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71千字
字数
2024-04-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写给大众的中国文化课,人人都能读得懂、用得上。
内容简介
《尚书》告诉我们人生有五福六极,你知道分别是什么吗?《易经》告诉我们否极泰来,但为何否卦排在泰卦之后?老子说“上善若水”,水究竟有什么了不起的“德”?孟子说“君子有三乐”,我们怎样才能拥有一个喜乐人生?
中华民族作为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诸多典范,对人类的文明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中华文化对于人们如何提升自己的修为、如何全方位提升人的素质和文明程度,有极为丰富的论述和阐发。
郭继承老师精选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20余部文化经典,通过对《尚书》《易经》《论语》《史记》《道德经》《孙子兵法》等经典的解读,以及对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孙子、韩非子、苟子、司马迁、韩愈、朱熹、王阳明、顾炎武等数十位先贤哲人的伟大思想的分析与阐释,结合当下时代问题和自己的人生思考,总结国学经典如何提升人的修为,帮助读者找到安身立命的方法,在复杂的社会中精进自己,提升人生的境界。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华文化经典课(上)
- 前言 让人民看懂,让人民受益
- 第一讲 鸿蒙之初
- 神农氏尝百草:成就自我的第一路径
- 舜从修身到治国:从小人物到大人物
- 大禹治水: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最早启示
- 第二讲 《尚书》
-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关于人性最精彩的解读
-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成大事者的必修课
-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从天意到民意的转换
- “向用五福,威用六极”:洪范九畴中的人生哲理
- 第三讲 《易经》
- 符号系统:学习《易经》的敲门砖
- 乾卦为何排第一:有大成就者成长的秘密
- 坤卦:如何成为优秀的辅佐者?
- 从“泰”到“否”:为何泰卦之后是否卦?
- 谦卦:“谦”字包含哪些智慧?
- 从“随”到“蛊”:如何冲出包围规律?
- 从“剥”到“大畜”:怎样在逆境中奋起?
- 从“损”到“益”:有付出,才有收获
- 从“革”到“鼎”:大变革之后,如何恢复元气?
- 从“震”到“艮”:居安思危,才能长长久久
- 从“既济”到“未济”:要认清事物发展的趋势
- 第四讲 《易传》
- “一阴一阳之谓道”:如何让一切和谐?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成就自我的法宝
-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成就自我的基石
- “圣人之大宝曰位”:在天地间找准自己的位置
-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无须费尽心机,种好因就好
- “唯变所适”:时刻准备接受“变”的考验
-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做人做事要遵循规律
- “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天下大同会实现吗?
- “形而上者谓之道”:探究万事万物背后的规则
- “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大人”的境界
- “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我们该有的人生态度
- “《易》无思也,无为也”:揭开《易经》的奥秘
- 第五讲 《黄帝内经》
- 懂得中医病理学说,更好地理解生命奥秘
- “德全不危”:养生的积极意义
- 四季养生:适应气候变化的摄生法则
- 第六讲 《道德经》
- “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到底在讲什么?
- 在矛盾对立的世界里,我们何以立身处世?
-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树立辩证翻转的思维
-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我们为何很难领会大道?
- “道法自然”:老子说出了做人做事的大原则
-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人生的加法与减法
- “常使民无知无欲”:老子真的主张愚民吗?
-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为何这么说?
- “以百姓之心为心”:治理社会要重视人民的感觉
-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网、法网与人网
- “不敢为天下先”:正确理解老子的“三宝”
- “曲则全,枉则直”:怎样才能实现弯道超车?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大事者需从细处着眼
-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领导者处下的智慧
- “上善若水”:水究竟有什么了不起的“德”?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自己才能认识世界
-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老子的社会治理思想
- “小国寡民”:这真的是退步的历史观吗?
-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为功之本在于守道
- 第七讲 《庄子》
- 庄子的境界:心无挂碍,才能拥抱自由
- 鲲鹏之志:怎样打破自己的天花板去看世界?
- 庄周梦蝶:不被物象拘束,达到精神自由之境
- “缘督以为经”:修身养性——庄子的养生智慧
- 自事其心:在不安的世界中,如何安定地活?
- 畸人传奇:充实德行,养成个人的魅力
- 真人真知:“真人”达到了什么样的境界?
- 不治而治:庄子的管理学
- 坎井之蛙:有什么样的认知,就有什么样的命运
- 机械与机心:我们应该怎样读经典?
- 中华文化经典课(中)
- 第八讲 《论语》
- 一生颠沛流离的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 如何正确理解《论语》的核心概念“仁”?
- “学而时习之”:《论语》的文眼
- “君子务本”:每个人成就的根基
- “巧言令色,鲜矣仁”:什么是真正的修为?
- “君子不器”:只有突破局限,才能不断成长
- “朝闻道,夕死可矣”:价值观决定人生的选择
- “君子和而不同”:不同文明形态的生存之道
- “见贤思齐”:正确看待自己的嫉妒之心
-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表达言论的边界
- “不迁怒,不贰过”:做到这六个字就是贤人
- “鸟兽不可与同群”: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
- 君子有三戒、三畏:修身之道与“怕”的哲学
-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不要误解孔子的话
- “以德报怨”:圣人之言,不可断章取义
- “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一生的修行之路
- “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离我们远吗?
- 第九讲 《孟子》
- 孟子生平及思想学说
-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对人性的看法
- “有天爵者,有人爵者”:功名利禄从何而来?
- “何必曰利”:孟子怎样看利益和仁义的关系?
- “不失其赤子之心”:守住本心,方成大事
- “人有不为也”:把精力用在重要的事情上
-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人和动物的区别
- “仁民而爱物”:中国人的境界与格局
- “君子有三乐”:怎样拥有喜乐人生?
- “德、慧、术、知”:成功者必备的四要素
- 第十讲 《大学》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人生的终极追求
- “知止而后有定”:开发人类智慧的捷径
-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切勿本末倒置
- “明明德于天下”:如何实现“内圣外王”?
- “苟日新,日日新”:正确理解修身的含义
- “听讼,吾犹人也”:如何真正减少诉讼?
- “絜矩之道”:处理人际关系的法宝
- “君子必慎其独也”:要慎什么样的“独”?
- “德者,本也”:人人都适用的生财之道
- “财散则民聚”:企业与国家的管理之道
- 第十一讲 《中庸》
- 《中庸》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 “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古代教育的真谛
- “喜怒哀乐之未发”:掌控情绪才能掌控人生
- “君子素其位而行”:安住在当下是一个人的大修为
- “大德者必受命”:什么样的人能发展得好?
- “知、仁、勇三者”:通达之人必备的三种素质
-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如何更好地学习?
- “诚者,物之终始”:成就一番事业的不二法门
- “尊德性而道问学”:明哲保身,方可进退自如
- 第十二讲 《孝经》
- 中国人为什么重视孝道?
- 什么是“大孝”和“小孝”?
- 第十三讲 《孙子兵法》
- “兵者,国之大事”:中国人的大战争观
-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因敌变化而制胜
- 第十四讲 《荀子》
- 荀子生平考略
-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的人性论
- “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的天命观
- “学不可以已”:什么是真正的“成人”?
-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让智慧透出天窗
- 第十五讲 《韩非子》
- 韩非子生平考略
- 显学:洞察世事,看透人性
- 韩非子:一个讲寓言故事的高手
- 第十六讲 《管子》
- 管子思想综述
- 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四者缺一不可
- 分清本末,抓住要害:管子为何能打赢贸易战?
- 心与九窍:窥见“天机”的核心秘密
- 第十七讲 《列子》
- 列子思想综述
- 歧路亡羊:走失的道心如何追回?
- 杞人忧天:溯本求源,解读“忧”之深意
- 心一而已:至信之人可以感动天地
- 迷罔之疾:怎样看待那些与众不同的人?
- 力命之争:努力与命运,究竟哪个更重要?
- 第十八讲 《墨子》
- 墨子思想综述
- 《墨子》经典的十三句,透视人性
- 中华文化经典课(下)
- 第十九讲 《史记》
-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 秦始皇:千古一帝
- 汉高祖:大英雄,真本色
- 第二十讲 《世说新语》
- 魏晋玄学综述
- 魏晋时期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
- 第二十一讲 《六祖坛经》
- 中国禅宗的发展和历史渊源
- 惠能听闻《金刚经》而求法
- 惠能东山寺磨炼
- 神秀作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 惠能作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 十五年隐藏山林,得法获宝命悬一线
- 风动,幡动,还是心动?
- 智慧何来,佛法何在?
- 当下净土,何必西方?
- 无念、无住与禅宗的秘密
- 盘腿才是打坐吗?
- 不认字的和尚,何以解《涅槃》?
- 转法华,还是被法华转?
- 第二十二讲 禅禅禅
- 临济义玄:为何他三次问话,三次被打?
- 玄奘禅师: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留学生
- 马祖道一禅师:打坐就能成佛吗?
- 怀海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 道济禅师:“酒肉穿肠过”的历史真相
- 虚云禅师:把一生心血都献给了中国佛学
- 第二十三讲 韩禅禅韩
- 韩愈与大颠:儒家遇到佛家
- 《原道》:千古文脉一道统
- 第二十四讲 朱禅禅朱
- 朱熹的主要思想
- 天光云影:朱熹的证悟之路
- 从知解到心悟:朱熹的思想精髓
- 第二十五讲 陆九渊
- 陆九渊的生平事迹及主要思想
- 鹅湖之会:心学与理学的碰撞
- 第二十六讲 王阳明
- 出生:云中送儿来
- 少年:圣贤之志
- 新婚之夜:与道士晤谈
- 从格竹病倒到龙场悟道
- 致良知:成圣成贤的路径
- 知行合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 心外无物:世界是我们心灵的投射
- 事上磨炼:在“格物”上用功
- 人如金子:有大小也有纯度,人人皆可成就
- “四句教”:道尽“心学”的秘密
- 王学的流弊
- 第二十七讲 唐宋诗词
- 永恒的家国:中国文学史上的典范
- 亲情:极致的表达
- 爱情:永恒的话题
- 亲近自然:人类的精神原乡
- 修道调心:不断超越的心灵世界
- 第二十八讲 《了凡四训》
- 中国人是怎样看待命运的?
- 认识命运背后的逻辑
- 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
- 改过之要,先具三心
- 积累善行的十种方式
- 谦虚大度,造福由我
- 第二十九讲 明末四大学者
- 明末清初的时代背景
- 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
-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王夫之:“六经责我开生面”
- 方以智:东西方文化比较的先驱
- 后记 在延续中华文化血脉中不断前行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天地出版社·华夏盛轩
北京华夏盛轩图书有限公司 成立于2008年08月18日,注册地址在北京市丰台区方庄芳群园三区3号楼7层,主要从事图书、报纸、期刊、电子出版物批发、零售;资料编辑;版权贸易;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不含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