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69千字
字数
2020-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企业会计准则实施问题解答专业图书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会计事项与案例处理两个部分,本书针对企业会计准则在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配套文件的具体要求,对以上实际问题进行解答的专业图书。本书在内容细节的安排上,以实际案例引出问题、依据配套法规回答问题、结合案例解析解决实际操作问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提要
- 前言
- 第1章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
- 1.1 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认
- 1.2 关于存货盘亏或毁损的处理
- 1.3 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 1.4 存货跌价准备转回
- 第2章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 2.1 购买日或合并日的确定
- 2.2 被合并方净资产为负数时的会计处理
- 2.3 成本法下,现金股利或利润的会计处理
- 2.4 权益法下,投资企业确认投资收益时对被投资单位净损益的调整
- 2.5 权益法下超额亏损的确认
- 2.6 未实现内部交易的会计处理
- 2.7 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
- 第3章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
- 3.1 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
- 3.2 投资性房地产的初始计量
- 3.3 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支出
- 3.4 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
- 3.5 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
- 3.6 投资性房地产的处置
- 第4章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
- 4.1 用分期付款方式外购固定资产时的会计处理
- 4.2 固定资产发生可资本化的后续支出时的会计处理
- 4.3 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处理
- 4.4 处置固定资产时的会计处理
- 第5章 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
- 5.1 确认外购的生物资产的初始成本
- 5.2 确认消耗性生物资产的成本
- 5.3 确认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成本
- 5.4 生物资产郁闭或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后的管护费用
- 5.5 生物资产发生减值时的会计处理
- 5.6 消耗性生物资产收获农产品时的会计处理
- 5.7 生产性生物资产收获农产品时的会计处理
- 5.8 生物资产转换的会计处理
- 5.9 处置生物资产时的会计处理
- 第6章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
- 6.1 无形资产的确认
- 6.2 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
- 6.3 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
- 6.4 无形资产的处置和报废
- 第7章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 7.1 交换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非货币资产时的会计处理
- 7.2 交换以账面价值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时的会计处理
- 第8章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
- 8.1 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
- 8.2 确定资产组的账面价值和可收回金额
- 8.3 资产组发生减值时的会计处理
- 8.4 商誉发生减值时的会计处理
- 第9章 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
- 9.1 货币性短期薪酬的确认与计量
- 9.2 带薪缺勤的确认和计量
- 9.3 短期利润共享计划的确认和计量
- 9.4 离职后福利的确认和计量
- 9.5 辞退福利的确认和计量
- 9.6 在其他长期职工福利中的设定受益计划
- 9.7 在其他长期职工福利中的设定提存计划
- 9.8 非货币性职工薪酬的计提
- 第10章 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
- 10.1 企业年金基金收到缴费时的账务处理
- 10.2 企业年金取得初始投资时的账务处理
- 10.3 企业年金持有投资标的期间的账务处理
- 10.4 企业年金估值日的账务处理
- 10.5 处置企业年金投资标的时的账务处理
- 10.6 企业年金的账务处理
- 10.7 企业年金管理费的账务处理
- 10.8 企业年金待遇给付及相关账务处理
- 第11章 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
- 11.1 一次授予、分期行权的股份支付计划
- 11.2 附服务年限条件的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
- 11.3 附非市场业绩条件的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
- 11.4 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
- 11.5 期权定价模型下的参数选取
- 第12章 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
- 12.1 以现金清偿债务时的账务处理
- 12.2 以存货抵偿债务时的账务处理
- 12.3 以固定资产抵偿债务时的账务处理
- 12.4 以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抵偿债务时的账务处理
- 12.5 债务转为资本时的账务处理
- 12.6 不附或有条件的债务重组
- 第13章 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
- 13.1 预计负债的确认条件
- 13.2 预计负债最佳估计数的确定
- 13.3 或有事项涉及单个项目时的最佳估计数的确定
- 13.4 或有事项涉及多个项目时的最佳估计数的确定
- 13.5 确定预计负债中的补偿金额
- 13.6 待执行合同变为亏损合同时的处理
- 第14章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
- 14.1 收入应该按照总额还是按照净额确认
- 14.2 收入确认的标准
- 14.3 将交易价格分摊至各单项履约义务
- 14.4 履行每一单项履约义务时确认收入
- 14.5 合同履约成本
- 14.6 合同取得成本
- 14.7 附有销售退回条款的销售
- 14.8 附有质量保证条款的销售
- 14.9 附有客户额外购买选择权的销售
- 14.10 授予知识产权许可
- 14.11 售后回购
- 14.12 合同负债(涉及不同增值税率的储值卡)
- 14.13 合同负债(电商平台预售购物卡)
- 14.14 主要责任人和代理人
- 14.15 客户未行使的权利
- 14.16 无需退回的初始费
- 第15章 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
- 15.1 政府补助的确认
- 15.2 用总额法和净额法进行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
- 15.3 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相关费用的政府补助
- 15.4 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的政府补助
- 15.5 已确认的政府补助需要退回时的会计处理
- 15.6 综合性项目的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
- 15.7 涉及政策性优惠贷款贴息的会计处理(财政将贴息资金拨付给贷款银行)
- 15.8 涉及政策性优惠贷款贴息的会计处理(财政将贴息资金直接拨付给企业)
- 15.9 政府补助的列报
- 第16章 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
- 16.1 符合借款费用资本化条件的资产
- 16.2 借款费用资本化后的计量
- 16.3 外币借款汇兑差额的资本化金额
- 16.4 暂停借款费用的资本化
- 16.5 停止借款费用的资本化
- 第17章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
- 17.1 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
- 17.2 税法与会计制度差异的处理
- 17.3 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
- 17.4 确定递延所得税负债
- 17.5 如何计算所得税费用
- 第18章 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
- 18.1 记账本位币的选择
- 18.2 发生外币交易时的账务处理
- 18.3 使用外币购入的资产发生减值时的会计处理
- 18.4 使用外币购入的相关资产的后续计量
- 18.5 对于我国企业的境外经营,如何将外币财务报表折算成人民币财务报表
- 第19章 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
- 19.1 同一控制下以发行权益性证券为合并对价的企业合并
- 19.2 非同一控制下以支付现金为合并对价的企业合并
- 19.3 非同一控制下以无形资产为合并对价的企业合并
- 19.4 非同一控制下以有价证券为合并对价的企业合并
- 19.5 同一控制下的吸收合并
- 19.6 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
- 19.7 非同一控制下的吸收合并
- 19.8 反向购买的会计处理
- 第20章 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
- 20.1 租赁识别
- 20.2 租赁合同的分拆、合并
- 20.3 使用权资产及租赁负债的确认
- 20.4 使用权资产的折旧减值
- 20.5 租赁负债的摊销
- 20.6 租赁选择权的变动
- 20.7 余值担保的变动
- 20.8 租赁变更
- 20.9 短期租赁和低价值资产租赁的租赁豁免
- 20.10 融资租赁开始日,出租人对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
- 20.11 融资租赁期内,出租方未实现融资收益的账务处理
- 20.12 融资租赁期满时,出租方的账务处理
- 20.13 出租人对经营租赁的会计处理
- 20.14 售后租回交易的会计处理
- 第21章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 21.1 如何判断一项金融工具是金融资产还是金融负债
- 21.2 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重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 21.3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重分类为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
- 21.4 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
- 21.5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
- 21.6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 21.7 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负债
- 21.8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
- 21.9 金融工具如何计提减值准备
- 21.10 如何确定某项金融工具的预期信用损失
- 21.11 如何对已发生减值的金融工具进行会计处理
- 21.12 应当终止的金融工具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 第22章 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
- 22.1 金融资产符合终止确认条件时的会计处理
- 22.2 金融资产不符合终止确认条件时的会计处理
- 22.3 继续涉入被转移金融资产的会计账务处理
- 第23章 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
- 23.1 如何识别被套期项目
- 23.2 如何对公允价值套期进行计量
- 23.3 如何对现金流量套期进行计量
- 23.4 如何对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进行计量
- 23.5 套期关系再平衡时的账务处理
- 23.6 被套期项目为风险净敞口的套期的账务处理
- 23.7 套期工具为期权的套期的账务处理
- 第24章 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
- 24.1 如何确认非寿险原保险合同保费收入
- 24.2 如何确认寿险原保险合同保费收入
- 24.3 非寿险原保险合同提取准备金时的会计处理
- 24.4 寿险原保险合同保险提取责任准备金时的会计处理
- 24.5 非寿险原保险合同赔款支出的会计处理
- 24.6 寿险原保险合同保费金给付的会计处理
- 24.7 非寿险原保险合同损余物资的核算
- 24.8 关于非寿险原保险合同代位追偿款的核算
- 24.9 给付退保费
- 24.10 提前解除合同的账务处理
- 第25章 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
- 25.1 关于分出业务应收分保准备金的会计处理
- 25.2 分出业务的赔付成本
- 25.3 关于分入业务分保收入和费用的会计处理
- 25.4 关于分入业务分保赔付成本的会计处理
- 25.5 分入业务存出分保保证金
- 第26章 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
- 26.1 转让探明矿区的全部权益的会计处理
- 26.2 转让探明矿区部分权益的会计处理
- 26.3 转让单独计提减值准备的全部未探明矿区权益的会计处理
- 26.4 转让以矿区组为基础计提减值准备的全部未探明矿区权益的会计处理
- 26.5 转让单独计提减值准备的部分未探明矿区权益会计处理
- 26.6 转让以矿区组为基础计提减值准备的部分未探明矿区权益会计处理
- 26.7 油气资产的处置的会计处理
- 26.8 油气资产处置的会计处理
- 第27章 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
- 27.1 会计政策变更的追溯调整法
- 27.2 会计估计变更
- 27.3 不重要的前期差错的识别与更正
- 27.4 重要的前期差错的识别与更正
- 27.5 重要的前期差错更正如何披露
- 27.6 固定资产盘盈时的账务处理
- 27.7 固定资产盘亏时的账务处理
- 27.8 未决诉讼或未决仲裁的账务处理
- 27.9 未来适用法如何实施
- 第28章 企业会计准则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 28.1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涵盖的期间如何确定
- 28.2 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的处理
- 28.3 资产负债表日后诉讼案件的会计处理
- 28.4 资产负债表日后资产发生减值时的会计处理
- 28.5 所得税清缴之前销售退回的会计处理
- 28.6 所得税清缴之后销售退回的会计处理
- 28.7 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重要事项
- 第29章 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
- 29.1 如何编制资产负债表
- 29.2 如何编制利润表
- 29.3 如何编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 第30章 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
- 30.1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的会计处理
- 30.2 收到的税收返还的现金流量
- 30.3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流量的会计处理
- 30.4 支付的各项税费
- 30.5 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
- 30.6 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
- 30.7 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流量的会计处理
- 30.8 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流量的会计处理
- 30.9 如何编制现金流量表
- 第31章 企业会计准则第32号——中期财务报告
- 31.1 中期财务报告应以什么为基础进行会计计量
- 31.2 应如何确认和计量会计年度中不均匀发生的费用
- 31.3 确定中期合并财务报表的核算范围
- 31.4 中期财务报告附注应当披露哪些信息
- 第32章 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
- 32.1 合并日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 32.2 购买日后初次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的抵销处理
- 32.3 购买日后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其他债权与债务的抵销处理
- 32.4 购买日后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对当期内部购进商品并形成存货的事项的抵销处理
- 32.5 购买日后编制合并报表时对因内部交易形成的固定资产的抵销处理
- 32.6 购买日后编制合并报表,对于企业集团内部企业将自身的固定资产出售给企业集团内的其他企业作为固定资产使用,由此形成的固定资产在购入当期的抵销处理
- 32.7 编制合并利润表内部交易期末全部实现对外销售的情况的抵销处理
- 32.8 编制合并利润表时内部持有债券的收益与其相对应的发行方利息费用相互抵销
- 32.9 编制合并利润表时对内部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的抵销
- 32.10 编制合并现金流量表时内部以现金投资或收购股权增加的投资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应当抵销
- 32.11 编制合并现金流量表时内部当期收益应当与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相互抵销
- 32.12 编制合并现金流量表时内部交易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应当抵销
- 32.13 编制合并现金流量表时通过内部交易处置资产的抵销处理
- 32.14 因子公司的少数股东增资而稀释母公司拥有的股权比例时的处理
- 第33章 企业会计准则第34号——每股收益
- 33.1 如何计算基本每股收益
- 33.2 如何计算稀释每股收益
- 33.3 派发股票股利的情况下,如何重新计算基本每股收益
- 33.4 配股的情况下,如何重新计算基本每股收益
- 第34章 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
- 34.1 分部合并的条件
- 34.2 报告分部的确定
- 第35章 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
- 35.1 关联方的认定
- 35.2 关于子公司的少数股东的披露
- 35.3 关于会计期间发生变化的关联方关系的披露
- 第36章 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
- 36.1 如何区分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
- 36.2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可以相互抵销吗
- 36.3 如何对金融资产的风险进行定性披露
- 36.4 对金融资产转移应该如何披露
- 第37章 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 37.1 首次执行日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理
- 37.2 首次执行日预计资产弃置费用的处理
- 37.3 首次执行日解除劳务关系计划的处理
- 37.4 首次执行日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处理
- 第38章 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
- 38.1 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 38.2 存在不同市场时,产品公允价值的确定
- 38.3 同时存在最有利市场和主要市场时,产品公允价值的确定
- 38.4 没有主要市场时,产品公允价值的确定
- 38.5 运用估值技术确认资产的公允价值(收益法、成本法)
- 38.6 使用现金流量折现法进行公允价值估值
- 38.7 非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
- 第39章 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
- 39.1 关于共同控制的判断
- 39.2 合营安排的认定和分类
- 39.3 共同经营涉及投出或出售资产交易时的会计处理
- 39.4 共同经营涉及共同购买资产交易时的会计处理
- 39.5 合营企业合营方的相关会计处理
- 第40章 企业会计准则第41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
- 40.1 其他主体中的权益
- 40.2 对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的判断
- 40.3 披露使用企业集团资产和清偿企业集团债务的情况
- 40.4 有合同约定情况时,披露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结构化主体的相关信息
- 40.5 没有合同约定情况时,披露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结构化主体的相关信息
- 40.6 在不丧失控制权的前提下处置所拥有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份额
- 40.7 所拥有的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份额发生变化且该变化导致控制权丧失
- 40.8 与企业在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中权益相关的超额亏损信息
- 40.9 与对合营企业投资相关的未确认承诺
- 40.10 或有负债的披露
- 40.11 未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结构化主体的基础信息
- 第41章 企业会计准则第42号——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处置组和终止经营
- 41.1 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处置组的初始计量
- 41.2 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处置组的计算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人民邮电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大型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0月1日。人民邮电出版社坚持“立足信息产业、面向现代社会、传播科学知识、服务科教兴国”,致力于通信、计算机、电子技术、教材、少儿、经管、摄影、集邮、旅游、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图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