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42千字
字数
2014-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研究深入,视野广泛,一部难得的法社会学力作。
内容简介
书中若干部分内容分别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学术界》等核心期刊上,获得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法社会学的概况与学科建设的意义
- 第一节 法社会学研究概况
- 一、西方法社会学概况
- 二、中国法社会学概况
- 第二节 法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 一、法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 二、法社会学的研究范围
- 第三节 法社会学研究与学科建设在中国的意义
- 一、开展法社会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二、开展法社会学学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第二章 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 第一节 几种传统方法论
- 一、两大方法论之争
- 二、三大传统的研究范式
- 第二节 当代法社会学研究的部门方法论
- 第三节 法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普适性与特殊性
- 一、总体原则与普遍要求
- 二、法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殊性
- 三、探索一种新颖的法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努力
- 第三章 西方主要的法社会学家及其理论
- 第一节 古典法社会学思想家
- 一、孟德斯鸠(Montesquieu,1689—1755):法的精神
- 二、萨维尼(Savigny,1779—1861):民族精神与法的有机联系
- 三、耶林(Rudolf von Jhering,1818—1892):法律与社会利益
- 四、涂尔干(Emile Durkheim,1857—1917):社会类型与法
- 五、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法律的理性化
- 第二节 近代法社会学家及其理论
- 一、埃利希(Eugen Ehrlich,1862—1922):活法理论
- 二、霍姆斯(Olive W. Holmes,1841—1935):法律实用主义
- 三、本杰明·卡多佐(Benjamin N. Cardozo,1870—1938):法官造法
- 四、庞德(Roscoe Pound,1870—1964):社会学法理学
- 五、卢埃林和弗兰克(Karl Llewellyn,1892—1962;Jerome Frank,1889—1957):行动中的法
- 第三节 当代法社会学家及其理论
- 一、布莱克(Donald Black,1941—至今):纯粹法社会学
- 二、塞尔兹尼克(Philip Selznick,1919—2010)
- 三、弗里德曼(Lawrence M. Friedman,1930—至今)
- 四、卢曼(Niklas Luhmann,1927—1998)
- 第四章 法律的社会基础
- 第一节 法律的社会起源
- 一、社会生活中的法律
- 二、社会变迁与法律进化
- 三、社会秩序与法律规则
- 第二节 法律的物质基础
- 一、地理、生态、气候、人口等自然资源基础
- 二、经济、科技结构与发展水平
- 三、制度设置、民族性格等社会资源基础
- 第三节 法律的精神基础
- 一、作为实践理性的法律
- 二、作为社会控制工具的法律
- 三、作为文化的法律
- 第五章 法律与社会的基本关系
- 第一节 法与社会结构
- 一、昂格尔的观点
- 二、弗里德曼的想象
- 三、法与社会结构的关系分析
- 第二节 法与社会变迁
- 一、莎琳·L.罗奇·安陆(Sharyn L.Roach Anleu)的思考
- 二、弗里德曼的观点
- 三、法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研究
- 第三节 法与现代化
- 一、什么是现代化
- 二、川岛武宜的研究
- 三、法与现代化的研究难题
- 第六章 法律规范的社会存在形式
- 第一节 制定法与民俗习惯
- 一、国家法与民间法的提法
- 二、制定法与民俗习惯的利弊及相互关系
- 第二节 “活法”与行动中的法
- 一、“活法”
- 二、行动中的法
- 第三节 压制型法、自治型法与回应型法
- 一、压制型法
- 二、自治型法
- 三、回应型法
- 第七章 立法的社会学观察
- 第一节 立法的首要条件
- 一、中国的立法现状与经典作家的论述
- 二、满足首要条件的重要性
- 三、对立法基本条件的考察
- 第二节 立法者的素质
- 一、经典作家的观点
- 二、中国的现状
- 三、立法者素质的考察
- 第三节 立法的艺术与技巧
- 一、传统法律的继承与创新
- 二、法律的移植与适应性
- 三、现实生活的经验总结与反馈
- 第八章 法律意识研究
- 第一节 川岛武宜的观点
- 第二节 帕特里夏·尤伊克、苏珊·S.西尔贝的总结
- 一、法律意识研究概述
- 二、文化分析方法
- 三、三种法律意识类型
- 第三节 伊·亚·伊林的论证
- 一、伊林对法律意识的理解与规范法律意识@@@
- 二、伊林的法律意识三大公理
- 三、法律意识的实质
- 四、如何对法律意识进行考察?
- 第九章 法律文化研究
- 第一节 法律文化概述
- 一、法律文化研究的基本概况
- 二、托马斯·莱塞尔的解释
- 三、戴维·奈尔肯的观点
- 第二节 弗里德曼的理论评析
- 一、《法律制度》中的理论
- 二、《选择的共和国》中的理论
- 第三节 劳伦·本顿的研究
- 一、研究的焦点
- 二、本顿的总结
- 三、法文化研究的基本进路
- 第十章 法律制度研究
- 第一节 法律制度的总体描述
- 一、法律制度的架构与功能
- 二、法律制度与社会交往权力
- 三、对法律制度的社会学考察
- 第二节 法律机构与权威扩散
- 一、法律机构的有限权威与权威扩散的民主价值
- 二、法律程序与公众参与的民主价值
- 第十一章 法律角色的社会学分析
- 第一节 柯特威尔的观点
- 一、法律职业与律师角色研究
- 二、法院与法官角色研究
- 三、警察组织与警察角色研究
- 四、柯特威尔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节 文化分析范式:中国当下刑辩律师角色研究
- 一、律师权利与司法公权力的不同哲学底蕴
- 二、嵌入在刑辩律师执业过程中的中国语境
- 三、启示
- 第三节 角色研究的一般理论
- 一、角色与组织的关联研究
- 二、角色的内部和外部研究
- 三、角色的混合研究
- 第十二章 法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新拓展
- 第一节 微观法社会学研究的特色
- 一、现象学的尝试
- 二、常人方法论与符号论的普遍使用
- 三、戈夫曼拟剧理论的重要作用
- 四、布莱克的创新:案件结构指标化
- 第二节 宏观法社会学研究的多元化
- 一、批判主义
- 二、女性主义
- 三、全球化
- 四、法律自创生理论
- 第三节 未来法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四大特征
- 一、理论与方法的融合
- 二、宏观与微观的穿梭
- 三、静态与动态的统一
- 四、以问题为结点的跨学科研究范式
- 第四节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书目
- (二)中文论文
- (三)英文书目
- (四) 外文论文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