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6.9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13千字
字数
2022-10-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从本雅明《神学-政治学残篇》出发,展开了极为丰富的现代哲学思想路线图。
内容简介
本雅明的《神学-政治学残篇》是生命神学现代性的真正开始。这个片断文本包含着解构现代神学政治的所有思想种子。本雅明对弥赛亚王国与世俗秩序的绝对区分,使得神学化的政治与政治化的神学都变得不再可能,都变得“无用”了。
从《神学-政治学残篇》开始,本书踏上了“无用之思”的旅程,这事关现代性的生命疗愈与救赎。
本书探讨的问题是现代哲学如何面对现代性危机。所谓“现代性危机”是对资本主义时代总体异化现象的一种描述,既包括现实世界的动荡与苦难,也意指现代世界“祛魅”以来,艺术“灵晕”的消失和人性上的“无家可归”状态。这种状态在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表现得特别明显,身处这一时代的本雅明留下的哲学手稿《神学-政治学残篇》就是面对时代危机的深刻回应。
本书以此《残篇》为切入点,解析本雅明思想中对政治神学和暴力的批判,特别揭示了其“自然性”思想与庄子“无用之思”的相通之处,并以此线索连通了中后期海德格尔的反思与德里达的解构哲学,进而追问当代哲学重新开始的条件,在层层递进的对话中,探寻思想的出路和余地。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打开本雅明《神学-政治学残篇》的七封印
- 0.1 绝对差异:上帝之国与世俗历史
- 0.2 心感:逆转的张力与整体性复原
- 0.3 虚无或无用:救赎之道
- 楔子 种子或灵丹:生命宇宙技术
- 一 本雅明的无用教义:弥赛亚性与自然性的双重还原
- 1.1 未完成的教义论纲
- 1.2 弥赛亚的还原
- 1.3 沉默自然的还原
- 二 歌德的诗性源现象:自然的弥赛亚化
- 2.1 绝对的文学与自然的幻象
- 2.2 纯然生命还原为自然化的生命
- 2.3 泪水的面纱与救赎的密码
- 三 卡夫卡写作的道家化:弥赛亚的自然化
- 3.1 诡异之道:“认认真真做某事同时又空无所成”
- 3.2 三重解释学:本雅明与卡夫卡写作的中国动机
- 3.3 不可摧毁之物:布莱希特与道家式的友善
- 四 模仿的神学:无意记忆与现代性的救赎
- 4.1 艺术作品:在相似与游戏之间
- 4.2 主体化的无意识与客体化的铭刻
- 4.3 整体性修复的胚胎:自然化的第三记忆
- 五 变小且消失于图像的“小门”:弥赛亚进入世界的中国式想象
- 5.1 布洛赫:弥赛亚来临的中国小门
- 5.2 阿多诺:世界的内在化
- 5.3 布伯的《聊斋志异》与佛教式“间薄”面纱
- 5.4 从变小到消失:姿态的纠正
- 5.5 童年之门:中国的瓷器图案
- 六 本雅明的追忆:做一个庄子式的蝴蝶梦?
- 6.1 凯卢瓦的“石头梦”:自然自身的书写
- 6.2 本雅明的“蝴蝶梦”:感性的相似性与非感性相似性的感通
- 6.3 “中国哲学之梦”的思想实验:“第五维度”之为“虚托邦”
- 楔子 天空、大地与海洋的战争
- 七 弥赛亚式的判教论:弥赛亚自然化的节奏
- 7.1 以无用为条件
- 7.2 弥赛亚式的判教论
- 7.3 时间的世界政治
- 楔子 上升与下降的同时性
- 八 海德格尔的“第二次转向”:发现无用与集让的民族
- 8.1 迟到的中国思想
- 8.2 从“另一个开端”走向“第二次转向”
- 8.3 本己与陌异的悖论关系
- 8.4 为何海德格尔的第二次转向被遮蔽了?
- 8.5 从存有的终末论到庸用的差异论
- 8.6 从争夺走向让予
- 8.7 无用的民族:三重“集让”
- 九 回缩与虚位:与德里达、肖勒姆和庄子一道走向“余让”
- 9.1 守护圣名的缺失:上帝的缺位
- 9.2 廓纳(khora):到来的虚位
- 9.3 余让:虚托邦的敞开
- 9.4 中国式禅让:至高主权的让与
- 9.5 庄子的余让:神学政治批判的尝试
- 9.6 进入廓纳:余让的培育
- 十 “诡异”:从海德格尔的“差异”到德里达的“延异”及其超越
- 10.1 存在论差异:早期海德格尔
- 楔子或困难
- 10.2 踪迹的延异论:德里达的间隔
- 楔子或困难
- 10.3 双重约束:可能性与不可能性互为条件
- 10.4 绝境的模态:哪里有余地
- 10.5 “诡异”:有用与无用的庸用论
- 参考文献
- 关键词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1月成立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主要出版教育、学术人文、珍稀文献等图书,业务范围涉及图书、期刊、电子音像及数字出版,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印制、销售,以及教育培训、会展、咨询、地产、旅游、艺术品交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