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本书帮你了解《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

内容简介

《陈忠实文学回忆录》收录了当代著名作家、《白鹿原》作者陈忠实有关文学创作的回忆与反思,以及作者在文学创作道路上对人生、社会、文化、民族、历史诸问题的思考。全书内容分为“自述”“阅读”“感悟”“对话”“通信”五部分,文章体裁多样,既有回忆性质的随笔散文,亦有创作谈、访谈、书信等。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自述
  • 第一次投稿
  • 收获与耕耘
  • 何谓益友
  • 原下的日子
  • 我的文学生涯
  • 借助巨人的肩膀——翻译小说阅读记忆
  • 《延河》创刊五十年感怀
  • 五十开始
  • 六十岁说
  • 阅读
  • 第一次借书和第一次创作
  • 在灞河眺望顿河
  • 一个空前绝后的数字
  • 关键一步的转折
  • 摧毁与新生
  • 一次功利目的明确的阅读
  • 米兰·昆德拉的启发
  • 阅读自己
  • 卡朋铁尔的到来,和田小娥的跃现
  • 枕头,垫棺作枕
  • 难忘1985,打开自己
  • 朱先生和他的“鏊子说”
  • 复活了的呻唤声
  • 《白鹿原》创作散谈
  • 有关《白鹿原》手稿的话
  • 感悟
  • 我信服柳青“三个学校”的主张
  • 创作感受谈
  • 《四妹子》后记
  • 文学依然神圣
  • 文学无封闭
  • 兴趣与体验
  • 柳青的警示——在柳青墓前的祭词
  • 文学的信念与理想
  • 我们没有史诗,是思想缺乏力度
  • 从生活体验到生命体验
  • 对话
  • 关于《白鹿原》与李星对话
  • 关于《白鹿原》获茅盾文学奖答诗人远村问
  • 文学活着——答《三秦都市报》记者杜晓英问
  • 答《南方周末》记者张英问
  • 关于真实及其他——和《文汇报》缪克构对话
  • 三十年,感知与感悟——与邢小利对话
  • 文学的心脏,不可或缺——与《解放日报》(周末版)记者高慎盈的对话
  • 通信
  • 关于中篇小说《初夏》的通信
  • 与莫斯科大学留学生汪健的通信
  • 关于《走向混沌》的通信
  • 附录:陈忠实文学年表
  • 编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漫漫长路,张载传人

    陈忠实的著名作品是《白鹿原》,是部伟大作品,陕西三大作家陈忠实(1942-2016),路遥(1949-1992),贾平凹(1952-),作者 62 年高中毕业后落榜,也没能参军,只有回乡做民办教师,从 62 年 - 67 年从小学到中学,66 年入党,依靠写作 73 年成为革委会副主任也成为国家干部,82 年调入陕西省作家协会,成为专业作家,全家也从乡村迁入西安,因为《白鹿原》太著名,他的其他作品变得普通,但散文还是有功力的,而且作者有陕西人的耿直,经历了复杂变换的年代,看他们的记述还是能引起我们的反思。那个年代的人,吃饭是天大的事,记述生动的是一顿吃七个馍(馒头),1 毛钱购买 4 两米饭拌上不要钱的酱油,成为著名作家可以公款出国了,各种第一次的惊奇,北方农人越是贫困,越是要面子,对客人的尽力招待,反衬出窘迫。写完《白鹿原》按原本的出书合同,千字 30 元是 90 年代初人民文学出版社执行的最高稿酬标准,近五十万字的书稿可得稿酬约 1 万五千元,进入 “万元户” 的行列了。幸亏当时编辑建议按照版税计酬,书是 13 元的定价,10% 的版税,每本 1.3 元,当时的征订数目一万五千册。令人感叹的是电视剧《白鹿原》也是作者逝世后才上映。那辈作家生活坎坷,但也赶上互联网视频来到前文学作品在中国的爆发,当年的名作家如同当下的顶流网红,可惜早逝,尤其是当年最好的青春整整十年,直到最后驻到渭河边一个公社,看着农民把集体畜栏槽头的牛骡拉回家去饲养,把生产队大块耕地分割成一条一块,再插上写着男人或女人名字的木牌,才意识到在公社十年努力巩固发展的人民公社制度彻底瓦解了。作者写完《白鹿原》后很苦恼是在于,最熟悉并亲历的近 50 年生活,可当时在价值观上是不确定的,最近看红旗渠和焦裕禄的展览馆,当年的热血奉献,现在总算有了回报和认可,看来还是要活得长,可惜作者已逝,幸运的是优秀的文字可以长存。

      1
      评论

    出版方

    广东人民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创建于1951年。是一家老牌的综合性出版机构,主要出版五个板块的图书,即:以党史和政治理论为主的政治读物,教材和教辅读物,原创的学术著作,文化普及读物和实用的财经、医学图书。建社57年来,出版图书1万余种,印数7亿多册,有500余种图书荣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奖励。为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出贡献。 1997年至2002年,连获国家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图书奖。一大批重点书和双效书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受到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多次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中国“良好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