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收入郑晋鸣1998年以来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各类新闻作品130余篇。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四个一批”人才、光明日报社江苏记者站站长郑晋鸣的作品集。全书共收入郑晋鸣1998年以来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各类新闻作品130余篇,按“时代人物”“文化记忆”“探索之路”“光明谈”四个主题编排。书中既有宣传和报道“时代楷模”王继才等典型人物的通讯类作品,也有关注江苏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热点问题的新闻和消息类作品,作品类型丰富。

目录

  • 版权信息
  • 出版说明
  • 作者简介
  • 时代人物
  • 两个人的五星红旗
  • 坚守32年,王继才永远留在了开山岛
  • 开山岛上温馨的元宵节
  • “回家”过年
  • 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
  • 王仕花说: 那份关怀让我暖暖的
  • 手捧滚烫故事 传递楷模精神
  • 百日再上开山岛
  • 王继才的故事与新闻工作者的“四力”
  • 不运动脚力,就永远不知道真实的开山岛是怎样的
  • 不开动眼力,就无法深刻体味王继才守岛的苦乐酸甜
  • 不发动脑力,就探求不出平凡英雄背后的精神力量
  • 不调动笔力,就无法让楷模的精气神感染更多人
  • 一个人感动一个国
  • 真与实: 真的王继才,实的开山岛
  • 大与小: 为大国尽大义,弃小家忍己欲
  • 爱与恨: 对渔民的爱,对不法分子的恨
  • 变与不变: 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初心
  • “王继才们”: 一寸国土不能丢!
  • 王继才的感召效应
  • 开山岛上的第30个劳动节
  • 以岛为家,绿荫新生
  • 保持本色,温暖常在
  • 赤子之心,代代传承
  • 开山岛上的团圆饭
  • 一场演出 只为两个观众
  • 每一次流泪都是新感觉
  • 终圆女儿婚礼梦
  • 尽忠就是尽孝,守海防就是尽大孝
  • 那是一束光照耀灵魂
  • 一个简单的故事却让人思绪万千
  • 一份坚守背后的信念支撑
  • 一股激励社会前行的正能量
  • 王继才夫妇28年孤岛守海防
  • 郇华民: 一个大写的教育者
  • 报国
  • 信仰
  • 赤子
  • 科研永恒 风范长存
  • 格物穷理 勤奋铸就经典
  • 如师如父 才德长存世间
  • 父爱如山 奉献汇成丰碑
  • 实现科学界的“帽子戏法”
  • 冯端: 人生四境
  • 沉潜: 诗礼传家 一门四杰
  • 凝聚: 格物穷理 寻微探幽
  • 月华: 教学相长 德厚流光
  • 守恒: 钻石伉俪 诗缘铸情
  • 坐拥书城为汉学
  • 秘运善本,保存国粹精华
  • 抱简劬书,学究古今之变
  • 皓首穷经,桃李遍及天下
  • 信仰之花永绽放
  • 悲痛中前行的一家
  • 暗香萦绕人心头
  • 未曾谋面似相识
  • 三千万次挤压让人流泪
  • 走不尽的山路抹不完的泪
  • 故乡的魂
  • 后北洛村的一天一夜
  • 老父无言的泪
  • 可怜天下慈母心
  • 姐弟间的深情厚谊
  • 假如虎子不被导弹击中
  • 小院不了情
  • 文化记忆
  • 南京明城墙: 一座古城的文化自信
  • 抹平皱褶 风光不与旧时同
  • 融文入砖 明城墙更是“民”城墙
  • 申遗之路 传承文化记忆
  • 文化与生态文明的交融
  • 生态到生态文明的探索
  • 慢城与生态文明的相遇
  • 既保护环境又传承文化
  • 破解两亿年前昆虫的真实颜色
  • 三年攻关还原古昆虫颜色
  • 融合型鳞片是最原始蛾类翅膀鳞片结构
  • 古生物研究将从黑白世界进入彩色世界
  • 一座金陵城 千年佛脉传
  • 慧炬传灯 与佛结缘
  • 佛光耀城 润物无声
  • 经典传承 初心不改
  • 老门牌: 南京城的记忆密码
  • 老门牌背后的城市印象
  • 老门牌藏着一代人的情怀
  • 收藏老门牌就是收藏城市的记忆
  • 找回街巷里的乡愁记忆
  • 入细入微 小巷换新颜
  • 一路一策 凸显小巷特色
  • 匠心独运 留住乡愁记忆
  • 青山忠骨在 英魂励后人
  • 巍巍钟山春常在 郁郁青松掩芳丘
  • 薪火相传志不改 时代不同报国同
  • 先烈遗志今犹在 红色基因代代传
  • 领略这片土地独特文化魅力
  • 让千年文脉奔涌不息
  • 河畅岸绿,运河保护久久为功
  • 流动的文化,传承运河千年文脉
  • 黄金水道,再续运河辉煌
  • 秦淮河再现“桨声灯影”
  • 综合治污 再现碧水清波
  • 水路联动 打造生态景观
  • 古今相融 共筑“人文之河”
  • 《颜氏家训》涵养千年清正家风
  • 月明衣上好风多
  • 寻常百姓家的正能量
  • 家风代代传
  • 家风正则政风清党风端
  • “老祖宗的手艺要传,更要创”
  • 一丝一线织就锦绣金陵
  • 一剪一纸舞出盛世秦淮
  • 一绒一花点缀荣华古都
  • 书香致远 故纸弥新
  • 十年磨剑还原貌
  • 古今融合匠心营造
  • 飞入寻常百姓家
  • 南京白局: 唱出一座老城的腔调
  • 织锦机房里的白局声
  • 白局艺人微光中的坚守
  • 任重道远的传承之路
  • 打破非遗传承人“终身制”
  • 非遗传承人被“摘帽”
  • “退出”是为了更好保护
  • 非遗传承需变输血为造血
  • 金陵牛首朝天阙 文化生态引客来
  • 千古往事双阙间
  • 牛首山头铸忠魂
  • 绿水青山好传承
  • 又是一年灯会,依然十里秦淮
  • 涤荡古今的盛世灯会
  • 动静之间传承文脉
  • 看南京如何设计博物馆
  • 方兴未艾的博物馆
  • 博物馆需要的不只是文物
  • 让博物馆真正拥抱大众
  • “活”了地名 添了记忆
  • 消失的地名何处寻
  • “地名改得没特色,得不偿失”
  • 重新启用老地名,留住文化符号
  • 秦淮河: 桨声灯影逢盛世
  • 六朝金粉里的繁华记忆
  • 阴柔女子的爱国豪情
  • 在挖掘开发中延续文脉
  • 美术馆如何告别“开开关关”
  • 兼顾学术基调与市场运营
  • 资金紧张更应放弃“一夜成名”
  • 潜力归于艺术市场
  • 舞台要戏 校园要艺
  • 新戏带来新变化
  • 传扬走出传承路
  • 戏曲涵养精气神
  • 穿越百年的艺术魅力
  • 佛像的“时空对话”
  • 佛像艺术始于犍陀罗
  • 精美绝伦的古青州佛像
  • 揭开隋炀帝墓真容
  • 残存砖墓发现惊人
  • 考古价值填补空白
  • 是非功过后人评说
  • “无言之泪”走出岁月封尘
  • 流不尽的眼泪
  • 命途多舛的旧址
  • 揭露罪行的利器
  • 三问“明皇宫遗址上建高楼”
  • 明故宫宫墙遗址是否有价值?
  • 商业开发是否合法合理?
  • 毁旧盖新几时休?
  • 一只元青花梅瓶背后的文化交融
  • 梅瓶巧工妙丹青
  • 名瓶名将两相宜
  • 文化交汇铸大器
  • 歌剧《运之河》: 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
  • 波澜壮阔的史诗呈现
  • 家国命运的现实思考
  • 地方元素与国际化交相辉映
  • 山水不语 自成传说
  • 龙背山的遐想
  • 善卷洞的思考
  • 阳羡湖的启示
  • 乌衣巷: 历史深处走来的文化记忆
  • 在寻访中溯源
  • 在文脉中不朽
  • 在怀古中以史为镜
  • 秦淮河文保古宅被毁,谁之过
  • 百年老宅毁于一旦
  • 野蛮施工致断壁残垣
  • 莫让古建筑成逐利牺牲品
  • 歌剧《秋子》: 用理性反思战争
  • 一部永垂不朽的经典之作
  • 一场直击灵魂的人性体悟
  • 一段客观理性的历史反思
  • 校园话剧吹皱话剧市场一池春水
  • 校园话剧火热,话剧市场沉闷
  • 话剧市场不是不景气,而是没有好作品
  • 校园话剧为话剧市场注入新活力
  • 继往圣绝学 续古籍新生
  • 稀世古籍走出“深闺”
  • 残页善本中藏了多少谜团
  • 在翰墨书香中品读历史
  • 两座古城的约定
  • 时隔30年再度“联姻”
  • 独步天下的“扬州工”
  • 富庶的经济带来扬州文化的繁荣
  • 历史不是可以随意捏的橡皮泥
  • 红头文件岂能擅自发布?
  • 追溯历史
  • 带有历史观的特定名词不能随意改变
  • 深夜书房 为读者留盏灯
  • 为热爱阅读的人留一盏灯
  • 勇气之外更需要实力支撑
  • “深夜书房”是否值得推广?
  • 南京: 新建城门连接明城墙,值不值
  • 既不在古城门遗址上,又没按古城门图纸建,更没有破坏文物,要不要文物局批准?
  • 花费数十亿,历时近10年,在现代化城市修建城门值不值?
  • 城门“复建”这笔账怎么算?
  • 流星王朝的遗辉
  • 尚存的几点争议
  • 功过世人说
  • 以史为鉴则明
  • 非遗传承,难在哪儿?
  • “书”途何归?
  • 回顾当年,书架被人潮挤翻
  • 读者流失,书店日渐没落
  • 实体书店何去何从
  • 南京先锋书店: 守望精神家园
  • 一个开放的公共平台
  • 一群异乡者的灵魂栖息地
  • 一座城市的文化空间
  • 扬州: 二十四桥明月夜
  • 南京名人故居多数闭门拒客
  • 民国名人故居价值何在
  • 民国名人故居现状如何
  • 名人故居全部开放还需努力
  • 千年苏绣: 寻觅绵延不绝的生命力
  • 创新机制,延续“指尖下的传奇”
  • 大师领路,为绣娘树“风向标”
  • “不能让苏绣在下一代断了脉”
  • 城市化,莫把历史制成标本
  • 三座地标,三种命运
  • 是保护,还是毁灭
  • 文物保护,不能“挂羊头卖狗肉”
  • 探秘古泗州城
  • 神秘的古泗州城
  • 名刹普照王寺在何处
  • 如何开发与保护
  • 探索之路
  • 省委书记三问问醒了谁
  • 一问: 为什么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不够
  • 二问: 为什么科研转化与经济发展结合不紧
  • 三问: 为什么科技发展的社会感知度不高
  • 我们欠长江一个深深的道歉
  • 依山傍水 江苏实现飞速发展
  • 靠江吃江 长江几被吃干榨尽
  • 猛药去疴 再现大江万里清波
  • 徐州马庄: 从“物质翻身”到“精神富有”
  • 因“文”而兴
  • 由“文”而富
  • 借“文”成风
  • 是什么拨动了江苏发展的琴弦
  • 节骨眼上: 文化拨动了发展的琴弦
  • 立根固本: 变“人口负担”为“人才优势”
  • 吐故纳新: 让文化从幕后走到台前
  • 势如破竹: 让文化气质成发展动力
  • 先富怎样帮后富
  • 抱团取暖 从文化共生到合力发展
  • 集体致富 从“天下熟足”到“强富美高”
  • 集体富裕的中国力量
  • 江苏: “富民思维”撬动发展杠杆
  • 跨越大江的融合
  • 精准帮扶,携手共进的融合理念
  • 高铁纵贯,南北同城的融合红利
  • 跨江联动,产业转移的融合效应
  • 看江苏经济如何逆势上扬
  • 三重压力
  • 创新驱动
  • 三大启示
  • “强富美高”: 看江苏如何绘发展蓝图
  • 行稳致远,踩准速度与质量的平衡点
  • 绿色发展,做好生态与经济的加减法
  • “三音”齐奏,唱响道德与文明的最高音
  • 南京高淳发展证明: 方向比速度更重要
  • 一座千年古城的“生态自觉”
  • 从禀赋到坚守
  • 从资源到资本
  • 从普惠到幸福
  • 江苏科技助力发展: 苏北短板变长
  • 汇聚科教资源,变“输血”为“造血”
  • 升级传统产业,集聚新兴产业
  • 创新服务举措,营造优质环境
  • 江苏: 科技磨砺创新剑
  • 从主角到配角: 政府围着企业转
  • 科技助推新兴产业3年倍增
  • 从“1+1”到“1+3”: 发挥人才引领作用
  • 多还旧账,不欠新账
  • “绿色”: 经济新名片
  • “绿考”: 倒逼理念转变
  • “红线”: 树立生态“标杆”
  • “慢哲学”下的高淳实践
  • 为发展定什么调子
  • 富与强的辩证
  • 慢与快的哲学
  • 增长并不等于发展
  • 投资扩大却收益降低
  • 国际制造业基地隐患重重
  • 要有增长更要有发展
  • 采沙毁堤何时休
  • 光明谈
  • 论文可以买卖,学术的良心在哪里
  • 学生: 不发论文毕不了业
  • 中介和杂志社: 有求就有供
  • 论文买卖乱象缘何屡禁不止
  • 关于论文买卖的思考
  • 江苏沛县: 垃圾分类再出“金点子”
  • “点赞法”破解垃圾分类难题
  • 科技进村垃圾富民
  • 垃圾分类勾连民生幸福感
  • 党建工作戒囫囵吞枣
  • 扶贫重在扶志
  • “C刊”变“C扩” 一石激起千层浪
  • 两份知名高校学报双双被降格
  • C刊评价不能代替学术评价
  • 学术评定应拧干“利益水分”
  • “走心”宣传更具号召力
  • 家访是个好传统
  • 依靠人民走好新长征
  • 让良政尽快到位
  • 低龄留学焦虑该如何破解
  • 小小少年负笈西行
  • 争议纷纷焦虑不断
  • 个性选择切莫跟风
  • 让学生成为课本的主人
  • 新教材增加内容多
  • 小改变带来好处多
  • 更贴近学生需要
  • 开会不玩手机是底线
  • 中西药与其互争不如互补
  • 跌宕百年的中西药之争
  • 中西医药本无优劣
  • 优势互补比肩发展
  • 新官理旧事是责任担当
  • 当好扶贫第一责任人
  • 治洪须先治谣
  • “熊孩子”更需用心教育
  • 探寻事实: “熊孩子”的确“熊”
  • 究其原因: “熊孩子”为何“熊”
  • 专家支招: “熊孩子”怎么教
  • 要“快牛”,不要“蜗牛”
  • 评奖快速的“蜗牛奖”
  • 权威“榜单”渐增“红利”
  • 寻求更科学的治理办法
  • 警惕变了味儿的马拉松
  • 大干快上 马拉松缘何惹人青睐
  • 趋之若鹜 赛事火爆几时休
  • 呼唤回归“体育本位”
  • 江苏学校毒跑道到底怎么回事?
  • 有毒跑道为苏南自筹自建项目
  • 有毒跑道源于降低成本
  • 到底是谁建造了毒跑道
  • 南京一块近50亩“寸土寸金”土地荒废7年
  • 院士头衔为何如此“天价”?
  • 院士头衔“含金量”惊人
  • 高薪揽才背后的利益诉求
  • 国外院士制度引反思
  • 大学更名 何时不再被政绩左右
  • 高校更名成为跟风乱象
  • 更名潮背后的“追名逐利”
  • 高等教育应有形,更应有神
  • 以后谁来给牲畜治病
  • 队伍老化、后继无人,畜牧兽医严重短缺
  • 就业火爆,招生惨淡,年轻人都去哪了
  • 如何破解畜牧兽医短缺的困境
  • 如何管住“盗字”的手
  • “国保”文物惨遭“黑手”
  • 黑色产业链: 有市场就有偷盗
  • 如何让文物远离污染?
  • 不设奖牌榜的背后
  • 浪费无大小之分
  • 人情消费何时了
  • 细节性浪费也要狠刹
  • 重复建设是最大的浪费
  • 县乡医院发展,卡在哪儿?
  • 无奈: “乡亲们不相信我们”
  • 瓶颈: “想要的人不来,来的人不想要”
  • 追问: 怎么填人才缺口
  • 三问殡葬业: 路在何方?
  • 殡葬业暴利根源何在
  • 殡葬业暴利如何刹车
  • 监督管理怎么保障
  • 大树不该被移走
  • 护绿与砍树,三次较量
  • 护绿与城建,不可调和的矛盾?
  • 要面子,更要重里子
  • “面子”和“里子”
  • 大学生考试作弊该不该取消学位
  • 作弊痛失学位 学子二告母校
  • 作弊的责任该由谁来负
  • 考试允许带“小抄”引发争议
  • 作弊的“三尺之冰”谁来解冻
  • 南京长江大桥缘何青春永驻
  • 扬国威的“争气桥”
  • 建桥队伍今安在
  • 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
  • 采访后的几点思考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