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对主题出版工作进行学理性思考和实践性研究的专著,通过梳理我国主题出版的发展进程,基于主题出版的内涵建设,研究其发展的普遍规律、创新模式。

内容简介

主题出版是中国出版事业鲜明的特征,是与时俱进、动态开放的出版板块。

本书聚焦主题出版实践经验、问题与思考,从主题出版与学术出版的关系、国际化路径与“走出去”机制、融媒体传播模式与数字化创新、动力机制与评价机制、总体发展与趋势分析、对近年发展呈现的若干规律性认识等几个方面,深刻探讨主题出版工作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到既有高度又有温度,从而更有效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凝聚党心民心,促进国际交流,服务两个大局。

本书集学术性、实践性、创新性和战略性于一体,体现了出版行业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主题成果。全书内容深入,探索主题出版理论,对接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布局,旨在助力推动主题出版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党和国家的出版事业注入新的元素与活力。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提要
  • 序一
  • 序二 早潮依稀新潮涌
  • 著者说明
  • 导论
  • 一、发展与思考
  • (一)主题出版需要高度与温度相统一
  • (二)主题出版当以时代性与导向性相结合
  • (三)充分认识主题出版的融合性和艰巨性
  • (四)有效引导主题出版的市场性和产业化
  • (五)适当增加主题出版的学术性和专业性
  • (六)积极探索主题出版的开放性和规律性
  • 二、探索与新知
  • (一)多元出版主体与传播视角
  • (二)主题出版两个市场的开拓与创新
  • (三)主题出版动力机制的运行与优化
  • (四)关于主题出版认知的几个误区
  • 三、本书的框架与特点
  • 第一章 主题出版总体研究
  • 一、主题出版的历史与内涵
  • (一)主题出版的概念
  • (二)主题出版工作的发展历程
  • (三)新时代主题出版的内涵和特征
  • 二、新时代主题出版发展的思考
  • (一)有关主题出版定义的思考
  • (二)主题出版的发展概况
  • (三)主题出版呈现的新特点、新趋势
  • (四)当前主题出版存在的问题
  • (五)对更好发展主题出版的建议
  • (六)结语
  • 三、主题出版发展新动向:创新模式 把握规律引领转型
  • (一)主题出版内涵的扩展
  • (二)主题出版发展模式的创新
  • (三)主题出版效应和规律显现
  • (四)主题出版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五)结论与启示
  • 四、我国主题出版研究现状和趋势浅析
  • (一)我国主题出版的研究现状
  • (二)我国主题出版研究趋势
  • 第二章 主题出版高质量发展研究
  • 一、向上向善的主题出版
  •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 (二)学术性和主题性紧密结合
  • (三)读者群体由国内读者向世界读者转变
  • (四)融媒体出版形式逐渐丰富
  • 二、主题出版的三重境界
  • (一)主动求变,扩大内涵
  • (二)策划优先,更接地气
  • (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 三、新时代主题出版的八大转变
  • (一)选题方向由党史、国史、军史及重大节庆日向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战略转变
  • (二)内容创作从宏观整体向小切口新视角转变
  • (三)出版主体由传统政治读物类出版社向其他各类出版社转变
  • (四)读者范围由国内市场向覆盖全球转变
  • (五)内容风格由相对单调向更有策划含量、更接地气转变
  • (六)学术含量由一般大众读物向学术精品转变
  • (七)销售市场由政府有形市场向无形市场自发购买转变
  • (八)出版形态由传统出版向融媒体出版转变
  • 四、主题出版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七问
  • (一)主题出版的内涵到底如何界定?
  • (二)做好主题出版到底有无规律可循?
  • (三)找个好的主题出版作者究竟有多难?
  • (四)主题出版要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吗?
  • (五)主题出版与融媒体能够走得更近些吗?
  • (六)主题出版物如何才能赢得市场?
  • (七)书名与装帧是主题出版物的“眼”和“脸”吗?
  • (八)结语
  • 五、主题出版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考
  • (一)主题出版内涵的扩展
  • (二)主题出版主体的变化趋势
  • (三)主题出版的内容性质分析
  • (四)主题出版的动力机制研究
  • (五)主题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和融媒体发展
  • (六)结语
  • 第三章 主题出版与学术出版的关系研究
  • 一、关于主题出版与学术出版关系的思考
  • (一)对主题出版、学术出版概念的界定
  • (二)学术出版与主题出版的区别
  • (三)学术出版是主题出版的基础
  • (四)主题出版、学术出版目标的部分趋同性
  • (五)学术出版主动对接主题出版成为一种选择
  • (六)主题出版和学术出版相互促进、相互依存
  • (七)结语
  • 二、重新理解主题出版与学术出版关系的演进
  • (一)主题出版的演进:从政治任务向政治高度、学术规范、市场运行三位一体发展
  • (二)主题出版与学术出版的辩证关系
  • (三)新时代主题出版与学术出版的趋同性与一致性
  • (四)加强主题出版与学术出版的融合,提高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
  • 三、专业出版社打造优秀主题出版物的内容选择与发展路径分析
  • (一)从专业出版社内容性质分析主题出版的可行性模式
  • (二)专业出版社发展主题出版的战略与路径分析
  • (三)结语
  • 第四章 主题出版的国际化研究
  • 一、主题出版“走出去”的内在逻辑与实践向度
  • (一)历史逻辑:厘清主题出版“走出去”的必然性与艰巨性
  • (二)制度逻辑:把握主题出版“走出去”的战略性与系统性
  • (三)市场逻辑:探索海外市场出版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
  • (四)技术逻辑:挖掘全球出版格局动态平衡的技术势能
  • (五)结语:以多重逻辑形塑主题出版“走出去”的动力系统
  • 二、主题出版“走出去”的路径与机制分析
  • (一)主题出版“走出去”的意义和现状
  • (二)主题出版“走出去”的路径分析
  • (三)主题出版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机制研究
  • 三、主题出版“走出去”——基于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构建的视角
  • (一)主题出版“走出去”的内涵
  • (二)主题出版“走出去”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 (三)主题出版“走出去”的经验与路径
  • 四、我国主题出版物国际编辑能力建设研究
  • (一)我国主题出版“走出去”的现实境遇
  • (二)提升我国主题出版“走出去”国际编辑能力的五个维度
  • (三)结语:对我国主题出版“走出去”国际编辑能力建设的若干设想
  • 五、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中国出版业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 (一)中国出版“走出去”的三个层次
  • (二)“走进去”的内涵
  • (三)“走进去”的现状
  • (四)“走进去”存在的问题
  • (五)如何才能真正“走进去”
  • (六)结语
  • 六、中国出版“走出去”数字化模式与路径分析
  • (一)探索中国出版“走出去”数字化模式的必要性
  • (二)三种数字化输出模式
  • (三)数字化模式的实现路径
  • (四)结语
  • 七、“十四五”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展望与思考
  • (一)“十四五”期间中国出版“走出去”的背景与动因分析
  • (二)中国出版“走出去”的经验梳理和发展路径展望
  • (三)结语
  • 第五章 主题出版的数字化研究
  • 一、数字时代提升主题出版传播效果的策略分析
  • (一)主题出版的传播现状
  • (二)提升中国主题出版传播效果的数字化创新策略
  • (三)结语
  • 二、从“相加”到“相融”:主题出版融媒体传播模式与路径创新
  • (一)主题出版融媒体传播的定义和动因
  • (二)主题出版融媒体传播模式探析
  • (三)主题出版融媒体传播的路径优化
  • (四)结语
  • 三、移动互联时代主题出版舆论引导功能分析
  • (一)舆论引导是我国主题出版的时代使命
  • (二)移动互联时代主题出版舆论引导的新形势
  • (三)移动互联时代主题出版引导主流舆论的新态势
  • (四)结语
  • 第六章 主题出版的动力机制与评价机制研究
  • 一、主题出版高质量发展动力机制的优化研究
  • (一)使命与需求:现阶段主题出版工作的动力源与动力机制
  • (二)问题与偏差:自我驱动与系统分配的失衡,主题出版动力偏离现象分析
  • (三)创新与融合:新时代主题出版动力机制的优化方向
  • (四)结语
  • 二、主题出版评价机制优化研究
  • (一)现实图景:主题出版评价的三重路径与量化指标分析
  • (二)机制反思:主题出版评价模式的不足
  • (三)创新变革:主题出版评价机制的优化方向
  • (四)结语
  • 第七章 主题出版其他方面研究
  • 一、主题出版作者资源的开发与维护
  • (一)主题出版作者的特点
  • (二)主题出版作者资源的管理与维护
  • (三)主题出版作者的奖励和评价
  • 二、主题出版物封面色彩对比研究
  • (一)主题出版封面设计研究的必要性
  • (二)主题出版封面主色调与开本现状分析
  • (三)对主题出版图书封面变化的几点判断
  • (四)主题出版物封面设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举措
  • (五)结语
  • 三、新时代主题出版如何助力全民阅读
  • (一)主题出版和全民阅读具有天然的纽带关系
  • (二)主题出版与全民阅读相互促进
  • (三)结语
  • 第八章 主题出版总体发展与趋势分析
  • 一、主题出版发展回眸与成效
  • (一)主题出版发展正在改变中国传统出版格局
  • (二)多元主体投入主题出版工作,选题呈现复合化、市场化特点
  • (三)主题出版物的整体策划含量在不断加大,市场回馈好
  • (四)主题出版“走出去”开始发力,一批具有中国智慧、国际化表达的优秀主题出版物逐渐走出国门
  • (五)主题出版学术研究取得重要成就
  • 二、主题出版发展弱点与差距分析
  • (一)对主题出版的定位、作用仍存在认知偏差
  • (二)主题出版的动力机制和评价机制仍待完善
  • (三)主题出版内容同质化现象较多,部分过度依赖系统发行
  • (四)主题出版的市场化数字化产品没有明显突破
  • (五)主题出版的产业链运作尚不成熟
  • (六)主题出版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转变难题
  • (七)主题出版与学术出版的关系亟待厘清
  • (八)主题出版的学界、业界脱节问题
  • 三、主题出版发展趋势分析
  • (一)进一步优化考核评价机制,推动主题出版向高质量发展
  • (二)积极培育主题出版的策划创作人才
  • (三)把握好内容深度设计的复合性、市场性和特色性
  • (四)做好主题出版物的分众化、市场化传播
  • (五)主题出版融媒体产品将会快速发展
  • (六)主题出版“走出去”的三个趋势
  • 第九章 对主题出版近年发展的若干规律性认识
  • 一、内涵叠加规律
  • 二、主体多元规律
  • 三、系统支持规律
  • 四、内容稀释规律
  • 五、界面友好规律
  • 六、市场交叉影响规律
  • 七、介质融合规律
  • 八、主题出版转化规律
  • 九、双桨划行规律
  • 十、动力评价相关性规律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人民邮电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大型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0月1日。人民邮电出版社坚持“立足信息产业、面向现代社会、传播科学知识、服务科教兴国”,致力于通信、计算机、电子技术、教材、少儿、经管、摄影、集邮、旅游、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图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