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99千字
字数
2018-09-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探讨了近代初期中西法律概念的变迁,以及这一变迁和个人经历、政治斗争、法律职业、话语背景的联系,并研究“中国因素”和“西方因素”在近现代是如何对撞的,对比中西法概念的语境和自身的内在逻辑,将理论与实践、人物与背景等具体关联的细节机制揭示出来。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了近代初期中西法律概念的变迁,以及这一变迁和个人经历、政治斗争、法律职业、话语背景的联系,并研究“中国因素”和“西方因素”在近现代是如何对撞的,对比中西法概念的语境和自身的内在逻辑,将理论与实践、人物与背景等具体关联的细节机制揭示出来。内容涉及“法律”是怎样实践的,“法律”一词的使用、翻译,法律概念的语境、社会政治背景,法学理论与个人实践,对法律实证主义的反叛等。
目录
- 版权信息
- 修订序言
- 前言(致谢)
- 导论
- 一、“史学”研究
- 二、“比较”研究
- 三、思路和观点
- 四、内容、方法和材料
- 第一章 “法律”概念是怎样被使用的
- 一、问题与限定
- 二、“法律”一词以及“法律”概念是怎样实践的
- 三、语词实践的背后
- 四、进一步的分析
- 五、结论
- 第二章 “法律”字词是怎样实践的
- 一、问题和思路
- 二、“康熙世界”的汉文“法律”一词使用及其语境
- 三、“孟德斯鸠世界”的“法律”字词使用及其语境
- 四、“康熙世界”的话语实践及其背景
- 五、“孟德斯鸠世界”的话语实践及其背景
- 六、深入比较和三点推论
- 七、法律意义的地理学科话语
- 八、历史资料的运用的解释以及结论
- 第三章 “法律”一词使用、翻译的话语实践
- 一、问题
- 二、传教士的汉文“法律”概念的使用与翻译
- 三、语词使用、翻译的西方语境
- 四、斯当东语词实践的微观背景
- 五、马礼逊语词实践的微观背景
- 六、麦都思和郭实腊的语词实践的微观背景
- 七、在语词实践的深层继续挖掘
- 第四章 近代法律概念理论的语境分析
- 一、问题与方法
- 二、近代时期其他学科人物对法学人物的影响
- 三、近代时期法学人物法学知识的双重相对自主
- 四、具体法律知识与法律实践对法律概念研究的意义
- 五、近代法学人物本身的“百科全书”现象
- 六、结论
- 第五章 对法律实证主义的另类反叛
- 一、问题、思路和限定
- 二、美国的早期实用主义法学法律概念理论的观点与依据
- 三、中国的早期左翼革命法学法律概念理论的观点与依据
- 四、两种法律概念理论的观点比较:差异
- 五、两种法律概念理论的观点比较:类似
- 六、两种法律概念理论的依据比较
- 七、暂时的结论
- 第六章 近现代法学学术话语背景和社会政治背景的意义
- 一、问题与思路
- 二、美国的法律概念理论的法学学术话语背景
- 三、中国的法律概念理论的法学学术话语背景
- 四、经过法学学术话语背景而展开的深入比较
- 五、经过社会政治背景而展开的深入比较
- 第七章 法学理论和个人主体实践的关系
- 一、问题和限定
- 二、美国的个人主体实践
- 三、中国的个人主体实践
- 四、个人主体实践的深入比较:差异
- 五、个人主体实践的深入比较:类似
- 六、补充性的总体结论
- 第八章 “法学权威”在近现代法学话语和法律实践中
- 一、问题和必要的说明
- 二、以批判法学权威的方式确立法学权威
- 三、通过“选定”机制而产生的法学权威
- 四、中国法学学术在“法学权威”上的自我选择
- 五、影响西方法学权威在中国定位的因素
- 六、中国学者的“学理研究”
- 七、一个中国法学学术的焦点
- 八、中国法学是世界法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 九、法律实践与法学权威
- 参考文献
- 一般索引
- 人名索引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法治出版社
中国法治出版社是中央级法律类图书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89年6月,隶属于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国法治出版社每年出版新书品种1000种左右,出版物主要包括:1、法律法规的国家标准版本;2、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中外文对照文本;3、中外法学著作;4、研究生、大学本科、专科法学教科书;5、法律工具书;6、解释、宣传、介绍法律、法规的普及性读物;7、法律、法规中文及中外文对照文本的电子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