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经学思想史(第一卷)》分析了“六经”产生的社会、历史、思想渊源及价值内涵。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四卷本《中国经学思想史》的第一卷,包括了论中国文化基因的形成,前轴心时代的史影与传统、先秦的圣人崇拜与经学的发生、孔子的生命主题及其对六经的阐释、郭店楚简与早期儒学等。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卷 分撰人
  • 第一卷分撰情况
  • 前言 经学思想研究的新方向及其相关问题
  • 一 关于“经学思想”的界定
  • 二 如何看待儒家寄寓价值理想的古史传说
  • 三 经与史的关系
  • 四 经学传统与政治传统
  • 五 关于经学史的分期
  • 绪论一 重新认识儒家经典
  • 一 经典产生的时代条件及其类型特点
  • 二 儒家六经的形成过程
  • 三 “六经”作为经典的内在根据
  • 绪论二 传统的诠释与诠释学的传统
  • 一 儒家经学思潮的演变轨迹
  • 二 儒家经典的诠释学导向
  • 前经学时代
  • 第一章 论中国文化基因的形成
  • 一 中国史前各文化阶段的分期
  • 二 中国古代的人口和地理气候环境
  • 三 “帝”
  • 四 圣王时代
  • 五 两次重大的转变:氏族公有制——家族私有制——分封制
  • 六 宗周文明及其衰落
  • 七 轴心时代与价值的阐释
  • 第二章 思想的权威与权威的思想
  • 一 先秦时期的圣人崇拜思潮
  • 二 圣人崇拜与理想政治
  • 三 圣人崇拜与宗教意识
  • 四 圣人崇拜与经学发生
  • 第三章 孔子的生命主题及其对六经的阐释
  • 一 传统与时代
  • 二 学问·生命·人格
  • 三 “子曰”与六经
  • 第四章 郭店楚简与早期儒学
  • 一 郭店楚简儒家文献研究的参考坐标
  • 二 郭店楚简与早期儒学
  • 第五章 孟子在经学发生史上的地位
  • 一 以圣人和《诗》、《书》作为信仰对象
  • 二 士阶层的道义担负与人格重塑
  • 三 建立具有普世性的价值准则
  • 四 建立一套经典诠释的原则和方法
  • 第六章 传经与弘道:荀子的儒学定位
  • 一 回顾与问题
  • 二 经典的权威与经典的传述
  • 三 人格和社会政治理想
  • 第七章 儒学是一种“意义的信仰”
  • 一 引言:“意义”的义蕴
  • 二 “意义的信仰”的形成及其特点
  • 三 “意义的信仰”的表现方式
  • 第八章 礼的宗教胎记
  • 一 礼:由宗教向人文的游移
  • 二 祀典的原则、分类及表现
  • 三 结语
  • 第九章 礼的道德意义
  • 一 冠礼
  • 二 昏礼
  • 三 丧服
  • 四 乡饮酒礼
  • 五 射礼
  • 六 燕、聘、朝觐之礼
  • 七 结语
  • 第十章 礼与法的相涵与分立
  • 一 礼与自然法
  • 二 礼与成文法
  • 三 礼与法相分立的历史过程
  • 第十一章 “文王演《周易》”新说
  • 一 重卦非始于文王
  • 二 《易象》:鲁国秘府所藏文王“演德”之书
  • 三 文王“演德”的历史背景
  • 四 今本《周易·大象传》的“演德”范型
  • 五 “筮占”与“演德”:易学史上的两个传统
  • 第十二章 卦序与易学的起源
  • 一 今本《周易》的卦序问题
  • 二 帛书《周易》的卦序问题
  • 三 出土简帛的启示:从卦序看易学的起源
  • 第十三章 《左传》、《国语》筮例的再认识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重新认识《左》、《国》筮例
  • 三 考古材料的启示
  • 四 《左》、《国》筮例的经学史意义
  • 第十四章 《尚书》:从口传历史到成文历史
  • 一 《尚书》:“尊而重之”的“天书”
  • 二 上古神权政治在《尚书》中的反映
  • 三 《尚书》对各族系文化的总结
  • 四 《尚书》所反映的道统、天命与德治
  • 第十五章 “《诗》云”时代:先秦诗学
  • 一 《诗》的意义诉求
  • 二 “采诗”、“陈诗”古制的意义
  • 三 春秋时期的“赋诗断章”
  • 四 孔子删诗与《诗经》结集
  • 五 孟子的“迹熄《诗》亡”说
  • 六 诸子对《诗》的解读与理念化
  • 第十六章 古《诗序》的编连、释读与定位研究
  • 一 古《诗序》两端留白简的意含
  • 二 改换简文排序思路
  • 三 关于风、雅、颂的顺序
  • 四 关于几个重要字的识读
  • 五 释“动而皆贤于其初”
  • 六 释孔子对《宛丘》等诗的评论
  • 七 传世文献中有无古《诗序》遗文?
  • 八 《孔子诗论》宜称“古《诗序》”
  • 附表
  • 附录 古《诗序》复原方案
  • 第十七章 《春秋》与三传
  • 一 关于《春秋》三传的流传和相互影响
  • 二 《春秋》异文考
  • 三 《春秋》三传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 四 《左传》与口述史学
  • 第十八章 春秋公羊义
  • 一 《春秋》重“义”
  • 二 公羊义法的发展脉络
  • 三 大一统·张三世·通三统
  • 四 “王鲁”说·夷夏观·经权说
  • 五 结语
  • 第十九章 《论语》的结集与早期儒学的价值观
  • 一 孔门后学的分化与《论语》的结集
  • 二 《论语》与早期儒学的价值观
  • 三 《论语》在汉代的流传及地位
  • 第二十章 《大学》新解
  • 一 “三纲领”与“八条目”
  • 二 “八条目”试析
  • 三 《大学》在经学思想史上的地位
  • 第二十一章 郭店楚简与《中庸》公案
  • 一 《中庸》成书之谜
  • 二 今本《中庸》文本的差别
  • 三 今本《中庸》思想上的差异
  • 四 今本《中庸》对孟、荀的不同影响
  • 第二十二章 先秦孝道观的发展
  • 一 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性与祖先崇拜
  • 二 西周宗法制度的建立与孝道观念的发生
  • 三 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和孔子对孝道观的重建
  • 四 战国时期的变法与孝道观的百家争鸣
  • 五 儒家的回应及孝道理论的全面建构
  • 第二十三章 德、力之争的演变及“焚书坑儒”
  • 一 上古时代“德治”传统的推测
  • 二 儒家孔孟对“德治”观念的强化
  • 三 法家“力治”观念的上升及鼎盛
  • 四 “焚书坑儒”及德、力统一论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5.0
3个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