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梳理了清代后期至民国初期大量反映北京话的文献语料。

内容简介

北京话作为现代普通话的基础,一直受到各方关注。但学界对于清后期至民国初年的北京话的关注度不够,研究深度有所欠缺。本书正应对这一情形,立足于细致搜集查阅国内和日本现存的大量相关文献,尽可能全面掌握材料,同时对各种材料作深入分析,以求发现清后期民初北京话语法、词汇、语音的特殊现象。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概括评价了国内外学者对近代北京话的研究成果。
2.对清后期至民初的诸多社会变化进行了介绍,主要包括满人母语转换的完成,全国的通行语言从南京官话变为北京话等。
3.对在此社会背景下出现的各种反映北京口语的文献进行了梳理介绍:包括白话京味儿小说、戏曲作品、域外教课书(西洋、日本、朝鲜)、满(蒙)汉合璧教科书、正音材料、录音材料等,其中一些文献材料从未或极少被学界使用。
4.对清后期民初的语法现象进行了梳理,并重点研究了三个语法现象:“所(副词)+VP”“这个/那个+VP”“简直(的)+VP”。
5.对清后期以后产生的一些新副词进行了梳理,并重点研究了三个新副词:“挺”“赶紧”“反正”。
6.对清后期以来北京话的语音情况进行了梳理,并重点研究了这一时期重要的语音现象——尖音团音的合流。另外对这一时期北京话的声调系统进行了详细地分析。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早期北京话的语言研究价值——“早期北京话研究书系”序
  • 绪言
  • 0.1 研究对象及时代分期
  • 0.2 研究空间及意义
  • 0.3 研究思路方法及研究目的
  • 第一章 清后期至民国初期北京话研究概述
  • 1.1 词典类描写研究
  • 1.2 清代北京话语音研究
  • 1.3 北京话来源研究
  • 1.4 清后期至民国初期北京话词汇语法研究
  • 1.5 满语与北京话的关系研究
  • 1.6 小结
  • 第二章 清后期至民国初期社会背景
  • 2.1 清代满汉语言及文化接触概述
  • 2.2 清后期满人母语转换的完成
  • 2.3 社会变迁与旗人地位的下降
  • 2.4 旗人“弃雅从俗”
  • 2.5 小结
  • 第三章 反映清后期至民国初期北京话的材料及其性质
  • 3.1 白话小说
  • 3.2 曲艺材料
  • 3.3 域外教科书
  • 3.4 满(蒙)汉合璧文献
  • 3.5 正音材料
  • 3.6 录音材料
  • 3.7 其他材料
  • 3.8 小结
  • 第四章 清后期至民国初期北京话的语法现象
  • 4.1 清后期至民国初期北京话语法特点概述
  • 4.2 新出现的语法现象之一——“所(程度副词)+VP”结构
  • 4.3 新出现的语法现象之二——“这个/那个+VP”结构
  • 4.4 新出现的语法现象之三——“简直(的)+VP”结构
  • 第五章 清后期出现的新副词
  • 5.1 清后期出现的新副词总结描述
  • 5.2 新副词之一——程度副词“挺”
  • 5.3 新副词之二——时间副词“赶紧”
  • 5.4 新副词之三——语气副词“反正”
  • 第六章 清后期至民国初期北京话的语音现象
  • 6.1 清后期至民国初期北京话音系特点及其变化
  • 6.2 清后期至民国初期北京话最重要的语音变化——尖团合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