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个远比我们过去的认知更为丰富的新文化运动。

内容简介

以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重要面相来表述全体,在中外学界都很流行。新文化运动就是如此,既存研究多以《新青年》及北大师生辈的声音来概括整个运动,而忽视其多元并进的一面。在当年具有重大影响的“梁启超系”,也有其自身的新文化运动。他们希望“以解放求改造”,创造一种既不同于中国文化也不同于西方文化的新文化,实现再造文明,其目标和方式都与北大师生辈有所不同。

同时,该群体并非既存言说中新文化运动的外在对立物,而是新文化运动的构成性力量,参与且形塑了时代的思潮。后来被历史记忆所抹去的,也不单只是他们的文化观点与作为,更重要的是抹去了这一构成性作用。本书侧重思想的过程与肌理,以“梁启超系”这一群体的故事为主线,重访“另一类”新文化理念,呈现了全新的“另一场新文化运动”。

目录

  • 版权信息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 序言
  • 第一章 绪论:复调的五四
  • 第一节 复调的五四
  • 第二节 谁是“梁启超系”?
  • 第三节 “另一场新文化运动”
  • 第四节 思想的“肌理”
  • 第二章 立异以求同:《新青年》的竞争者
  • 第一节 “不谈政治”与创办“学灯”
  • 第二节 意外的交锋:一篇剧评引发的敌意
  • 第三节 “痛骂”《新青年》:意气的批评者
  • 第四节 立异以求同:《学灯》与《新青年》关系的改善
  • 第三章 谁是朋友?谁是敌人?——蓝公武与《新青年》同人的互动
  • 第一节 政论与思想:《国民公报》的转向
  • 第二节 “吾辈”与机关报:响应《新青年》
  • 第三节 谁是敌人:批评钱玄同
  • 小结
  • 第四章 走向革命之一:张东荪的总解决方案
  • 第一节 “非破坏不能革新”:五四前后张东荪的转变
  • 第二节 “新式之结合”:对青年的希望
  • 第三节 “阶级竞争”:更新的力量与更新的结合
  • 第四节 “总解决”及其预备
  • 小结
  • 第五章 走向革命之二:社会主义的新文化运动
  • 第一节 转向新文化运动
  • 第二节 唤醒各界:面向平民的文化运动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运动的方针
  • 小结
  • 第六章 欧游求曙光:重新认识中西的意象
  • 第一节 求曙光
  • 第二节 柏格森与倭伊铿
  • 第三节 悲观与乐观
  • 第四节 新的计划
  • 第七章 从革命到改良:删去“解放”的《改造》
  • 第一节 整顿《解放与改造》
  • 第二节 没了“解放”的《改造》
  • 第三节 从高谈主义到研究问题
  • 第四节 从反政治到谈政治
  • 小结:走向改良
  • 第八章 型范未定:化合中西的再造文明之路
  • 第一节 未必先有预定的型范
  • 第二节 化合中西的制度试验
  • 第三节 新心理与旧文化
  • 小结
  • 第九章 筑基础与造势力:文化运动的政治走向
  • 第一节 缠绕中的文化与政治
  • 第二节 筑基础:面向社会中坚分子的文化改造
  • 第三节 改党造党:“专从文化方面,另造一种新势力”
  • 小结
  • 第十章 总论
  • 一 “调节横流”:与《新青年》派之关系
  • 二 形塑新文化运动的建设性力量
  • 附论 错位的战场:孙中山与胡适的新文化运动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别有怀抱:革命方略下的“新文化运动”
  • 第三节 孙中山与胡适“新文化运动”的错位
  • 第四节 胡适叙述中的孙中山与新文化运动
  • 第五节 结论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