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为日本学者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论文。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的论文是以发表在1998年第10期《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上的论文为基础进行大幅增改的结果,主要论述的是回归马克思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的必要性。

目录

  • 版权信息
  • “日本马克思主义”:一个新的学术范畴(总序)
  • 一、日本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特点
  • 二、日本马克思主义的译介及其对中国的意义
  • 结语
  • 日本《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的路径及着眼点——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世界》的译者解说
  • 一、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献学
  • 二、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继承性
  • 三、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概念解读
  • 四、结束语
  •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世界》
  • 序言 《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的现状
  • 第一篇 《费尔巴哈》章的文献问题
  • 一、草稿的状态
  •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各版的出版和所存在的问题
  • 三、几个论点
  • 四、结束语
  • 第二篇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批判的意义
  • 一、1844—1845年的费尔巴哈论
  •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费尔巴哈批判
  • 三、“圣麦克斯”篇的异化论
  • 四、“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和个人的自我实现
  • 第三篇 宗教批判和自我意识——布鲁诺·鲍威尔、费尔巴哈与马克思
  • 一、“费希特”的思想史位相
  • 二、宗教批判的批判原点
  • 三、揭露主语和述语的颠倒性
  • 四、自我意识和交往
  • 第四篇 人类观的确立和对施蒂纳的批判
  • 一、施蒂纳冲击
  • 二、马克思的类的存在论
  •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人类观
  • 四、结束语
  • 第五篇 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唯物主义基础性
  • 一、社会及其历史的唯物主义认识
  • 二、人的现实的生活过程
  • 三、思想、观念、意识和社会存在
  • 四、市民社会中的生产和交往
  • 第六篇 “阶级的个人”的诸相和各个人
  • 一、意识形态批判的方法及其展开
  • 二、“阶级的个人”的诸相——偶然的个人和普通的个人
  • 三、“阶级的个人”的诸相——抽象的个人和共同社会
  • 四、从“阶级的个人”到“整体的个人”
  • 第七篇 意识和作为意识的颠倒的意识形态
  •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意识的处理
  •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论的展开
  • 三、意识的颠倒和意识形态
  • 四、结束语
  • 第八篇 物象化论——“理念的独立”
  • 一、类概念的实体化——从《神圣家族》到《资本论》
  •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理念的统治”
  • 三、理念和物象化
  • 四、“理念”的独立化和市民社会的媒介结构
  • 五、结束语
  • 第九篇 “国家=虚幻的共同体”论
  • 一、意识形态批判的展开
  • 二、国家论的展开
  • 三、结束语
  • 第十篇 共产主义论中自我否定的逻辑
  • 一、“理念”与“运动”
  • 二、生产力规定与变革主体
  • 三、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与平等
  • 四、结束语
  • 后记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的核心企业,成立于1980年,是以教育出版为主体、以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的综合性出版社。30多年来,北师大出版社始终坚持“传播科学真理,促进教育创新”、“弘扬中华文化,共享世界文明”的出版理念,出版图书万余种,发行量达15亿册,出口图书近千种,百余种图书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积累了丰富的出版资源,形成了知名的图书品牌,在中国出版界、教育界、学术界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