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8.0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36千字
字数
2024-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得到独家首发】看古人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懂中国式的人情世故。
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素有“皇帝教科书”之称,浓缩了中国古代一千多年的政权兴衰与权力法则,汇集了历代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与执政智慧。翻开这部史学巨著,不仅能了解历史真相,更能借此习得历史现象背后的道理与哲思。
本书从历史案例谈起,用通俗语言讲解历史典故,打破读者对“大部头”史书的成见与畏惧的同时,着重展示人际关系对于君王治道的重要性。帝王如何任用臣子,如何平衡天下,臣子如何信任帝王,在容易出现猜忌与怀疑的权力角逐中,各方怎样缔结联系。
这些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能够反映许多关于相处、配合、协同、处理冲突等与人交往方面的人生哲理,正确打开中国历史的知识大门。
世事洞明
“同去同去。” 本书选取霍光至梁冀的人物史,解读了权臣、君臣、规律、竞合策略四卷,既有谨小慎微的张安世,又有理想主义者王莽,还有巾帼相扶的邓绥班固,亦有四世三公的南北归宿,好巧不巧停在了东汉末年。既期待三国,想目睹不同的思辨;又敬畏三国,怕听闻相同的说辞,不知后事如何?
一本帝王学的教科书,透过无数失败案例告诉你,那些坑要避开
有启发 3 句话 1. 贪玩、不爱学习不能跟 "坏" 画等号 2. 若要全面看一个人,必须 "听其言而观其行",不能光听他怎么说,关键是得看他怎么干 3. 官爵是用来授予天下贤能之士,共同治理天下的,不是供帝王赏赐私宠的重点整理 1. 贪玩、不爱学习不能跟 "坏" 画等号 2. 进行积极的人事调动,批量提拔自己的老下属,这件事在官僚群中引起了激烈的反应 3. 这个人被废是合理的。而矛盾的真正核心,是一般政治斗争都不太愿意放在台面上讲的人事斗争 4. 一个有地位、有权势的人,多次犯错,或多种错误叠加,遭别人忌恨,这种忌恨可能不表现在明处,明面上别人都对你恭恭敬敬,心底不知道怎么恨你,这是很危险的事情 5. 古代政治中常用的一个术语:壅蔽。皇帝的信息渠道过于单一,使得他无法掌握全局 6. 位高权盛之际,不仅不知谦退避让,反而植树党羽,引发皇帝和其他大臣的不满,这是持身无术 7. 门第兴旺,却不知约束家人的行为,生活上任其所为,这是齐家无方 8. 一个高级官僚如果不想因树大招风而被根除,还必须具备两项素质:不招权揽功,不树私恩 9. 公私分明不仅是一种良好的政治素质,也是避嫌远谤的全身之道,否则不仅会引起皇帝的警惕,也会招致同僚的忌恨 10. 你若紧逼着他们,反倒会促使他们下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回过头来决一死战。就这样缓缓前进,驱赶着他们,只要他们觉得还有一线希望逃离追杀,他们就会不顾一切往前逃,人性贪生的一面就会发挥作用。但他们毫无秩序,越是想逃越是乱,自相排挤、踩踏,也根本不可能携带太多财产物资去逃命 11. 任何时代都有挑事的人,如果他一挑你就动,十有八九会被他牵着鼻子走,而忘了判断对方这样的躁动究竟能支撑多久,形势最终会走向何方,精力耗尽后他们内部会发生什么变化。面对主动求战的敌人,冷静地思考这些问题很重要。这时候该知道 "静" 字诀的妙用,节奏要由自己控制,不能由着他人。尤其是在敌弱我强的时候,比如汉朝对阵先零,无论军队数量还是经济支撑,汉朝明显远远强过先零,此时作为强的一方,你急什么?只要卡住事态发展的势头,有耗的耐心,崩溃的一定是弱的一方。这里的 "静" 当然不是指真的什么都不干,该调查的,该准备的一个都不能少,甚至要比作战时更谨慎。所谓 "静" 的真谛,就是我有我的节奏,不轻易听别人指挥 12. 帝王之明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 "明察秋毫" 之明。如果事无巨细,一个帝王都能洞若观火、明察秋毫,这恰恰是司马光反对的。司马光反对帝王 "烦苛伺察",一天到晚弄得跟侦探一样,什么事都想知道,精力都消耗在观察分析琐碎的细节上,把自己的眼光缩短、眼界拉低、时间耗尽之后,既无眼界,也无精力去高屋建瓴地规划国家发展的宏观蓝图了 13. 帝王之下有百官,每一样具体的事物都有具体的官员负责。具体琐碎的事务,就交给百官去处理,帝王要把眼光放远,腾出手来规划大蓝图。所以帝王之明,也要从大处着眼 14. 马光强调 "德" 在 "才" 先;其次司马光极其重视纪律 15. 中国古代有一套非常重要的五行观念,金、木、水、火、土,谓之五行,每一行代表一种德运。古人认为,每一个王朝的兴起,都与一种德运相应,如果这个王朝衰弱了,也就意味着与它相应的德运衰弱了 16. 任何用不正当手段获取的利益,都不会是免费的,用当下流行的语言讲,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而且,你获取的利益越大,付出的代价也越沉重,历史不停地向人们揭示这个道理,人们却不停地重复犯这样的错误 17. 司马光和他的助手,都是超一流的大学者,未必不知 "红颜祸水" 是有明显硬伤的野史故事,但最终还是决定将它用在《资治通鉴》里,是因为借此告诫后世皇帝不可沉湎酒色以败乱政治的意义更大。这也是紧紧围绕《资治通鉴》作为一部 "皇帝教科书" 所作的取舍 18. 若要全面看一个人,必须 "听其言而观其行",不能光听他怎么说,关键是得看他怎么干 19. 官爵是用来授予天下贤能之士,共同治理天下的,不是供帝王赏赐私宠的 20. 由外戚辅政的本意,就是想借助这种靠得住的力量来巩固、加强皇权。但这一制度设计,是建立在最高权力属于皇家私有这一观念之上的,体现出狭隘、不够开放的权力观 21. 很多时候,并不是结交上炙手可热的权贵人物就是件好事,关键要看路走得正不正 22. 不正常地享受了过多公共财产和资源,必然要以不正常的形式为之付出代价。公权不可任意私用,即便对于皇权时代的皇帝来说,也是必须遵守的道理 23.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大凡历时比较短的王朝,历史名声都不怎么样。因为时间太短了,来不及写历史宣传自己,别人想给你写点正面的事迹拍马屁也来不及,人家这头还没写好呢,你那头就已经被灭了 24. 这样烦琐的名字变动,有实际意义吗?对建立更良好的社会秩序、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有帮助吗?不仅没有,反而制造了很多不必要的混乱 25. 改革不是为改而改,更不是朝三暮四地改。这样的事情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有吗?不仅有,而且有很多。甚至一部分被不少人叫好的事,本质上也属于这一类的瞎改瞎折腾 26. 有理想当然是好事,但有一条,你的理想不能成为别人的负担和麻烦。能不能成,那是另一回事,但理想本身没有错。理想实现了,体现的是你的个人价值,也没有妨碍到别人 27. 人是群居动物,凡事都要考虑到别人的便利,作为决策、管理部门,始终重视大众的便利,尤为重要 28. 生活逼迫他们走上起义的道路,但内心深处始终有回到家乡过安稳日子的想法。所以很多义军都不敢占据城池,只是通过抢掠补给眼前的生活而已。这就是普通起义者和刘氏兄弟的区别,眼界不同,目标不同。起义军里鱼龙混杂,形形色色的人都有,尊重别人的利益诉求,但不能被别人的视角牵着鼻子走 29. 欲成大事者必遭大难,必有大劫 30. 刘秀能成功,除了有远见、不贪小利之外,还有值得我们注意的一点,就是他待人接物的风格。刘秀的待人风格,可以总结成三点:真诚、谦和、宽容 31. 你现在出了点名,或者发了点财、当了个官,老朋友来找你,亲戚长辈来找你,你一概说,先找我秘书联系。老朋友、亲戚长辈怎么看待你?怎么议论你?这些人谁还不知道你的底细,何必来这些虚的。在别人眼里,你就是一个不够真实的人 32. 中国古代贤明的政治家们都认为,宽松的舆论环境,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各种意见都有发声的机会,是国家得以治理的基本保障 33. 腹有诗书,当然是一个君子应有的文化涵养,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把诗书里的道理落实到生活、工作的实践中去。在行动上,表现得真正像一个君子才是更为重要的 34. 凡事要知足,人们都想追逐名利富贵,却未必见得越富贵越好。财富积累得越多,地位越高,风险就越大,闯出祸来付出的代价就越大对于一般人来说,越是有钱有势,做起事来就越无忌惮,缺少自我约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翻船越是有钱有势,忌恨你、盯着你、给你下套的人就越多 35. 天道循环,没有长盛不衰的事物,故而要懂得知足常乐的道 36. 贪得无厌,试图以人为的力量逆转天道,那只能加速自身的灭亡 37. 君子的朋友之道,重在相互间的忠信。而小人相聚,则纯粹为了利益。以利交友,利尽则散,谈不上真正的友情 38. 越是穷困的时候,志向越要坚定,越是要激励自己奋斗,这样人生才会有转机 39. 因为太后听政,一定与外戚专权紧密联系。因为在男性主导的社会掌握最高权力的女性,往往需要通过男性来传达、实现自己的意志 40. 邓太后的历史形象之所以特别好,正是因为她重视文化,重视历史的整理、编纂。无论当时还是后世的历史学家,都对她有程度不同的好感。这可以说是史学家们投桃报李吧。即便是非常不赞成皇太后干预政治的史学家,在提起邓太后的时候,也总是存有那么几分敬意。可见尊重历史很重要,你怎么看待历史,历史也怎么看待你 41."慎独" 的含义君子独处之际,即便他人无法听到、看到你的言行,也应恪守道德、法纪的准则君子应该在他不闻不睹(或因未知,或因没有显性约束力)之时保持戒惧谨慎,恪守规范,不妄言躁行 42. 一部《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叙述了近一千四百年中国史,其中有多少家族仅仅因为成功地积累了大量财富,而能世代延绵、持续保持历史影响力的?一个都没有。相反,因贪婪物欲而加速败亡的家族,触目皆是 43. 人的时间、精力、智慧总是有限,若人们过于注重对财富本身的追求,往往会失去很多在其他领域获得更大成就的机会 44. 身份优势往往能在竞争中获得便利条件,但无数历史故事告诉我们,这种形式的 "赢在起跑线上",未必能冲刺到最后 45. 人往往都是只看重眼前,不顾及将来,看历史故事的时候头脑很清醒,一旦轮到自己去做了,都是学梁冀的多,学杨震的少 46. 认清人生跑道上,真正关键的助力是什么,是文化,是品性,而不是金钱,不是权势
中国古代有个政治成语叫 “伊霍之事”。“伊” 指的是商朝初年的宰辅伊尹流放年轻而不守规矩的商王太甲,这个故事《史记》有记载;“霍” 指的就是霍光废昌邑王。古时候把大臣废黜不合格的君主,称之为 “行伊霍之事”。司马光删除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这个信息,专心把昌邑王故事塑造成一个荒诞君主被废黜的经典案例,有利于告诫后世帝王恪守规矩,还是从 “皇帝教科书” 的角度着眼来诠释历史,而不是斤斤计较于一些历史的细枝末节。霍光治国的能耐无须再赘语,但他生前治家不严,其身后的霍家在奢侈无礼的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成为矛盾的聚焦点。有位徐生看到霍家如此骄纵无礼,说了这样一段话:“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则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之。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 霍光的妻子霍显毒杀许皇后,本来就是想为霍成君抢夺皇后之位,想把爱女置身于永久的金玉富贵之中。但以邪恶手法得到的东西,永远不可能给人带来安宁。霍成君的后半生可以说正是被她母亲的这种爱活活断送了,这样的母爱真的让人无法承受。教训是惨痛而深刻的,人们都希望读史明智,在看到这样的历史故事时,每位家长都应该掩卷而思,什么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什么样的爱才对孩子真有帮助。淖方城把赵氏姐妹看作祸败汉朝德运(火德)的克星,火的克星是水,故而称她们为 “祸水”。这就是 “红颜祸水” 的出典。认为汉朝是 “火德”,这个看法是在汉成帝死了以后,在两汉之际才形成的。既然人们还没有确认汉朝是 “火德”,那也就不存在把赵氏姐妹比喻成灭火之水的可能性。所以这个故事肯定是后来人编造的,把后人的认知加到了当时历史背景之中。利用历史常识来判断,某个故事发生在某个时间是否合理,是历史学家常用的辨伪方法之一。元帝做太子时有个喜欢的对象,姓司马,后来司马良娣(良娣是太子妻妾中的一个品级)莫名其妙地死了,汉元帝很伤心。汉元帝的母亲怕他伤心过度,想从宫中挑个年轻女子来填补他的情感空白。有一次汉元帝去看望母亲,她母亲找了五个年轻女子,暗令她们靠近汉元帝,看看能不能让他注目。其实汉元帝对她们完全没兴趣。之前他和司马良娣大概处于 “热恋” 期,正热恋的时候恋人死了,这空白哪有那么容易填补。但为了不让母亲担心,汉元帝随口说了句,这里面有一个还行吧。凑巧,王政君坐得离元帝最近,而且衣服穿得最鲜艳,穿了件用大红色装饰边缘的上衣褂。所以大家都误以为汉元帝看中的是王政君,就把王政君送到汉元帝那儿去了。作为汉元帝来说,谁来都一样,反正他对谁都不感兴趣。等于说王政君非常偶然地成了汉元帝的人。王政君最厉害的一点就是仅被汉元帝临幸了一次,就怀上了,这就是汉元帝的长子刘骜,也就是后来的汉成帝。汉成帝无子,去世后由他侄子继位,就是汉哀帝。汉哀帝去世之后又无子。王政君马上做了两件事:一是直接跑到汉哀帝原先居住的宫殿,收了皇帝印玺;二是宣召王莽进宫商议后事。史书中的 “本纪” 一般都是用来记载皇帝的行为事迹的。为皇后立本纪的,“二十四史” 中只有《后汉书》,因为当皇后变成皇太后之后,干预政治,是东汉非常显著、特殊的现象。东汉共有六位临朝称制的皇太后,除邓绥外的其他几位,或是在世时即遭逼宫返政,或是被杀。邓绥的成功,无疑和她自幼喜欢读书并长期注重文化有关。知识能提升人的高度,能开阔人的眼界,也能提高人的能力。注重汲取知识的人,一般来说对外部世界的容纳度更高,也更有能力在长远利益和短暂收益之间做出正确抉择。前去东莱赴任的途中,杨震经过昌邑县(今山东巨野一带),县令王密恰巧是他之前在荆州刺史任上提拔荐举过的故旧。王密自然要趁这个机会前去拜谒恩公。在杨震下榻处坐至日暮,王密忽然拿出十斤黄金,要赠送给杨震,以回报杨震的知遇之恩。杨震说:“我举荐你,是因为我了解你,你怎么一点儿都不了解我呢?” 言下之意是说,我举荐你难道是为了贪图你的回报吗?王密对杨震的品行自然是了解的,但他却对杨震说:“现在天已经黑了,此间也无外人,您就收下这些吧,不会有人知道的。” 杨震回答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无人知晓呢?” 于是王密羞愧地退了出来。这就是 “杨震拒金” 的故事。即便没有红绿灯,也应在人行道前礼让行人。即便没有摄像头,看到红灯也应停下来。在没有显性交通监控的约束下,也能做到驾驶文明,不也是一种 “慎独” 吗?如果一个人,在遵守交通规则这件事上做不到 “慎独”,做不到把遵守规则作为一种品德来坚守,那么这样的人在其他更大的诱惑面前,也难以坚守道德,坚守做人的底线。所以《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朱熹解释说,因为 “道” 就在日常生活之中,故而不可须臾相离。作为现代人,我们不妨把古人所说的 “道” 理解为对文明规则的遵守,那么对于这套规则的 “慎独” 态度,就不仅仅是身居高位的官员的事,也是我们每个普通公民的事了。从爱民的角度讲,汉元帝有很多优点。比如,他生活上倾向于节俭,待人也很宽厚。但史学家们认为,正是在这位仁爱的汉元帝统治期间,汉朝开始走下坡路。为什么呢?因为汉元帝在用人上不明,受奸佞所欺。还在很多是非明白的事情上,不能据理而断,受人牵制、摆布。所以在 “明” 和 “武” 两大素质上都出问题。
- 查看全部9条书评
出版方
蓝狮子
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成立于2002年10月,是目前国内最专业、出版规模最大的民营财经图书策划出版机构。蓝狮子专注于公司案例图书和企业家传记的出版业务,整理并传播中国本土公司管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