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本书致力于对以经验实证方式进行社会学的量化研究的理论反思。

内容简介

当今的中国社会学研究,在美国社会学传统的影响下,日益表现出以经验实证方式进行量化研究的趋势。本书致力于对这种“范式迷思”进行理论反思。作者回溯了社会学实证主义传统形成的文化—历史语境,尤其注重对统计方法中的核心概念“均值”与“变异量”进行知识社会学分析,指出其并不具有超越特定时空场域的普遍有效性。最后,作者以韦伯的“理念类型”作为一种特别的思考模式,陈述其在社会学思考中可能具备的丰富而深邃的意义。本书兼具思想史与科学史的特点,极大程度地打开了反思科学方法的大门。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第一章 经验实征取向主导下的美国社会学 ——1880至2000
  • 第一节 从1970年代以后之美国社会学的发展谈起
  • 第二节 美国社会学的总体特征
  • 第三节 美国社会学诞生的历史背景
  • 第四节 1880年代至1920年代美国社会学的兴起
  • 第五节 1920年代之科学主义的风潮
  • 第六节 逻辑实证论与实用主义的交汇 ——美国经验实证主义的形成
  • 第七节 Parsons之结构功能论与经验实征研究的巧妙结合 ——从1930年代至1940年代
  • 第八节 1940年代至1950年代的经验实征研究
  • 第九节 总结:经验实征为导向之研究的基本特征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社会现象的量化、测量与数学化 ——向自然科学倾斜的认知典范
  • 第一节 简扼的发展史
  • 第二节 “数学化”现象的历史—文化意涵
  • 第三节 量化、测量与数学模式
  • 第四节 测量的古典理论
  • 第五节 S. S. Stevens的测量表征论
  • 第六节 从基础/衍生测量之两分看社会测量的基本问题
  • 第七节 等级性的计量与“单位”问题的克服 ——Coombs的伟大企划
  • 第八节 以两个数学化的模式作为例子来检视数学化的困局
  • 第九节 对量化、测量与数学化的一些批判性考察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均值人与离散人的观念巴别塔 ——统计社会学思考迷思的两个基石
  • 第一节 前言
  • 第二节 中央趋势与离散度的概念内涵
  • 第三节 统计思想作为启蒙理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 第四节 常态分配曲线之社会论述的塑造
  • 第五节 Quetelet之“均值人”概念的历史意涵
  • 第六节 个人为本之自由与民主信念与“均值人/离散人”概念
  • 第七节 Durkheim对平均类型/集体类型的折叠
  • 第八节 从平均类型与集体类型过渡到理念类型
  • 第九节 大众社会形态的彰扬与统计概念的运用 ——代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再论“均值人”的社会学意涵 ——“机遇”与“命运”的天敌
  • 第一节 统计概念是一种“曼纳”力量
  • 第二节 演化论对统计思考作为分析和理解社会的认知基础的“正当化”
  • 第三节 数理化统计学的社会学意涵
  • 第四节 常态分配之假设下“均值—离散”双轴思考的历史转折
  • 第五节 机遇与命运 ——均值人的天敌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社会学家作为说故事者
  • 第一节 前言
  • 第二节 从Robert Merton的“未预期结果”说谈起
  • 第三节 从潜性功能的挖掘回转到显性功能的再解剖
  • 第四节 从“未预期结果”的事实挖掘者到编织“理念类型”故事的艺匠人
  • 第五节 简扼的结论 ——永远分岔且暂时的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简称三联书店) 是一家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出版社。 它的前身是邹韬奋、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创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