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本海淀妈妈的小升初上岸重点学校的闯关记,将深刻冷峻的教育观察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你。

内容简介

上岸是流行于家长群的一个升学暗语,代表孩子冲刺重点学校成功。本书作者安柏,曾经只专注于事业,在孩子小学四年级时才突然意识到时间和形势的紧迫,开始全力投入孩子的升学备战,她把多年的职场经验全用于教育,两年后成功上岸。

她的亲身经历折射出当下家长普遍的教育焦虑:怎样的教育方式才是合适的?择校择的是什么?公立学校好还是私立学校好?好学校喜欢什么样的孩子?是毫不犹豫地投入激烈竞争还是保持淡定心态佛系育儿?在众说纷纭的观念中,父母如何理性抉择,又如何维系健康的亲子关系?本书试图通过真实生动的案例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序 寻找关键拼图:关于教育我们没看到的那部分
  • 第一章 别人家孩子,看上去很美
  • 在疯狂的海淀黄庄上学,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 海淀黄庄不仅仅信仰清北
  • 海淀黄庄不相信学区房
  • 到底什么是六小强?
  • 怎样才能进入六小强?
  • 我家孩子素质教育的短板,就剩学习了
  • “我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 千万不要高估自己的佛系
  • 性格好不好能考出来吗?
  • 简历平淡,就只能靠考试了
  • 给5岁孩子报6个课外班,到底多了还是少了
  • 当我的小升初遇上妹妹的幼升小
  • 课外班忙不过来就不上幼儿园了
  • 关于课外班的调查,原来大人都想多了?!
  • 兴趣比较容易,特长相对奢侈
  • 培养特长主要靠天赋吗?
  • 耐心的启蒙能保护孩子的热情
  • 特长,就是需要的时间特别长
  • 为什么选项多了,家长反而更焦虑了
  • 妹妹的择校困难症
  • 为了成功,焦虑或许是最低的代价
  • 道路千万条,只能选一条
  • 第二章 家长的自我修养:至少不拖孩子后腿
  • 有事白天约我,下午4点我要接孩子
  • 牛娃都冲刺了,我们才起跑
  • 事业家庭难以兼顾,我的时间不够了!
  • 从职场精英变身家庭主妇
  • 小时候没有好好上的学,有了孩子都要补回来
  • 被现实教训:曾经是个学霸却做不出小学的题
  • 陪读改变中年人的性格
  • 为了陪读我拼了,谁知山外依然有山
  • 陪读妈妈,做严监工不如做好教练
  • 陪孩子写作业可不是什么好工作
  • 不要做“监工型”妈妈
  • 站在孩子角度,做一个好教练
  • 好教练需要做到的三件事
  • 不管全职还是在职,都是一个好选择
  • “比起上班,带孩子辛苦多了。”
  • 越来越多的全职妈妈
  • 谈谈全职妈妈的技术含量
  • 女性的成功由什么定义?
  • 第三章 养孩子就像开公司
  • 作为孩子的CEO,我好像失职了
  • 第一次六小强海选,成了我们的一日游
  • 感觉有点儿“坑人”的坑班
  • 读了花生的心里话,我的佛系都抛到了外太空
  • 给孩子一年花的钱,够买10个铂金包
  • 只有为了孩子,中年人才大手大脚
  • 稀缺的不是金钱,而是有出息的孩子
  • “你不行,我上!”
  • 课外班的本质是外包,性价比很重要
  • 海淀黄庄没有假期
  • 课外班的目标:花钱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 有钱也要花在刀刃上
  • 如何选择培训机构?我的3个建议
  • 教育中的“投资”和“消费”,傻傻分不清
  • 教育,你是在投资还是在消费?
  • 或许是我落伍了,有些教育投资我看不太懂
  • 每个家长都是“投资人”
  • 教育投资也需要理性
  • 第四章 择校择的到底是什么
  • 公立、民办还是国际学校?我们的误解太深了
  • 世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学校
  • 怎么有点儿“伪贵族”学校的感觉呀?
  • 那些像国际学校的公立校
  • 30万元一年的国际学校,老师却什么也不教?
  • 国际学校不能光看学费
  • 费用不要紧,关键学得太少
  • 采用项目式学习:孩子到底学多了还是学少了
  • 在学校培养个性,或许是个陷阱
  • 体制内培养不出能力和个性?
  • 国际学校也躲不开应试和管教
  • 一个“不听老师话”的海淀妈妈
  • 个性培养,更多地取决于家庭教育
  • 送孩子到新式实验学校,是做小白鼠吗?
  • 如何定义好学校
  • “过程什么都是虚的,升学结果才是硬指标”
  • 重新定义学校
  • “我们要办一所不完美的学校,培养出一批有缺点的学生。”
  • 学校到底是为谁服务的
  • 做鸡头还是凤尾,这是个学问
  • 你愿意当鸡头,还是做凤尾?
  • 精英学校成了非尖子生的困境
  • 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教育
  • 第五章 好学校喜欢什么样的孩子
  • 孩子得三年级水平,才能读一年级?
  • 和幼小衔接班老师谈完,我妹妹立刻报了班
  • 还以为孩子学多了,没想到还是学少了
  • 到底要不要提早学?
  • 不是什么都不学,而是要看学什么和怎么学
  • 小升初,一场神秘的选拔?
  • 越来越灵活的考试:跨学科核心素养
  • “翻车”的作文,反映了孩子的格局
  • 牛校的小升初,都考些什么题目?
  • 一个越来越流行的考查趋势
  • 成绩只是最低门槛:考985难,申请TOP100烦
  • 申请好学校,首先一定要成绩优异
  • 上国外名校,除了成绩还需要什么?
  • 从美国名校舞弊案到哈佛的录取标准
  • 认真学习,是一个学生的本分
  • 藤校招生官:华裔孩子的优秀惊人相似,但是缺少一种能力
  • 美国家长也在为升学发愁
  • 简历完美成绩全A,为何还进不了名校?
  • 拒绝“履历正确”,人生要自己设计
  • 一个人能走多远,关键是隐藏在冰山下的那90%
  • 让孩子做回真实的自己,才是迈向优秀的起点
  • 我那个上斯坦福的女同学,真的已经出家了
  • 出家的斯坦福毕业生
  • 爬得了“藤”,也要攀得上价值观
  • 好教育的“风险”
  • 第六章 身心健康是我们的刚需
  • 孩子没上牛校,是陪读妈妈的失败?
  • 成为高分好奶爸的秘密
  • 游园日:蒙对了两道题
  • “还不如一开始就佛系!”
  • 一生这么长,谁还没个厌学期
  • 花生和玉米的“厌学时光”
  • 那些讨厌上学的孩子
  • 被误诊的多动症
  • 学校到底是个什么地方?
  • 当你放手,孩子才能飞得更高
  • 8个育儿时刻,美国vs中国
  • 从“直升机父母”到“铲雪机父母”
  • 那些被过度开发的“产品”,上线后怎么样了?
  • 当你放手,孩子才能飞得更高
  • 家长是清北,孩子就该上清北吗?
  • 为什么马拉多纳的儿子踢球不如他?
  • 家长是否很难接受自家小孩的平凡?
  • 学霸家长的因材施教,是站在孩子立场找到适合的道路
  • 当我妈接受我是普娃,我成绩就变好了
  • 你不能佛系很久,也不能鸡血很久
  • 你不能佛系很久
  • 你也不能鸡血很久
  • 找到关键拼图,科学养育
  • 第七章 我是个海淀妈妈,我不需要铂金包
  • 好的教育不是让人越活越窄
  • 海淀六小强的纪律还不如美国学校好?
  • “开学一个月,毁了价值观”
  • 违纪留堂的海淀六小强vs“繁文缛节”的美国学校
  • 追求个性和遵守秩序矛盾吗?
  • 孩子的成绩走势,好像我的心电图
  • 学习曲线:人家孩子是S形,我家孩子是心电图形
  • 陪读妈妈进化成了风水大师
  • 孩子成绩为啥像过山车?
  • 以长期主义眼光看待孩子学习
  • 拉大孩子之间后天差距的关键:时间管理能力
  • 必须服气人和人的先天差距
  • 最容易上手的时间管理方法
  • 可不可以多做一点事情?
  • 做海淀妈以后,我离铂金包越来越远
  • 顺义妈妈不接这个茬儿
  • 低调做人,认真育儿
  • 有人活的是面子,有人活的是里子
  • 第八章 上岸后回头望,什么才是起跑线?
  • 提早学,到底应该学什么
  • 教授送孩子去辅导班
  • 科学养育:在合适的年龄做合适的事
  • 试着把500强管理理念移植到家庭教育
  • 如何因材施教,情境领导模型来帮你
  • 陪孩子写作业的正确姿态
  • 富养并非仅靠金钱,寒门如何再出“贵子”
  • 家长拿什么作为孩子努力的诱饵?
  • “寒门”子弟更有改变命运的动力
  • “富养”也要看怎么养
  • 拥有更多选择权,才能做到淡定从容
  • 教育规划:既要以终为始,也要以始为终
  • 战略思维:做对的事,而不是把事做对
  • 终点思维:从终点线倒推,而不是盯着起跑线
  • 价值思维:孩子的核心价值,才是真正的起跑线
  • 第九章 面向未来的教育:我们还需要补齐哪块拼图
  • 万一孩子喜欢的东西没“前途”怎么办
  • 什么叫“有前途”,这个问题把我难住了
  • 一个偏文科学霸的自白
  • 哲学其实和每个人相关
  • 大学不应该仅仅是专业培训机构
  • 如何和谐管理孩子的电子产品
  • 全禁止可能吗?
  • 人贵有自知之明
  • 和谐管理电子产品背后的“道”
  • 世界需要的是生机盎然的人
  • 拒绝剑桥录取的女孩
  • 为了将来的成就,能忽略今天的幸福吗?
  • 学习就和人生一样,总有喜欢和不喜欢的部分
  • 这个世界需要的是有生命力的人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7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贩卖焦虑

    很一般的一本为出版而做的书,作者 70 后当年上的贸大(分数并不比北清低)当年的热门金融专业,但一直有点心理障碍说自己是北大的(后来读的北大 MBA),外地人进京二婚找个北京海淀区的,陪孩子成功小升初进入海淀 6 小强。整部书如果当做了解目前焦虑的 70,80 后家长心态,当做社会调查类闲书看,而且干货不多,几个小时就刷完了。全书明显想着面面俱到,每个章节当做微信公众号文章看还有道理,通篇就弱了。对于孩子教育类书籍推荐《园丁与木匠》,家长最重要的是陪伴和榜样,孩子教育要看天性,海淀区学校再好,能上 985 学校的也是 Top10-20,不讳言海淀区家长大多数是书三代,作者家庭三代都是读书人,从基因传承和风气,海淀区能成为学霸区也是有道理的,但洽洽是此类书把高考搞成科举(现在已经发展到小升初,等她孩子中考完还会出本书)。高考不是目的,孩子自立人格三观的培养才是关键。以高考为目的,造成很多孩子人生高峰也就是高考了。虽着社会科技的进步,知识的爆炸,过去工业化时代要求基本的文字读写和计算就行了,但现在面对国际化和现代化,孩子确实要培养自学的能力,通识教育有好的基础,首先是要热爱学习(读书),但提前的竞赛和家长的攀比焦虑,只能让孩子厌学。要端正学习的目的,以现在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如果孩子想学习,有千万条路可以走也有的是时间,怕的是孩子到 20 岁根本就不想学习了,如果不热爱是学不好的,如何让孩子热爱学习?本书没有给出答案。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鸡娃手册

      这本书是偶然刷到的,写书评是为了冲 KPI。关于鸡娃的方方面面本书都提到了。可以看出作者的焦虑,同时也能看出作者一直在试图引用一些更高层次的教育理念。然而,对于更高更好的理念,也只是引用而已。当我读到 “家长是孩子的 CEO” 这样的句子时,只能表示不太认同。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停下来,想想你教育的终极目标

        看到这是一本真实的陪考记录,亲历的升学体验,我被吸引了,海淀的妈妈要经历什么呢?在陪娃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呢?会像大部分家长说的,气到中风,心肌梗塞吗?😂像看看人家的经历,为我以后的小孩升学做好心里准备。这本书特别适合于家中娃准备上学,或者已经在上学的家长,看看他们,反思自己。书中提到关于焦虑,我觉得看书之前的也挺焦虑的,我该怎么教育孩子,大家都在报各种培训班,我呢?该怎么做?书中提到焦虑的原因,①要求太高,②朋友圈的比较,③怕错过。解决焦虑的方法:①降低要求②行动起来。这本书对我的几点感触:①别什么都想做。世上本来就有这么多选择,我们也好,孩子也好,你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我们的人生一定是会错过很多东西的。让我懂得要学会取舍,面对教育也是一样,不求样样高人一等,先问问自己你的教育终极目标是什么。②李希贵校长说:“我们一定要有一种心态,就是不要一遇到什么事情,就要杜绝。一定要给学生、给孩子留一点儿犯错误的空间。我们要办一所不完美的学校,培养一批有缺点的学生。一个能接受自己缺陷的人才有可能接受别人。” 读懂这句话,再次面对孩子的错误时,会从容很多,孩子需要成长,而成长需要不断从错误中更正,如果孩子都是对的,那还有什么学习的意义呢?③不管在哪里,考试都是逃不掉的。因为,有选拔就有竞争和考试;而且学生的本分就是学习,能够认真学习,是一种责任心和上进心的体现,能够取得好成绩,也是一种毅力和能力的体现。不要再去抱怨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应试教育,去哪考试都逃不掉,有竞争,有选拔,就有考试。我们要帮助孩子的是对待学习的态度。④创造力不是凭空而来的,都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积累上。而一定的压力才能倒逼人学习。不要再说破坏了孩子的创造力(美术排除在外,每个人天生都会画画),不断的学习才有可能创造。⑤一个人只有今生今世是不够的,他还应当有诗意的世界。孩子需要有感受美和幸福的能力,拥有诗和远方。⑥教育是让孩子为未来做准备,学校则是让孩子成长的地方。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和通过考试,而是获得能力、责任感、自信和智慧。重新认识学校,不要把考试成绩看得那么重,除了学习,还有其他。⑦那些被过度开发的 “产品”,看起来有着光鲜的外表和强大的功能,但在眼花缭乱的产品说明书里,却缺少一个关键性能 “独立运作”。需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判断能力。不要事事包办,做个 60 分的妈妈,刚刚好。⑧真正的教育,是培养一个人拥有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批判性的独立思考、时时刻刻的自我觉知、终身学习的基础以及获得幸福的能力。这才是我的终极目标。有追求,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独立,了解自己,有一颗感知快乐幸福的心。⑨人的一生,总会碰到很多困难,而且一直会有各种各样的局限,有大有小。但是,一个人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并且活出精气神,不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局限中不断腾挪找到出路吗?孩子要有迎难而上的态度,有追求,有目标,有诗和远方。⑩即使物质需要已被满足,孩子还是会有努力的动机。只是我们做家长的,不能再拿物质去激励他们了,需要把目标转向更高层次 —— 自我成长、被人尊重、自我实现、造福众生、改变世界…… 一个人的价值,和意义。这个世界需要有生命力的人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20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