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7.7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29千字
字数
2021-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对启蒙的反思致力于揭示启蒙的情感根基。
内容简介
启蒙就是彻底而神秘的焦虑,启蒙源自一种深层的恐惧。在启蒙、主体性蕴含着的焦虑中,主体与客体的距离是关键:疏远是消除焦虑与恐惧的基本策略,是撇开个性、特殊性而普遍化的关键所在。
哲学、宗教、神话、巫术作为消除焦虑与恐惧的方式,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启蒙不再与神话、诗完全对立,而是包含着某种神话。启蒙暗含着的主体化策略有贬低世界和把世界理性化两种形式。它们都具有深层的情感根基,都是焦虑与恐惧的表现。
启蒙对自身情感基础的解释不是为了否定启蒙,而是进一步唤醒启蒙,因而是启蒙自身推进的体现。
目录
- 版权信息
- 启蒙辩证法的先声:早期浪漫派的启蒙批判
- 一、 缘起
- 二、 浪漫主义的遭遇、定位与新解
- 三、 善服从于功利,真理屈从于自由
- 四、 理性的工具化与虚无主义
- 五、 浪漫派、马克思与古典
- 六、 自由理想与浪漫主义
- 七、 更能容纳差异的新启蒙
- 焦虑:《启蒙辩证法》的主题Ⅰ
- 一、 引言
- 二、 焦虑主题及其来源
- 三、 从生存论的“焦虑”到《启蒙辩证法》的“恐惧”
- 四、 他者焦虑作为《启蒙辩证法》的主题:如何对待他者
- 五、 结论:焦虑、恐惧与统治的轮回
- 启蒙与焦虑:以《启蒙辩证法》为核心的分析
- 一、 启蒙、主体化内含的焦虑与恐惧
- 二、 解除焦虑与恐惧的尝试:宗教、神话、巫术、启蒙
- 三、 以主体性应对焦虑与恐惧,及其引发的轮回
- 从支配到和解:焦虑的启蒙主体性之走向
- 一、 基本情绪与主体性:焦虑与恐惧
- 二、 作为支配者的启蒙主体
- 三、 谋求新的自我主体
- 恐惧的深化与拓展:从尼采到《启蒙辩证法》
- 一、 恐惧作为启蒙的情感基础:从尼采继承而来
- 二、 恐惧成就的主体性
- 三、 主体化作为克服恐惧的方案
- 残酷与关怀:《启蒙辩证法》的尼采形象纠偏
- 一、 《启蒙辩证法》的尼采形象:“强横派”解读的典型
- 二、 等级制的多元主体
- 三、 等级:能力与责任
- 四、 等级制下的残酷:自然与故意
- 《启蒙辩证法》对马克思的再激进化策略
- 一、 马克思、恩格斯:抽象的同一性与具体的同一性
- 二、 霍克海默、阿多诺:同一性的暴政
- 三、 恐惧与同一性的统一:马克思与尼采的结合
- 现代启蒙主体的古典溯源:奥德修斯
- 一、 趋神而不祛神
- 二、 满怀各种情感:悲愁驱动的狡诈
- 三、 自然与主体
- 四、 结论
- 主题Ⅱ:“自我”还是“和解”
- 一、 奥德赛式自我是主体吗
- 二、 锻造中的自我与理想化的自我
- 三、 奥德赛式主体自我的特征
- (一)理智处于与各种情感的密切一体性关系之中
- (二)奥德修斯式主体是没有普遍性的自我主体
- (三)神明约束下的自我,被解释为欺骗神灵的理性自我
- (四)何种意义上是依赖内在性的自我
- 四、 自觉的和解:《启蒙辩证法》的主题Ⅱ
- “主体”在什么意义上是一个意识形态概念
- 一、 问题的提出与概念的澄清
- 二、 区分不同层次的“主体”
- 三、 两种不同的启蒙,意识形态的必需
- “辩证法”的再启蒙:《启蒙辩证法》的辩证法观
- 一、 尼采对辩证法的启蒙(批判)
- 二、 辩证法与进步固定联系的断裂:以尼采改造马克思、卢卡奇
- 三、 辩证法的再启蒙:自否性与和解
- 《启蒙辩证法》中的三种“辩证法”概念
- 一、 苏格拉底式辩证法的情感基础
- 二、 防止辩证法沦落为追求绝对的“形而上学”
- 三、 自否定、自悖谬的辩证法
- 四、 扬弃自否定的积极辩证法
- 《启蒙辩证法》对虚无主义的反思推进
- 一、 虚无化的对象:从崇高价值到基本价值
- 二、 深度虚无主义的起点:从苏格拉底到荷马
- 三、 深度虚无主义的机制与路径:个性、自然的被否定
- 四、 信仰与艺术的科学化、工业化:进一步的虚无主义
- 《启蒙辩证法》与中国的虚无主义
- 一、 启蒙辩证法就是启蒙走向神话、野蛮和虚无的不归路?
- 二、 从“实践”到“身体”:陷入虚无主义
- 三、 纠偏:两类文本的作用
- 极致的启蒙还是全理的启蒙
- 一、 启蒙的极致化与合理化
- 二、 困囿在极致化与合理化之间的尼采
- 三、 启蒙的合理化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的核心企业,成立于1980年,是以教育出版为主体、以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的综合性出版社。30多年来,北师大出版社始终坚持“传播科学真理,促进教育创新”、“弘扬中华文化,共享世界文明”的出版理念,出版图书万余种,发行量达15亿册,出口图书近千种,百余种图书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积累了丰富的出版资源,形成了知名的图书品牌,在中国出版界、教育界、学术界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