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遗憾的聆听》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主要收入我国著名音乐学家杨燕迪教授近年来针对当下音乐生活现况的评论。

内容简介

《遗憾的聆听》主要收入杨燕迪教授近年来针对当下音乐生活现况的评论,大都可谓“应景”或“应时”之作——如重要作曲家的诞辰或逝世纪念,观看现场演出之后的有感而发以及相关演出的节目单说明。杨燕迪教授在写作时希望这些文字不仅“就事论事”,而且牵涉更宽、更远的议题和关怀。

关于音乐评论,他一直遵循着一个原则——评论家面对音乐作品、音乐表演和音乐现象,不但要以内行眼光和表述涉入音乐本身,同时也应该让音乐与更广泛的人文性议题发生尽可能丰富的关联。

目录

  • 版权信息
  • 遗憾的聆听
  • 闲话节目单
  • 聆听导引:舒伯特、马勒与莫扎特
  • 炫技与嬉戏
  • 来自英伦的交响
  • 德奥交响的“正统”
  • 巴赫的神性
  • 巴赫的神秘:可听Vs.不可听
  • 超越礼拜的伟大艺术——巴赫《马太福音受难曲》评介
  • 海顿二百年祭——2009年深圳音乐厅讲演录
  • 莫扎特音乐的当代人文价值——2006年上海音乐学院第三届国际钢琴大师班讲演录
  • 人生与音乐的互映
  •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演进与精神成长的“三级跳”
  • 贝多芬晚期的艺术境界——2007年上海音乐学院第四届国际钢琴大师班讲演录
  • 大的小作曲家与小的大作曲家
  • 寂静的独语
  • 肖邦之“绝”
  • 再谈肖邦
  • 勃拉姆斯百年祭
  • 勃拉姆斯击败李斯特
  • 勃拉姆斯的功力
  • 马勒的“后现代性”
  • 马勒的“复活”
  • 马勒“第五”:成色与质量
  • 不合时宜,还是超越时代?
  • 西贝柳斯的沉默与回声
  • 现代品质与传统立场
  • “老肖”的谜
  • 悲剧性反讽
  • 以音乐对抗第三帝国
  • 古拜杜丽娜的《音乐》
  • 倾听切利比达克
  •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切利比达克的音乐境界
  • 孤傲天才 现代隐士——记加拿大钢琴怪杰格伦·古尔德
  • 琴声中的极限体验
  • 回望古尔德
  • 期待郑京和
  • 柏林爱乐在沪首演观后记
  • 聆听海汀克
  • 人性的欢欣与安慰——听穆蒂指挥上交新年音乐会
  • 清纯与妖冶的比照
  • 听乐杂感
  • 英国乐团锻铸俄式声音造型
  • 这是最好的马勒,没有之一
  • 细密编织下的活态有机体——评蒂勒曼和德累斯顿管弦乐团
  • 你方唱罢我登场——世界著名乐团近期来沪演出观后感
  • 感恩自然——柏林爱乐乐团2013欧洲音乐会观后
  • 轻松并不意味着降低品格——评上海夏季音乐节开幕音乐会
  • 本真演奏,以沉静构建恢弘——聆听《马太福音受难曲》中国首演有感
  • 艺无止境——从李云迪获肖邦钢琴比赛大奖说起
  • 静水流深
  • 诡秘的莫扎特
  • 听陈宏宽谈艺
  • 感悟闵惠芬
  • 二胡与交响:中西合璧——写在《天弦》唱片首发之际
  • 经典故事 重新诠释——刘敦南舞剧《梁祝》观后
  • 个体感悟与东方寓言——评’97上海国际广播音乐节海外华人作品音乐会
  • 小议瞿小松
  • 瞿小松的《曦》
  • 呼唤原创
  • 大提琴的中国气韵
  • 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新”?
  • “梁祝”五十年
  • 个体生命的歌唱——评田浩江的《我歌我哥》
  • 让钢琴说中国话
  • 面对危机:当代音乐生态反思录
  • 时代之子——致敬践耳先生
  • 城市·音乐·节庆——谈2006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
  • “上海之春”的音乐之声——贺“上海之春”音乐节创办五十周年
  • 音乐厅与城市文化
  • 让音乐乘上传媒的翅膀——贺“星期广播音乐会”创办三十周年
  • 都市文明与音乐盛筵——第十七届澳门国际音乐节观感
  • 古典和传统的当下生命——第二十届澳门国际音乐节部分节目观后
  • 纽约乐记
  • 音乐的新生命——CD现象
  • 唱片感受与现场体验
  • 艺术镜头中的生活流——以音乐的眼光看伊朗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一本高水准的音乐鉴赏攻略

    这是继《何谓懂音乐》与《歌剧的误会》之后,我在「得到」上推荐的第三本杨燕迪老师写的音乐评论的书,因为读完前两本,自然而然就想把这个 “姊妹集” 攒全了。而且,得到电子书团队已经将这三本书全部上架,为什么不组团拿下呢?
     
    这本书与《何谓懂音乐》《歌剧的误会》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全书的大部分笔谈,都是作者以聆听者的身份在音乐会现场的有感而发。这种行为就很像是我们在听完一次音乐会后发朋友圈、发微博的举动,不过我们更倾向于强调自己 “听了一场 XXX 音乐会” 这个事件本身,而作者强调的是 “听这场音乐会让我想到了 XXX”。
     
    所以,作者的听后感,就不会只是简单的 “听完这场久违的音乐会我好高兴”“不愧是大师级乐团,情感与乐器及旋律融为一体”“我竟然听到里面有错音” 之类的事实陈述。
     
    作者做的更多的工作是乐曲背后意趣的思考,既有对作曲家作品的分析,比如巴赫的神性和神秘是什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风格与精神体现在哪里?为什么说 “勃拉姆斯击败李斯特”?什么是 “西贝柳斯的沉默”?马勒的 “后现代性” 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
     
    此外,还有对于演奏家、乐团,音乐市场的综合探讨,比如现代文化之都纽约的音乐氛围有什么特征?世界最顶尖的柏林爱乐乐团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英国乐团如何锻铸俄式声音造型?加拿大钢琴怪杰格伦・古尔德的艺术生涯等等。
     
    不仅如此,作者还进行了更多的思考,比如德奥交响的 “正统性” 体现在哪里?听音乐究竟是听什么?人生与音乐应当如何互映?现代品质与传统立场之间的矛盾应当如何调和。
     
    即使你并不打算把自己提升为一名音乐鉴赏家,把这本书当作是观赏艺术后发朋友圈的使用攻略,想必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1
      2

    出版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1月成立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主要出版教育、学术人文、珍稀文献等图书,业务范围涉及图书、期刊、电子音像及数字出版,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印制、销售,以及教育培训、会展、咨询、地产、旅游、艺术品交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