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提升
类型
6.2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60千字
字数
2009-10-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新媒体概念特征及影响阐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从新媒体的概念与特征入手,对新媒体的类型、影响、产业、管理等重要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并结合实际对新媒体的影响着重书写。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新媒体的概念与特征
- 第一节 新媒体的概念
- 一、新媒体定义
- 二、新媒体构成要素
- 第二节 新媒体发展迅猛
- 一、新媒体快速发展
- 二、新媒体发展的原因
- 第三节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 一、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继承发展
- 二、传统媒体借助数字技术转变为新媒体
- 第四节 新媒体的特征
- 一、有关新媒体特征的种种说法
- 二、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 第二章 新媒体的类型
- 第一节 互联网新媒体
- 一、互联网成为“第四媒体”
- 二、博客、播客、维客
- 三、网络电视
- 四、网络广播
- 五、网络报刊
- 第二节 手机新媒体
- 一、手机成为“第五媒体”
- 二、手机报
- 三、手机电视
- 第三节 电视新媒体
- 一、数字电视
- 二、IPTV
- 三、移动电视与户外新媒体
- 第三章 新媒体的技术推动
- 第一节 媒介发展与技术推动
- 一、媒介发展简史
- 二、媒介发展的技术推动
- 第二节 媒介即讯息
- 一、几种媒介理论
- 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 三、技术对媒介的正面影响
- 四、技术对媒介的负面影响
- 第三节 数字化生存
- 一、传媒化生存
- 二、摩尔定律、梅特卡夫定律、科斯定律
- 三、数字技术发展
- 四、Web3.0与3G
- 第四章 新媒体的影响
- 第一节 新媒体改变媒介生态
- 一、新媒体打破传统媒体霸权
- 二、发行量、收听收视率变化
- 三、经营收入变化
- 四、受众结构变化
- 五、阅读习惯变化
- 六、报纸“消亡论”“寒冬论”与“春天论”
- 七、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生共荣
- 第二节 公共领域与公民新闻
- 一、新媒体对公共领域的重构
- 二、公民新闻对传媒接近权的实现
- 第三节 数字鸿沟与数字机遇
- 一、什么是数字鸿沟
- 二、数字鸿沟产生的原因
- 三、化数字鸿沟为数字机遇
- 第五章 新媒体产业
- 第一节 传媒产业
- 一、西方的传媒产业
- 二、中国的传媒产业
- 第二节 我国新媒体产业的发展
- 一、新媒体产业快速发展
- 二、新媒体主流地位逐渐确立
- 三、新媒体的发展前景
- 第三节 新媒体的商业模式
-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商业模式的差异
- 二、建立在长尾理论与微内容生产上的新媒体经济模式
- 三、新媒体的主要赢利模式
- 第六章 媒介融合
- 第一节 媒介功能从分散走向融合
- 一、不同媒介功能的三项实验
- 二、从单一媒介到混合媒介
- 三、从跨媒体到媒介融合
- 第二节 媒介融合的概念与类型
- 一、媒介融合具有多维视角
- 二、媒介融合的五种类型与模式
- 三、媒介融合引起传媒变革
- 第三节 媒介融合的条件
- 一、技术条件
- 二、社会需求
- 三、产业政策
- 第四节 媒介融合的特征
- 一、技术化与全能化
- 二、集约生产与全民写作
- 三、内容融合与渠道融合
- 第七章 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
- 第一节 报业的数字化转型
- 一、数字报业是报业的战略转型
- 二、数字报业实现路径
- 三、数字报业战略与实验计划
- 第二节 广电的数字化转型
- 一、新媒体与传统广电的差异
- 二、广电布局新媒体
- 三、广电与电信的融合
- 四、数字电视
- 第八章 新媒体的失范与管理
- 第一节 很黄很暴力
- 一、人肉搜索
- 二、艳照门
- 三、恶搞
- 四、网络暴力
- 第二节 谁在统治网民
- 一、百度事件
- 二、垃圾短信
- 三、病毒经济
- 四、网络推手
- 第三节 知识产权,谁动了我的奶酪
- 一、传统媒体维护知识产权
- 二、新媒体空间中的著作权
- 第四节 新媒体的管理
- 一、国外新媒体的管理
- 二、我国新媒体的管理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