自我提升
类型
8.1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82千字
字数
2024-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得到独家首发】一套帮助你识破逻辑陷阱,迅速提升分析、表达问题的实用指南。
内容简介
在工作中遇到分歧,如何有效沟通、准确表达?面对热搜和复杂的公共社会议题,如何获得理性视角,达成共识?在与家人、朋友讨论时,如何识别逻辑谬误,抓住问题的核心,不被牵着鼻子走?
资深辩论教练、管理咨询者庞颖从十几年的经验中,总结了一套可迁移的思辨技巧与方法,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破”——带领读者识别13种逻辑结构,揭开我们身边常见的逻辑谬误;“立”——重塑9种分析问题逻辑框架,重塑论证的整体结构;“场景重现”——通过结合一系列真实案例的模拟演练,练习表达。这部分特别邀请辩手詹青云,双方以模拟辩论的方式,生动演绎了思辨力的纠正与重塑。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思辨力是一种人的底层能力
- 第一章 破:识别谬误
- 第1讲 相关不等于因果 女性到了中年收入会下降,所以一定要结婚?
- 第2讲 实然不能论证应然 从来如此,便对吗?
- 第3讲 行,但不对 杀一救百是不是正义?
- 第4讲 滑坡是谬误,也是合理质疑 安乐死应不应该被合法化?
- 第5讲 平等与正义之间隔着一个公平 为什么现阶段需要强调女权?
- 第6讲 三段论里的不证自明 所有指出问题的人,都不爱国?
- 第7讲 不是所有分歧都叫偷换概念 他是个老实人,怎么会杀人?
- 第8讲 稻草人谬误与红鲱鱼谬误 反对禁止色情片,就是女性的敌人?
- 第9讲 样本偏误不可信 20岁时,要不要一夜成名?
- 第10讲 回避论证过程的循环谬误 女人不讲逻辑,因为讲逻辑的不叫女人?
- 第11讲 进退两难也许只是假象 猫有传播病毒的风险,只能立即扑杀?
- 第12讲 人身攻击无法论证观点 他犯过100次错,他的话怎么能信?
- 第13讲 充分吗?必要吗? 没有恶意的恶行应该受到道德谴责吗?
- 第二章 立:塑造论证的整体结构
- 第14讲 分析问题的“起手式”MECE 花木兰和林黛玉,谁更适合做女友?
- 第15讲 明确定义是讨论的开始 钱,到底是不是万恶之源?
- 第16讲 有标准,才有意义 员工犯了大错,要不要辞退?
- 第17讲 权衡价值与利益的“需根解损” 要不要征收垃圾食品税?
- 第18讲 没有绝对共识,但可比较利弊 “婴儿安全岛”是港湾还是法律空地?
- 第19讲 不说废话,从“决胜点意识”开始 灾难中的自私行为应该遭到谴责吗?
- 第20讲 论证观点,检视自己 短视频是当代人的精神毒药还是解药?
- 第21讲 论证强度与论证责任 有人说你吃了两碗粉,你就要拉开肚子证明吗?
- 第22讲 让道理听得进去 用例子完善逻辑,用故事锦上添花
- 第三章 回到现场:经典辩题,经典分歧
- 第23讲 应不应该谴责灾难中的自私行为?
- 第24讲 受困洞穴,“抽签吃人者”是否有罪?
- 第25讲 给宠物或流浪猫狗绝育,人道吗?
- 第26讲 AI性爱机器人,存在道德问题吗?
- 第27讲 AI的创作有艺术价值吗?
- 第28讲 在中国,应不应该支持安乐死合法化?
- 第29讲 权利人赋还是权利天赋?
- 第30讲 生育是社会责任还是个人选择?
- 第31讲 绝症病人该不该被告知实情?
- 第32讲 为你好,就能替你做决定吗?
- 第33讲 “罗诉韦德案”草案流出,用隐私权合法化堕胎权是否合理?
- 第34讲 对弱势群体的优待是不是一种歧视?
- 第35讲 《平权法案》被推翻,我们有可能“看不见”肤色吗?
- 致谢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