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34千字
字数
2020-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世界大学排名作为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一种手段,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世界大学排名为主要研究内容,介绍了世界大学排名的缘起、分类和特征,阐述了世界大学排名产生和发展的现实基础、理论依据、合理性和实际影响,分析了四大世界大学排名前200名高校的分布特征,探究了国家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和“类985工程”对世界大学排名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本书分别从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学科排名和声誉排名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高水平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并对导致差距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中国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言
- 第一章 世界大学排名的基本介绍
- 第一节 世界大学排名的缘起与发展
- 第二节 世界大学排名的分类介绍
- 一、四类世界大学排名的主要产品
- 二、THE世界大学排名
- 三、英国QS排名
- 四、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
- 五、ARWU世界大学排名
- 第三节 世界大学排名的特征
- 一、四类世界大学综合排名指标体系的特征
- 二、四类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指标体系的特征
- 第二章 世界大学排名产生和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其影响
- 第一节 世界大学排名产生与发展的现实背景
- 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 二、高等教育的市场化
- 三、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 第二节 世界大学排名产生与发展的理论基础
- 一、世界大学排名的理论逻辑
- 第三节 世界大学排名指标体系的合理性
- 一、指标体系的多样性
- 二、指标权重分配的目的性
- 三、文献数据的科学性
- 四、声誉调查对象的代表性
- 五、涵盖学科范围的均衡性
- 第四节 世界大学排名的积极作用与负面影响
- 一、世界大学排名的积极作用
- 二、世界大学排名的负面影响
- 第五节 世界大学排名与中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关系思考
- 第三章 世界大学排名前200名高校的分布特征
- 第一节 世界大学排名前200名高校的洲际分布
- 一、2011—2019年各大洲进入THE大学排名前200名的高校数量及变化趋势
- 二、2011—2019年各大洲进入QS大学排名前200名的高校数量及变化趋势
- 三、2015—2019年各大洲进入US News大学排名前200名的高校数量及变化趋势
- 四、2003—2019年各大洲进入ARWU大学排名前200名的高校数量及变化趋势
- 第二节 世界大学排名前200名高校的国别分布
- 一、2011—2019年各国家和地区进入THE大学排名前200名的高校数量及变化趋势
- 二、2011—2019年各国家和地区进入QS大学排名前200名的高校数量及变化趋势
- 三、2015—2019年各国家和地区进入US News大学排名前200名的高校数量及变化趋势
- 四、2003—2019年各国家和地区进入ARWU大学排名前200名的高校数量及变化趋势
- 第三节 世界大学排名前200名高校的建校历史分布
- 一、2011—2019年THE大学排名前200名高校的建校历史类型及变化趋势
- 二、2011—2019年QS大学排名前200名高校的建校历史类型及变化趋势
- 三、2015—2019年US News大学排名前200名高校的建校历史类型及变化趋势
- 四、2003—2019年ARWU大学排名前200名高校的建校历史类型及变化趋势
- 第四节 世界大学排名前200名高校的类型分布
- 一、世界大学排名前200名高校的办学性质比较
- 二、世界大学排名前200名高校的类别比较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与世界大学排名提升
- 第一节 国家高等教育管理模式
- 第二节 面板数据和分位数回归模型
- 一、数据来源
- 二、模型设定
- 三、变量说明
- 第三节 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对大学排名的影响
- 一、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与大学排名及排名提高程度的关系
- 三、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与大学排名对数的关系
- 第四节 研究结论及启示
- 第五章 “类985工程”与世界大学排名提升
- 第一节 “类985工程”的实施情况及其特征
- 一、“类985工程”的实施情况(见表5.1)
- 二、“类985工程”的实施特征
- 三、“类985工程”的实施差异
- 第二节 “类985工程”对大学排名的影响
- 一、研究数据
- 二、研究模型
- 三、实证研究结果
- 第三节 “类985工程”对大学排名变化的影响机制
- 一、经费结构
- 二、科研产出
- 三、组织与评价机制
- 第四节 研究结论及启示
- 第六章 世界大学综合排名与中国高水平大学建设
- 第一节 一流大学与中国高水平大学的界定
- 一、世界一流大学的界定与筛选
- 二、亚洲区域一流大学的界定与筛选
- 三、中国高水平大学的界定与筛选
- 第二节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与亚洲区域一流大学的比较分析
- 一、基于THE世界大学综合排名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与亚洲区域一流大学的比较分析(见表6.7和图6-1)
- 二、基于QS世界大学综合排名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与亚洲区域一流大学的比较分析(见表6.8和图6-2)
- 第三节 中国高水平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比较分析
- 一、基于THE大学综合排名的中国高水平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比较分析(见表6.9和图6-3)
- 二、基于QS世界大学综合排名的中国高水平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比较分析(见表6.10和图6-4)
- 第四节 中国高水平大学的不足与对策
- 一、中国高水平大学存在的不足
- 二、中国高水平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对策
- 第七章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与中国高水平大学学科发展
- 第一节 学科建设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核心
- 第二节 中国高水平大学的学科发展现状
- 一、有“高原”,缺“高峰”
- 二、总量领先,质量落后
- 三、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不足
- 第三节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路径探析
- 一、以队伍建设为核心,培育促进一流的学术体制机制环境
- 二、重视排名但不唯排名论,跟踪学科国际发展动态,以评促建
- 三、优化学科布局,争创学科高峰
- 四、人文社科学科建设要注重中国特色与国际标准的结合
- 第八章 世界大学声誉排名与中国高水平大学声誉提升
- 第一节 声誉对大学发展的重要性
- 第二节 THE大学声誉排名的影响因素
- 一、数据说明
- 二、模型设计
- 三、实证研究结果
- 四、主要结论
- 第三节 中国高水平大学的声誉排名现状及提升策略分析
- 一、中国高水平大学的声誉排名现状
- 二、制约中国高水平大学声誉提升的因素
- 三、中国高水平大学声誉提升策略
- 第九章 中国高水平大学建设与发展:理念与路径
- 第一节 中国高水平大学建设与发展的理念
- 一、理性看待大学排名,重视排名但不唯排名论
- 二、实现多方面平衡发展,努力追赶并超越
- 三、科学应对全球化和本土化纷争,切实实现二者有效融合
- 第二节 中国高水平大学建设与发展的路径
- 一、打造国际一流教师队伍,吸引全球优质生源
- 二、完善学术评价机制,加快世界一流学科建设
- 三、提升高校管理水平,增强高校发展内在动力
- 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化水平
- 致谢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电子工业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成立于1982年10月,是国务院独资、工信部直属的中央级科技与教育出版社,是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集成和服务提供商。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一家以科技和教育出版、期刊、网络、行业支撑服务、数字出版、软件研发、软科学研究、职业培训和教育为核心业务的现代知识服务集团。出版物内容涵盖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各个分支及工业技术、经济管理、科普与少儿、社科人文等领域,综合出版能力位居全国出版行业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