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46千字
字数
2019-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收入郑晋鸣1998年以来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各类新闻作品130余篇。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四个一批”人才、光明日报社江苏记者站站长郑晋鸣的作品集。全书共收入郑晋鸣1998年以来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各类新闻作品130余篇,按“时代人物”“文化记忆”“探索之路”“光明谈”四个主题编排。书中既有宣传和报道“时代楷模”王继才等典型人物的通讯类作品,也有关注江苏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热点问题的新闻和消息类作品,作品类型丰富。
目录
- 版权信息
- 出版说明
- 作者简介
- 时代人物
- 两个人的五星红旗
- 坚守32年,王继才永远留在了开山岛
- 开山岛上温馨的元宵节
- “回家”过年
- 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
- 王仕花说: 那份关怀让我暖暖的
- 手捧滚烫故事 传递楷模精神
- 百日再上开山岛
- 王继才的故事与新闻工作者的“四力”
- 不运动脚力,就永远不知道真实的开山岛是怎样的
- 不开动眼力,就无法深刻体味王继才守岛的苦乐酸甜
- 不发动脑力,就探求不出平凡英雄背后的精神力量
- 不调动笔力,就无法让楷模的精气神感染更多人
- 一个人感动一个国
- 真与实: 真的王继才,实的开山岛
- 大与小: 为大国尽大义,弃小家忍己欲
- 爱与恨: 对渔民的爱,对不法分子的恨
- 变与不变: 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初心
- “王继才们”: 一寸国土不能丢!
- 王继才的感召效应
- 开山岛上的第30个劳动节
- 以岛为家,绿荫新生
- 保持本色,温暖常在
- 赤子之心,代代传承
- 开山岛上的团圆饭
- 一场演出 只为两个观众
- 每一次流泪都是新感觉
- 终圆女儿婚礼梦
- 尽忠就是尽孝,守海防就是尽大孝
- 那是一束光照耀灵魂
- 一个简单的故事却让人思绪万千
- 一份坚守背后的信念支撑
- 一股激励社会前行的正能量
- 王继才夫妇28年孤岛守海防
- 郇华民: 一个大写的教育者
- 报国
- 信仰
- 赤子
- 科研永恒 风范长存
- 格物穷理 勤奋铸就经典
- 如师如父 才德长存世间
- 父爱如山 奉献汇成丰碑
- 实现科学界的“帽子戏法”
- 冯端: 人生四境
- 沉潜: 诗礼传家 一门四杰
- 凝聚: 格物穷理 寻微探幽
- 月华: 教学相长 德厚流光
- 守恒: 钻石伉俪 诗缘铸情
- 坐拥书城为汉学
- 秘运善本,保存国粹精华
- 抱简劬书,学究古今之变
- 皓首穷经,桃李遍及天下
- 信仰之花永绽放
- 悲痛中前行的一家
- 暗香萦绕人心头
- 未曾谋面似相识
- 三千万次挤压让人流泪
- 走不尽的山路抹不完的泪
- 故乡的魂
- 后北洛村的一天一夜
- 老父无言的泪
- 可怜天下慈母心
- 姐弟间的深情厚谊
- 假如虎子不被导弹击中
- 小院不了情
- 文化记忆
- 南京明城墙: 一座古城的文化自信
- 抹平皱褶 风光不与旧时同
- 融文入砖 明城墙更是“民”城墙
- 申遗之路 传承文化记忆
- 文化与生态文明的交融
- 生态到生态文明的探索
- 慢城与生态文明的相遇
- 既保护环境又传承文化
- 破解两亿年前昆虫的真实颜色
- 三年攻关还原古昆虫颜色
- 融合型鳞片是最原始蛾类翅膀鳞片结构
- 古生物研究将从黑白世界进入彩色世界
- 一座金陵城 千年佛脉传
- 慧炬传灯 与佛结缘
- 佛光耀城 润物无声
- 经典传承 初心不改
- 老门牌: 南京城的记忆密码
- 老门牌背后的城市印象
- 老门牌藏着一代人的情怀
- 收藏老门牌就是收藏城市的记忆
- 找回街巷里的乡愁记忆
- 入细入微 小巷换新颜
- 一路一策 凸显小巷特色
- 匠心独运 留住乡愁记忆
- 青山忠骨在 英魂励后人
- 巍巍钟山春常在 郁郁青松掩芳丘
- 薪火相传志不改 时代不同报国同
- 先烈遗志今犹在 红色基因代代传
- 领略这片土地独特文化魅力
- 让千年文脉奔涌不息
- 河畅岸绿,运河保护久久为功
- 流动的文化,传承运河千年文脉
- 黄金水道,再续运河辉煌
- 秦淮河再现“桨声灯影”
- 综合治污 再现碧水清波
- 水路联动 打造生态景观
- 古今相融 共筑“人文之河”
- 《颜氏家训》涵养千年清正家风
- 月明衣上好风多
- 寻常百姓家的正能量
- 家风代代传
- 家风正则政风清党风端
- “老祖宗的手艺要传,更要创”
- 一丝一线织就锦绣金陵
- 一剪一纸舞出盛世秦淮
- 一绒一花点缀荣华古都
- 书香致远 故纸弥新
- 十年磨剑还原貌
- 古今融合匠心营造
- 飞入寻常百姓家
- 南京白局: 唱出一座老城的腔调
- 织锦机房里的白局声
- 白局艺人微光中的坚守
- 任重道远的传承之路
- 打破非遗传承人“终身制”
- 非遗传承人被“摘帽”
- “退出”是为了更好保护
- 非遗传承需变输血为造血
- 金陵牛首朝天阙 文化生态引客来
- 千古往事双阙间
- 牛首山头铸忠魂
- 绿水青山好传承
- 又是一年灯会,依然十里秦淮
- 涤荡古今的盛世灯会
- 动静之间传承文脉
- 看南京如何设计博物馆
- 方兴未艾的博物馆
- 博物馆需要的不只是文物
- 让博物馆真正拥抱大众
- “活”了地名 添了记忆
- 消失的地名何处寻
- “地名改得没特色,得不偿失”
- 重新启用老地名,留住文化符号
- 秦淮河: 桨声灯影逢盛世
- 六朝金粉里的繁华记忆
- 阴柔女子的爱国豪情
- 在挖掘开发中延续文脉
- 美术馆如何告别“开开关关”
- 兼顾学术基调与市场运营
- 资金紧张更应放弃“一夜成名”
- 潜力归于艺术市场
- 舞台要戏 校园要艺
- 新戏带来新变化
- 传扬走出传承路
- 戏曲涵养精气神
- 穿越百年的艺术魅力
- 佛像的“时空对话”
- 佛像艺术始于犍陀罗
- 精美绝伦的古青州佛像
- 揭开隋炀帝墓真容
- 残存砖墓发现惊人
- 考古价值填补空白
- 是非功过后人评说
- “无言之泪”走出岁月封尘
- 流不尽的眼泪
- 命途多舛的旧址
- 揭露罪行的利器
- 三问“明皇宫遗址上建高楼”
- 明故宫宫墙遗址是否有价值?
- 商业开发是否合法合理?
- 毁旧盖新几时休?
- 一只元青花梅瓶背后的文化交融
- 梅瓶巧工妙丹青
- 名瓶名将两相宜
- 文化交汇铸大器
- 歌剧《运之河》: 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
- 波澜壮阔的史诗呈现
- 家国命运的现实思考
- 地方元素与国际化交相辉映
- 山水不语 自成传说
- 龙背山的遐想
- 善卷洞的思考
- 阳羡湖的启示
- 乌衣巷: 历史深处走来的文化记忆
- 在寻访中溯源
- 在文脉中不朽
- 在怀古中以史为镜
- 秦淮河文保古宅被毁,谁之过
- 百年老宅毁于一旦
- 野蛮施工致断壁残垣
- 莫让古建筑成逐利牺牲品
- 歌剧《秋子》: 用理性反思战争
- 一部永垂不朽的经典之作
- 一场直击灵魂的人性体悟
- 一段客观理性的历史反思
- 校园话剧吹皱话剧市场一池春水
- 校园话剧火热,话剧市场沉闷
- 话剧市场不是不景气,而是没有好作品
- 校园话剧为话剧市场注入新活力
- 继往圣绝学 续古籍新生
- 稀世古籍走出“深闺”
- 残页善本中藏了多少谜团
- 在翰墨书香中品读历史
- 两座古城的约定
- 时隔30年再度“联姻”
- 独步天下的“扬州工”
- 富庶的经济带来扬州文化的繁荣
- 历史不是可以随意捏的橡皮泥
- 红头文件岂能擅自发布?
- 追溯历史
- 带有历史观的特定名词不能随意改变
- 深夜书房 为读者留盏灯
- 为热爱阅读的人留一盏灯
- 勇气之外更需要实力支撑
- “深夜书房”是否值得推广?
- 南京: 新建城门连接明城墙,值不值
- 既不在古城门遗址上,又没按古城门图纸建,更没有破坏文物,要不要文物局批准?
- 花费数十亿,历时近10年,在现代化城市修建城门值不值?
- 城门“复建”这笔账怎么算?
- 流星王朝的遗辉
- 尚存的几点争议
- 功过世人说
- 以史为鉴则明
- 非遗传承,难在哪儿?
- “书”途何归?
- 回顾当年,书架被人潮挤翻
- 读者流失,书店日渐没落
- 实体书店何去何从
- 南京先锋书店: 守望精神家园
- 一个开放的公共平台
- 一群异乡者的灵魂栖息地
- 一座城市的文化空间
- 扬州: 二十四桥明月夜
- 南京名人故居多数闭门拒客
- 民国名人故居价值何在
- 民国名人故居现状如何
- 名人故居全部开放还需努力
- 千年苏绣: 寻觅绵延不绝的生命力
- 创新机制,延续“指尖下的传奇”
- 大师领路,为绣娘树“风向标”
- “不能让苏绣在下一代断了脉”
- 城市化,莫把历史制成标本
- 三座地标,三种命运
- 是保护,还是毁灭
- 文物保护,不能“挂羊头卖狗肉”
- 探秘古泗州城
- 神秘的古泗州城
- 名刹普照王寺在何处
- 如何开发与保护
- 探索之路
- 省委书记三问问醒了谁
- 一问: 为什么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不够
- 二问: 为什么科研转化与经济发展结合不紧
- 三问: 为什么科技发展的社会感知度不高
- 我们欠长江一个深深的道歉
- 依山傍水 江苏实现飞速发展
- 靠江吃江 长江几被吃干榨尽
- 猛药去疴 再现大江万里清波
- 徐州马庄: 从“物质翻身”到“精神富有”
- 因“文”而兴
- 由“文”而富
- 借“文”成风
- 是什么拨动了江苏发展的琴弦
- 节骨眼上: 文化拨动了发展的琴弦
- 立根固本: 变“人口负担”为“人才优势”
- 吐故纳新: 让文化从幕后走到台前
- 势如破竹: 让文化气质成发展动力
- 先富怎样帮后富
- 抱团取暖 从文化共生到合力发展
- 集体致富 从“天下熟足”到“强富美高”
- 集体富裕的中国力量
- 江苏: “富民思维”撬动发展杠杆
- 跨越大江的融合
- 精准帮扶,携手共进的融合理念
- 高铁纵贯,南北同城的融合红利
- 跨江联动,产业转移的融合效应
- 看江苏经济如何逆势上扬
- 三重压力
- 创新驱动
- 三大启示
- “强富美高”: 看江苏如何绘发展蓝图
- 行稳致远,踩准速度与质量的平衡点
- 绿色发展,做好生态与经济的加减法
- “三音”齐奏,唱响道德与文明的最高音
- 南京高淳发展证明: 方向比速度更重要
- 一座千年古城的“生态自觉”
- 从禀赋到坚守
- 从资源到资本
- 从普惠到幸福
- 江苏科技助力发展: 苏北短板变长
- 汇聚科教资源,变“输血”为“造血”
- 升级传统产业,集聚新兴产业
- 创新服务举措,营造优质环境
- 江苏: 科技磨砺创新剑
- 从主角到配角: 政府围着企业转
- 科技助推新兴产业3年倍增
- 从“1+1”到“1+3”: 发挥人才引领作用
- 多还旧账,不欠新账
- “绿色”: 经济新名片
- “绿考”: 倒逼理念转变
- “红线”: 树立生态“标杆”
- “慢哲学”下的高淳实践
- 为发展定什么调子
- 富与强的辩证
- 慢与快的哲学
- 增长并不等于发展
- 投资扩大却收益降低
- 国际制造业基地隐患重重
- 要有增长更要有发展
- 采沙毁堤何时休
- 光明谈
- 论文可以买卖,学术的良心在哪里
- 学生: 不发论文毕不了业
- 中介和杂志社: 有求就有供
- 论文买卖乱象缘何屡禁不止
- 关于论文买卖的思考
- 江苏沛县: 垃圾分类再出“金点子”
- “点赞法”破解垃圾分类难题
- 科技进村垃圾富民
- 垃圾分类勾连民生幸福感
- 党建工作戒囫囵吞枣
- 扶贫重在扶志
- “C刊”变“C扩” 一石激起千层浪
- 两份知名高校学报双双被降格
- C刊评价不能代替学术评价
- 学术评定应拧干“利益水分”
- “走心”宣传更具号召力
- 家访是个好传统
- 依靠人民走好新长征
- 让良政尽快到位
- 低龄留学焦虑该如何破解
- 小小少年负笈西行
- 争议纷纷焦虑不断
- 个性选择切莫跟风
- 让学生成为课本的主人
- 新教材增加内容多
- 小改变带来好处多
- 更贴近学生需要
- 开会不玩手机是底线
- 中西药与其互争不如互补
- 跌宕百年的中西药之争
- 中西医药本无优劣
- 优势互补比肩发展
- 新官理旧事是责任担当
- 当好扶贫第一责任人
- 治洪须先治谣
- “熊孩子”更需用心教育
- 探寻事实: “熊孩子”的确“熊”
- 究其原因: “熊孩子”为何“熊”
- 专家支招: “熊孩子”怎么教
- 要“快牛”,不要“蜗牛”
- 评奖快速的“蜗牛奖”
- 权威“榜单”渐增“红利”
- 寻求更科学的治理办法
- 警惕变了味儿的马拉松
- 大干快上 马拉松缘何惹人青睐
- 趋之若鹜 赛事火爆几时休
- 呼唤回归“体育本位”
- 江苏学校毒跑道到底怎么回事?
- 有毒跑道为苏南自筹自建项目
- 有毒跑道源于降低成本
- 到底是谁建造了毒跑道
- 南京一块近50亩“寸土寸金”土地荒废7年
- 院士头衔为何如此“天价”?
- 院士头衔“含金量”惊人
- 高薪揽才背后的利益诉求
- 国外院士制度引反思
- 大学更名 何时不再被政绩左右
- 高校更名成为跟风乱象
- 更名潮背后的“追名逐利”
- 高等教育应有形,更应有神
- 以后谁来给牲畜治病
- 队伍老化、后继无人,畜牧兽医严重短缺
- 就业火爆,招生惨淡,年轻人都去哪了
- 如何破解畜牧兽医短缺的困境
- 如何管住“盗字”的手
- “国保”文物惨遭“黑手”
- 黑色产业链: 有市场就有偷盗
- 如何让文物远离污染?
- 不设奖牌榜的背后
- 浪费无大小之分
- 人情消费何时了
- 细节性浪费也要狠刹
- 重复建设是最大的浪费
- 县乡医院发展,卡在哪儿?
- 无奈: “乡亲们不相信我们”
- 瓶颈: “想要的人不来,来的人不想要”
- 追问: 怎么填人才缺口
- 三问殡葬业: 路在何方?
- 殡葬业暴利根源何在
- 殡葬业暴利如何刹车
- 监督管理怎么保障
- 大树不该被移走
- 护绿与砍树,三次较量
- 护绿与城建,不可调和的矛盾?
- 要面子,更要重里子
- “面子”和“里子”
- 大学生考试作弊该不该取消学位
- 作弊痛失学位 学子二告母校
- 作弊的责任该由谁来负
- 考试允许带“小抄”引发争议
- 作弊的“三尺之冰”谁来解冻
- 南京长江大桥缘何青春永驻
- 扬国威的“争气桥”
- 建桥队伍今安在
- 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
- 采访后的几点思考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