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费正清说:《追寻现代中国》是不世出的著作,下一代里难有出其右者。

内容简介

一个“现代”国家既可融汇一体,又能兼容并蓄,既有明确的自我认同,也能以平等的地位竞逐新市场、新技术、新观念。本书以16世纪末作为叙述的起点,展现了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迁,怀着同情之心回顾中国走向现代过程中遭遇过的机遇与挫折,认清中国问题的缘由,以及中国人该凭恃何种知识、经济、情感来解决这些问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妙笔生花史景迁
  • 第一版序
  • 第二版序
  • 第一版致谢
  • 第二版致谢
  • 第一部 征服与巩固
  • 第一章 晚明
  • 明朝的光辉
  • 城镇与农村
  • 堕落与苦境
  • 明朝的覆亡
  • 第二章 清朝的绥服
  • 清朝的崛起
  • 征服明朝
  • 顺应华夏
  • 阶级与对抗
  • 第三章 康熙政权的巩固
  • 三藩之乱:1673—1618年
  • 台湾与海上中国
  • 劝服儒士
  • 廓清边疆
  • 一份混杂的遗产
  • 第四章 雍正的权威
  • 经济结构
  • 税收问题
  • 中央与权力网络
  • 道德权威
  • 第五章 中国社会与乾隆政权
  • 如日中天
  • 18世纪的儒学
  • 红楼梦
  • 乾隆晚年
  • 第六章 中国与18世纪的世界
  • 管理异族
  • 外人与中国法律[1]
  • 鸦片
  • 西方世界的中国观
  • 第二部 分裂与改革
  • 第七章 与西方世界的初次冲突
  • 中国士人的回应
  • 中国的政治对策
  • 英国的武力反击
  • 新条约制度
  • 第八章 内部危机
  • 南北的社会动荡
  • 太平天国
  • 外国的压力
  • 捻军起义
  • 回民起义
  • 第九章 改革的中兴之治
  • 儒士的改革
  • 确定外交政策
  • 传教士的势力存在
  • 海外华人
  • 第十章 晚清的新动乱
  • 自强运动与甲午战争
  • 1898年的维新运动
  • 民族主义的三个面貌
  • 新兴的力量
  • 第十一章 清朝的倾覆
  • 清廷的立宪
  • 新路、新军
  • 民族主义者与社会主义者
  • 清朝的灭亡
  • 第三部 国家与社会的展望
  • 第十二章 共和国的肇建
  • 民主试验
  • 袁世凯的统治
  • 中国军阀与法国华人
  • 第十三章 “便成了路”
  • 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警告之声
  • 马克思主义的萌芽
  • 五四运动的诸面向
  • 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第十四章 国共合作的破裂
  • 初步共识
  • 发动北伐
  • 上海之春
  • 武汉炎夏,广州寒冬
  • 第十五章 国民党当权
  • 国民党政府
  • 文化与意识形态
  • 中国与美国
  • 中国与日本
  • 第十六章 共产党挺过困境
  • 中国的贫民
  • 毛泽东与农村苏维埃
  • 长征
  • 西安的危机
  • 第四部 战争与革命
  • 第十七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 华东的沦陷
  • 中国的分裂
  • 重庆与延安(1938—1941年)
  • 扩大战争时期的重庆和延安
  • 战争的结束
  • 第十八章 国民党的崩解
  • 日本投降与马歇尔使华
  • 土地改革与东北根据地
  • 通货膨胀与溃败
  • 国民党的军事挫败
  • 延伸阅读书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