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类型
9.4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46千字
字数
2020-0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精神分析理论在今天的意义。
内容简介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实践导论》前三章讲理论,作者开宗明义地指出精神分析一点也不过时,21世纪的人类需要这门学科;然后概述了精神分析各流派的发展历程;重点讨论了患者的心理变化是如何发生的。作者在“心理变化的过程”这一章的论述可圈可点,她引用了大量神经科学以及认知心理学领域的新研究发现,来说明心理治疗发生作用的原理,令人深思回味。 心理治疗技术一向是临床心理学家特别注重的内容,作者有着几十年带新手治疗师的经验,本书后面六章讲实操,为精神分析学派的从业人员提供了一步步的明确指导,并重点论述某些关键步骤,比如治疗设置和治疗师分析性的态度、对个案的评估以及如何建构个案、治疗过程中的无意识交流、防御与阻抗、移情与反移情以及收尾。
目录
- 版权信息
- 译丛编委会
- 文前辅文
- 通过译著学习精神分析
- 推荐序
- 序言
- 引论: 弗洛伊德死了吗?
- 第一章 勇敢面对新世界:精神分析适用于21世纪
- 那么……它有用吗?检查精神分析心理疗法的证据基础
- 应用性精神分析工作:动力性人际治疗的发展
- 神经科学与精神分析有关吗?
- 科技文化时代的精神分析
- 结论
- 延伸阅读
- 第二章 精神分析各学派概述——理论和实践
- Ⅰ.理论
- 大背景下的精神分析
- 弗洛伊德的后继者:自我心理学
- 客体关系Ⅱ:英国的独立派
- 自体心理学
- 后现代主义遇上精神分析:北美精神分析的人际间转变
- 总结:一种精神分析还是很多种?
- Ⅱ.实践
- 什么是精神分析心理治疗?
- 精神分析治疗的重要干预手段
- 什么导致不同?
- 延伸阅读
- 第三章 心理改变的过程
- 潜意识过程的证据
- 关于记忆的精神分析观点
- 精神分析治疗的治疗作用
- 挖掘过去
- 修通移情
- 叙述的疗愈力量
- 修正性情感体验
- 当代的改变:使隐性关系模型显现
- 带来变化的交流
- 结论
- 延伸阅读
- 第四章 精神分析的设置和态度
- 精神分析的设置的功能
- 作为协议的设置
- 框架的现实性意义
- 抱持性环境
- 具身化设置
- 框架与退行
- 作为干预手段的框架
- 一种框架适应所有情境吗?
- 具体框架
- 时间
- 物理空间
- 保密
- 费用
- 休假和取消咨询
- 躺椅、均匀悬浮注意和自由联想
- 分析性的态度
- 节制
- 匿名和自我暴露
- 中立原则
- 匿名、节制和中立:助益还是防碍
- 框架和分析性超我
- 延伸阅读
- 第五章 评估和个案概念化
- 在循证实践的时代做评估
- 评估的目的
- 导言:为评估设定界限
- 采集历史与创造历史
-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的适应标准及其禁忌
- 评估应包括哪些内容?
- 从病人的角度看症状/问题
- 动机
- 评估病人的内部世界和客体关系的质量
- 移情关系
- 社交网络
- 自我力量
- 超我整合
- 防御
- 人格组织的发展水平
- 情感调节模式
- 身体
- 社会文化因素
- 试探性诠释
- 总结评估
- 制定协议
- 心理动力学的个案概念化
- 概念化的建构
- 延伸阅读
- 第六章 潜意识沟通
- 倾听的水平:沟通中的主题以及潜在意义
- 倾听的模式
- 潜意识沟通的工具
- 理解潜意识交流
- 倾听潜在的内容
- 精神分析诠释的本质
- 诠释的内容、功能以及时机
- 内容
- 功能
- 时机
- 诠释的互动情境
- 诠释的类型
- 诠释:患者的经验
- 结论:诠释的局限性
- 延伸阅读
- 第七章 防御与阻抗
- 焦虑的精神分析视角
- 防御的起源
- 防御的功能
- 防御的类型
- 处理防御
- 第一步:识别隐藏的感觉/冲动
- 第二步:识别隐藏的焦虑以及核心痛苦
- 第三步:对防御的识别
- 第四步:在移情中采取防御措施
- 第五步:作出诠释
- 阻抗
- 处理阻抗
- 心理治疗初始阶段的阻抗
- 首次接触
- 非自愿的患者
- 了解治疗师个人信息的诉求
- 省略和强调
- 对于建议的诉求
- 对治疗关系边界的挑战
- 长时间的沉默和滔滔不绝
- 将治疗师引入共谋中的阻抗
- 高估事实
- 顺从的患者
- 很难保持患者的身份
- 对治疗师的理想化
- 诱惑性的行为
- 延伸阅读
- 第八章 移情与反移情
- 移情
- 反移情
- 躯体反移情
- 治疗联盟和所谓的“真实的”关系
- 什么是移情性诠释
- 移情的质量
- 正性移情
- 情欲性移情和性欲化移情
- 负性移情
- 与移情工作的挑战
- 与移情工作的目的
- 移情性诠释:一个应用实例
- 处理反移情
- 使用移情和移情性诠释
- 移情性诠释有用吗?
- 结论
- 延伸阅读
- 第九章 治疗结束
- 结束:患者的视角
- 结束:治疗师的视角
- 解释“结束”的潜意识意义
- 结束的临床迹象
- 讨论结束
- 计划内的结束
- 计划外的终止
- 结束阶段的阻抗
- 结束阶段的技术和治疗风格
- 治疗后的接触
- 延伸阅读
- 总结: 精神分析治疗师工作实录
- 背景信息
- 周三的咨询时段
- 周一的咨询小节
- 周二的咨询小节(分析治疗的第二年)
- 结论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全国最早的两家大学出版社之一,国内一流的专业教育出版机构。出版物涉及教育、教材、文学、社科、少儿、古籍等多个领域。2009年被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