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荐语
一本书讲透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本质与实践路径,助力企业打造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
内容简介
在商业发展的过程中,商业模式创新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创造力,并贯穿于整个商业的进化历史。不过,商业模式概念上的复杂性与在实践中的多样性,使实践者在理解和践行商业模式创新时面临诸多挑战。事实上,无论是对商业模式细节的简单描述还是建立起宏大、庞杂的思考框架都无法解开实践者对于商业模式本质的困惑。
因此,本书对商业模式的本质、商业模式设计创新的力量、商业模式评估的标准、商业模式创新的实践方法论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以此来帮助读者对“商业模式”这个看起来较复杂的概念形成更为透彻的认知,并从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的思维方法及思维角度方面给读者以启发。
在书中,作者还给出一个简洁且逻辑自洽的商业模式设计框架,即商业模式设计的“层次嵌套模型”,拆解了商业模式的核心构成要素、底层逻辑和战略顶层思维,提出了评估商业模式创新的5个标准、解决商业模式冷启动问题的4条策略以及商业模式的嵌套设计原则,并在最后给出了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实践的方法论框架和详细实践步骤。
本书既包含理论,又有可落地实践的方法,可以帮助读者在现实的商业世界里更为透彻地理解商业模式本质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的底层逻辑,也为产业实践者的商业模式设计和创新提供了简洁且易于理解又非常有效的实践原则、分析框架与实施步骤指引。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C理论:后真相时代的真相
- 序言 商业模式创新:商业世界的阿基米德杠杆
- 第1章 改变商业世界的杠杆
- 时代的狂飙
- 商业模式创新的“寒武纪”
- 突破工业化时代的增长极限
- 商业模式创新浪潮中的技术因素
- 第2章 透视商业模式的本质
- 商业模式认知的“战国时代”
- 过多的细节:不识庐山真面目
- 什么才是“本质”?
- 商业模式的实质
- 商业模式与战略之间的关系
- 第3章 商业模式:价值设计
- 价值设计的两个维度:对象维度(who)与价值点维度(what)
- 价值设计的对象维度:“20/80”与“长尾”
- 价值设计的天然起点:差异化+未被满足的需求
- 为什么“产品”思维会限制价值设计?
- 建立价值标签
- 激发对价值的感性认知
- 重新定义场景
- 中国情境的价值设计:性价比
- 第4章 商业模式:交易过程设计
- 交易链条上的成本与时间分布
- 逻辑1:精简(去中间化)
- 逻辑2:集约化(“工厂化”)
- 逻辑3:外包给高效率或低成本的第三方
- 数字赋能:大航海时代
- 如何知道我们的交易过程设计是有效的
- 第5章 商业模式:收入流设计
- 收入流设计的维度
- 逻辑1:资源交换的闭环
- 逻辑2:产品的分拆
- 逻辑3:产品与服务的分拆
- 逻辑4:流量与变现的分拆
- 逻辑5:基于时间的分拆
- 逻辑6:资产变现
- 逻辑7:收入方式的转换
- 逻辑8:从能力差与时间差中获益
- 第6章 商业模式设计的隐含维度:能力
- 看不见的往往更重要
- 能力的异质性与适配
- 能力的套利:移用与降维
- 能力的聚合
- 第7章 商业模式创新的力量
- 产业重塑与颠覆
- 加速创新的商业化进程
- 变不可能为可能
- 重新定义竞争领域
- 第8章 “好”的商业模式:如何评估
- 商业模式的外部独特性
- 商业模式的外部难以模仿性
- 商业模式的可拓展性
- 所有参与者获得增量式收益
- 商业模式的新颖性与效率:“平衡”或“选择”?
- 第9章 商业模式的冷启动
- 什么是冷启动
- 冷启动面对的限制与挑战
- 策略1:精益式验证商业逻辑的可行性
- 策略2:建立全新的顾客价值认知
- 策略3:充分利用互补性资产
- 策略4:尽快越过拐点
- 第10章 打破商业模式的思维边界
- 请勿止步于商业模式的拆解
- 我们为什么会视而不见?商业模式隐藏的底层假设
- 突破商业模式的限制因素
- 无边界思考:资源沉淀
- 每一次商业模式创新都是一场革命
- 第11章 商业模式的嵌套设计
- 商业模式的嵌套性
- DNA复制
- 从O2O到元宇宙
- 商业生态系统
- 跨域商业逻辑重构
- 第12章 商业模式设计实践方法论
- 步骤1:需求趋势洞察
- 步骤2:商业模式的战略性反思
- 步骤3:对现有商业模式的整体性诊断
- 步骤4:价值设计
- 步骤5:价值创造与交易过程设计
- 步骤6:收入流设计
- 步骤7:能力匹配性诊断
- 步骤8:商业模式的评估
- 步骤9:商业模式跨层、跨边界优化
- 步骤10:基于持续改进思想的迭代优化
- 参考文献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