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对刑事诉讼证据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内容简介

一定的事实基础是司法裁决获取其正当性的前提,换言之,没有一定事实依据作支撑的裁判必然失去其权威性根基。渗透着生活经验、逻辑法则、伦理规则的法律规范使得诉讼意义上的证据及证据运用比照一般意义上的证据有着各种相异之处。通过诉讼认定案件事实这种形式从其产生之日起,就已经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将法官的主观认识法律化的机制。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1题 论刑事证据的多重视角
  • 1.1 证据的诉讼品格——诉讼证据与一般证据的距离
  • 1.2 刑事证据的双重属性——证据能力和证明力
  • 1.3 刑事证据的构成要素——信息内容和载体形式
  • 1.4 刑事证据的两个观察视角——亲历者和被说服者
  • 1.5 两种状态中的刑事证据——静态证据与动态证据
  • 1.6 三种意义上的刑事证据——记录犯罪过程、证明主张事实和定案根据
  • 结语
  • 第2题 对刑事证据分类理论的几点思考
  • 2.1 一般性讨论
  • 2.2 为“有利于被告人的证据和不利于被告人的证据”分类方法证明
  • 2.3 对“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分类标准的理解和修正
  • 第3题 证据制度之历史演变
  • 引言
  • 3.1 大陆法系国家证据制度的历史演变
  • 3.2 英美法系国家证据制度的历史演变
  • 3.3 当代世界各国证据制度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
  • 第4题 自由心证新论——论自由心证之自由与不自由
  • 引言
  • 4.1 证据裁判主义——一种事实的认定方法
  • 4.2 证明力和证据能力——诉讼证据的内在品格
  • 4.3 必要与可能——“自由心证”之自由
  • 4.4 界限与规制——“自由心证”之不自由
  • 4.5 结论与引申——“自由心证”在中国的命运和前途
  • 第5题 论诉讼证明中的四个标准
  • 5.1 证明标准
  • 5.2 认识标准与心证标准
  • 5.3 证明评价标准
  • 5.4 两大法系国家诉讼证明中的标准问题
  • 5.5 我国诉讼证明中的标准问题
  • 第6题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 6.1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之本体制度安排
  • 6.2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之程序构建
  • 余论
  • 第7题 非法证据证明责任论
  • 7.1 问题的提出
  • 7.2 美国法上的非法证据证明
  • 7.3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立法与实践
  • 7.4 非法证据证明责任分配之法理探析
  • 7.5 对我国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证明责任的思考
  • 第8题 证据开示制度研究
  • 8.1 建立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必要性
  • 8.2 证据开示的范围
  • 8.3 证据开示的程序
  • 8.4 法官在证据开示中的作用
  • 第9题 刑事证人制度之基本理论三论
  • 9.1 证人作证之义务观
  • 9.2 证言形成之阶段观
  • 9.3 证人作证之价值观
  • 第10题 警察作证制度的理论推演与实证分析
  • 10.1 警察作证制度的理论推演
  • 10.2 警察作证制度的实证分析
  • 第11题 口供规则体系论纲
  • 11.1 立论基础
  • 11.2 取证规则
  • 11.3 质证规则
  • 11.4 排除规则
  • 11.5 补强规则
  • 第12题 诱惑侦查新论
  • 12.1 诱惑侦查界说
  • 12.2 诱惑侦查的价值分析
  • 12.3 诱惑侦查之比较研究
  • 12.4 我国诱惑侦查之立法构想
  • 第13题 沉默权三题
  • 13.1 沉默权论争及评论
  • 13.2 沉默权与“零口供规则”
  • 13.3 沉默权与“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刑事政策
  • 第14题 刑事鉴定结论研究
  • 14.1 鉴定结论得以存在的理论基础
  • 14.2 鉴定的提出、鉴定人的选任以及对当事人双方的平等对待
  • 14.3 鉴定人的权利义务评析
  • 14.4 鉴定结论的效力
  • 第15题 论刑事证据立法方向的转变
  • 引言
  • 15.1 从对证明力的关注转向对证据能力的关注
  • 15.2 从客观真实观转向法律真实观
  • 15.3 从一元价值观转向多元价值观
  • 15.4 从侦查中心主义转向审判中心主义
  • 15.5 从形式上的对抗制转向实质上的对抗制
  • 15.6 从中国走向世界
  • 刑事证据理论的哲学基础论纲(代结语)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