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81千字
字数
2022-0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推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就必须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实现认识论研究范式的转换。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科学实践观,在梳理认识论思想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系统阐释了认识的本质、特点与功能,认识的系统结构,认识的辩证过程,认识与真理的关系,社会认识活动的基本向度,科学认识社会的方法论原则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问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论 范式的转换与马克思
- 一、 视角的转换
- 二、 思维模式的转换
- 三、 研究层次的转换
- 第一章 认识、反映和知识
- 一、 认识是人脑对世界的能动反映
- 二、 反映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 三、 反映概念的历史发展
- (一)具体科学概念阶段
- (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机械反映概念阶段
- (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能动反映概念阶段
- 四、 认识的本质与知识的本质
- (一)知识本质理论的困窘
- (二)人类知识的基本类型
- (三)知识本质理论的辩证重建
- 第二章 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性
- 一、 认识的主体性的根据、内容和实质
- (一)认识的主体性的根据
- (二)认识的主体性的内容
- (三)认识的主体性的实质
- 二、 认识主体性意识的历史进程
- (一)认识的主体性意识的前史
- (二)自然科学思维中的认识的主体性意识的演进
- (三)近代哲学中认识的主体性意识的发展
- (四)现代哲学思维中的认识的主体性意识
- 三、 认识论中客观性理想的辩证重建
- (一)认识的客观性的本质和内容
- (二)经典客观性理想及其根本缺陷
- (三)一种新的客观性理想
- 第三章 认识活动的思维机制
- 一、 认知结构与思维的操作机制
- 二、 意志结构与思维的调节机制
- 三、 情感结构与思维的控制机制
- 第四章 认识过程和创造性思维
- 一、 作为能动反映过程的认识过程
- (一)认识过程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
- (二)认识过程中的多级反映
- (三)认识过程与实践过程
- 二、 感性认识的作用
- 三、 知性与辩证理性
- 四、 实践理念及其形成和现实化过程
- (一)理念和实践理念
- (二)实践理念的形成
- (三)实践理念的现实化
- 五、 非理性因素与创造性思维
- (一)认识过程: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
- (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的作用
- (三)创造性思维的机制、要素和特点
- 第五章 思维定势
- 一、 思维定势的本质、特点和研究思维定势的意义
- (一)思维定势的本质
- (三)思维定势的特点
- (三)思维定势在人类认识活动中的普遍性
- (四)研究思维定势问题的意义
- 二、 思维定势的形成机理
- (一)思维定势形成的生理基础
- (二)影响思维定势形成的诸方面因素
- (三)思维定势形成的一般过程
- 三、 思维定势对主体认识活动的影响
- (一)思维定势在主体认识活动中起作用的方式
- (二)思维定势在主体认识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 (三)思维定势对主体认识活动的消极影响
- 四、 思维定势的调节
- (一)调节思维定势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 (二)调节思维定势的两种基本方式
- (三)思维定势的调节与主体认识过程
- 第六章 认识的发生和演化
- 一、 认识的系统发生
- (一)认识系统发生的内涵及研究认识系统发生的意义
- (二)认识的种系发生
- (三)认识的个体发生
- 二、 认识的社会演化
- (一)认识社会演化的内涵
- (二)认识社会演化的规律
- 三、 现代认识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 第七章 认识的传播
- 一、 认识传播的实质、基础、类型和特点
- (一)认识传播的概念
- (二)认识传播的实质
- (三)认识传播的基础
- (四)认识传播的类型
- (五)认识传播的特点
- 二、 认识传播的系统结构和过程
- (一)认识传播的系统结构
- (二)认识传播的一般过程
- 三、 认识传播的作用和意义
- (一)认识传播与认识的丰富、完善和发展
- (二)认识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发展
- 第八章 认识传统
- 一、 认识传统研究的理论源流
- (一)哲学史上的有关探讨
-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
- 二、 认识传统的本质及基本特征
- (一)什么是传统
- (二)什么是认识传统
- (三)认识传统的基本特征
- 三、 认识传统的结构、形成和发展
- (一)认识传统的结构
- (二)认识传统的形成
- (三)认识传统的发展
- 四、 认识传统的作用及其优化
- (一)认识传统的积极作用
- (二)认识传统的消极作用
- (三)认识传统的作用的优化
- 第九章 自我意识
- 一、 西方自我意识理论的历史演变
- 二、 自我意识的本质和特性
- 三、 自我意识的结构与功能
- (一)自我意识的结构
- (二)自我意识的功能
- 四、 自我意识的建构
- (一)自我意识建构的现实基础
- (二)自我意识的建构方式
- (三)自我意识的建构过程
- 第十章 超前认识
- 一、 超前认识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形式
- (一)超前认识概念的内涵
- (二)超前认识的本质
- (三)超前认识的主要特征
- (四)超前认识的基本形式
- 二、 超前认识形成的内在机理
- (一)超前认识形成的客观基础
- (二)超前认识形成的主体依据
- (三)超前认识形成的一般过程
- 三、 超前认识的科学化及其实现途径
- (一)超前认识科学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二)自然预见的科学化及其实现途径
- (三)社会预测的科学化及其实现途径
- (四)决策认识的科学化及其实现途径
- 第十一章 社会舆论
- 一、 社会舆论的本质、特点和基本类型
- (一)社会舆论的本质
- (二)社会舆论的特点
- (三)社会舆论的基本类型
- 二、 社会舆论的形成机制
- (一)社会舆论形成的根据
- (二)影响社会舆论形成的主要因素
- (三)社会舆论形成的一般过程
- 三、 社会舆论的基本功能及调控
- (一)社会舆论的基本功能
- (二)社会舆论的调控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