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体系完整,可让你对出版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内容简介

本书分六章。第一章,编辑理论与实务。强调了选题策划完整性,提出了立体策划概念;指出构建编辑的知识体系。第二章,图书制作实。总结了图书制作流程;介绍了纸张知识;讲述了图书出版周期的控制方法;还介绍了图书成本的测算技巧。第三章,图书营销理论与实务。介绍了完整的图书营销理论和现代图书营销特点;提供了目标市场的选择技巧;重点介绍了图书战略;提出了构建价格体系的设想;提出了图书支持服务概念。第四章,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第五章,出版社管理体系。第六章,出版信息控制体系。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编辑理论与实务
  • 第一节 选题的产生
  • 一、市场的需求分析产生选题
  • 1.读者需求分析产生选题
  • 2.中间商提出选题
  • 3.系统内部需求产生选题
  • 4.学校和培训机构产生选题
  • 二、作者投稿
  • 三、编辑自创选题
  • 第二节 选题的策划与组织
  • 一、选题策划的框架
  • 1.出版社的选题思路
  • 2.编辑室的选题规划
  • 3.编辑的专业和定位
  • 二、选题的策划
  • 1.整体策划
  • 2.立体策划
  • 3.策划文案
  • 4.策划方案的执行
  • 三、选题的组织
  • 1.单品种选题的组织
  • 2.丛书选题的组织
  • 四、选题的论证
  • 1.选题管理
  • 2.选题的三级论证
  • 3.选题论证会
  • 五、选题的申报
  • 1.选题的申报制度
  • 2.选题的申报程序
  • 六、作者的遴选及写作要求
  • 1.作者的遴选
  • 2.写作要求
  • 3.交稿要求
  • 七、书稿编写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1.体例
  • 2.时间
  • 3.规范化要求
  • 4.著作权问题
  • 5.多作者编写要注意的问题
  • 八、统稿
  • 九、交稿
  • 第三节 审稿工作
  • 一、审稿与编辑加工
  • 1.初审
  • 2.编辑加工
  • 3.复审
  • 4.终审
  • 二、退改
  • 三、审稿记录
  • 四、发稿
  • 五、审核封面和装帧设计
  • 六、通读付型样
  • 七、出书后的工作
  • 第四节 编辑素养论
  • 一、出版行业背景的基本了解
  • 1.行业特殊性
  • 2.行业性质
  • 3.行业特点
  • 二、杂家论
  • 三、现代编辑素养
  • 1.政治素养
  • 2.职业素养
  • 3.知识素养
  • 4.创新素养
  • 5.心理素养
  • 四、编辑的市场意识
  • 1.效益意识
  • 2.效率意识
  • 3.管理意识
  • 4.质量意识
  • 5.成本意识
  • 6.服务意识
  • 7.品牌意识
  • 8.作者意识
  • 9.读者意识
  • 第二章 图书制作实务
  • 第一节 图书制作流程
  • 一、出版社工作流程
  • 二、排版流程
  • 三、印刷流程
  • 四、装订流程
  • 第二节 图书制作材料
  • 一、纸及纸的生产
  • 二、纸张的种类
  • 1.印刷用纸的类型
  • 2.纸张的尺寸
  • 3.纸张的重量
  • 4.纸张的常见种类
  • 三、印制用的纸张
  • 1.印张、纸令和色令
  • 2.规格
  • 3.克重
  • 4.令/吨换算
  • 四、图书的开本
  • 五、纸张的开切
  • 第三节 图书出版周期
  • 一、出版周期的定义
  • 二、编辑周期
  • 三、校对周期
  • 四、制作周期
  • 五、物流周期
  • 六、图书出版周期的控制
  • 1.编辑周期的控制
  • 2.校对周期的控制
  • 3.制作周期和物流周期的控制
  • 第四节 图书成本
  • 一、选题组织费用
  • 二、编校费用
  • 三、封面费用
  • 四、排版费用
  • 五、印制费用
  • 六、装订费用
  • 七、材料费用
  • 八、运输费用
  • 九、稿酬
  • 十、管理费用
  • 十一、总成本的计算
  • 第三章 图书营销理论与实务
  • 第一节 图书营销的特点
  • 一、图书本身的特点
  • 1.品种繁多
  • 2.定价低
  • 3.种类复杂
  • 4.必需品抑或奢侈品
  • 5.图书是阅读后才能用的商品
  • 二、出版社很少有自己的书店
  • 三、不完全的市场竞争
  • 四、替代品对图书形成的竞争激烈
  • 第二节 图书市场五种竞争力量分析
  • 一、同行业竞争者
  • 二、潜在的新参加竞争者
  • 三、替代产品
  • 四、购买者
  • 五、供应者
  • 第三节 图书市场环境分析
  • 一、经济环境分析
  • 二、人文环境分析
  • 三、政治和法律环境分析
  • 四、科技环境分析
  • 第四节 市场行为分析
  • 一、创造顾客价值、满意和忠诚
  • 二、消费者行为分析
  • 1.购买行为分析的基本内容
  • 2.刺激—反应分析
  • 3.顾客购买特征
  • 4.顾客购买类型
  • 5.顾客购买的内在因素
  • 6.影响顾客购买的外在因素
  • 7.顾客购买的决策过程
  • 三、组织购买行为分析
  • 1.组织购买的特征
  • 2.组织购买的类型
  • 3.组织购买的决策过程
  • 四、目标市场的选择
  • 1.图书市场的细分
  • 2.出版社的市场定位
  • 3.目标市场的评估和更新
  • 第五节 图书战略
  • 一、图书满足读者需求的五个层次
  • 二、图书设计的差异化
  • 三、塑造图书品牌
  • 1.图书品牌及品牌属性
  • 2.图书品牌的价值和作用
  • 3.图书品牌设计方略
  • 4.图书品牌的扩展
  • 四、图书的包装
  • 五、图书定价策略
  • 1.图书定价的步骤
  • 2.影响图书定价的重要因素
  • 3.产品组合定价策略
  • 4.修订价格策略
  • 5.互联网对图书定价的影响
  • 6.价格体系的构建
  • 六、服务的设计和管理
  • 1.服务的理念
  • 2.图书支持服务的设计
  • 3.服务的客户管理
  • 4.服务的质量管理
  • 5.服务的后台管理
  • 6.服务的人员管理
  • 第六节 渠道建设
  • 一、图书营销渠道的种类和设计
  • 二、图书营销渠道的管理
  • 1.物流的管理
  • 2.资金流的管理
  • 3.信息流的管理
  • 4.控制与反控制
  • 第七节 书店营销
  • 一、店堂管理
  • 1.图书的分类管理
  • 2.店堂特色
  • 3.货架的分配与调整
  • 4.图书上架与书架整理
  • 5.无架销售——店堂空间的利用
  • 6.导购系统
  • 7.服务体系
  • 8.促销活动
  • 二、社店合作
  • 三、社店业务员的沟通
  • 1.确保信息对称
  • 2.确保物流畅通
  • 3.确保运作流畅
  • 四、社业务员与店老板的沟通
  • 第八节 无店铺营销
  • 一、无店铺营销的特点
  • 二、上门推销
  • 三、电话推销
  • 四、图书俱乐部
  • 五、网络书店
  • 六、媒体营销
  • 第九节 大学教材营销
  • 一、大学教材营销的特点
  • 1.蛋糕大
  • 2.目标客户明确
  • 3.渠道的特殊性
  • 4.竞争有限
  • 二、大学教材营销的难点
  • 1.对业务员的要求高
  • 2.教师用教材有惯性
  • 3.渠道要求高
  • 4.雷同教材多
  • 5.市场信息不对称
  • 6.目标客户差异大
  • 7.客户人员不稳定
  • 8.各地市场有壁垒
  • 9.教材品牌难建立
  • 三、大学教材营销策略
  • 1.教材建设
  • 2.价格(折让)策略
  • 3.渠道策略
  • 4.促销策略
  • 5.服务
  • 第十节 常用图书市场推广方法
  • 一、图书目录
  • 二、主发试销
  • 三、折扣
  • 四、会议
  • 五、广告
  • 六、展示
  • 第十一节 后台服务
  • 一、业务员助理
  • 二、单据处理
  • 三、发票与来款处理
  • 四、统计与数据挖掘
  • 五、售后服务
  • 第十二节 市场调查与分析
  • 一、已售图书市场占有率调查与分析
  • 二、同类书情况调查与分析
  • 三、将出版图书的市场前景调查与分析
  • 第四章 图书质量保障体系
  • 第一节 基本原则
  • 第二节 选题质量保障
  • 一、中长期出版规划制度
  • 二、按专业分工出书制度
  • 三、加强选题策划工作
  • 四、选题论证制度
  • 1.选题的三级论证
  • 2.选题论证会
  • 五、选题申报制度
  • 六、重大选题备案制度
  • 七、来稿登记和审查制度
  • 第三节 编校加工质量控制
  • 一、责任编辑制度和三审制度
  • 1.责任编辑制度
  • 2.编辑加工
  • 3.复审
  • 4.终审
  • 5.退改
  • 6.审稿记录
  • 7.发稿
  • 二、责任校对制度和三校制度
  • 1.责任校对制度
  • 2.三校制度
  • 三、付型样制度
  • 1.通读付型样
  • 2.质检部门抽读
  • 四、装帧设计责任制度
  • 第四节 图书制作质量控制
  • 一、排版、印刷和装订质量控制管理制度
  • 1.委托制度
  • 2.责任出版制度
  • 3.排版质量的控制
  • 4.菲林片质量的控制
  • 5.印刷质量的控制
  • 6.装订质量的控制
  • 7.检查制度
  • 二、版权页信息规范
  • 三、国际标准书号和条形码使用规范
  • 四、样书检查制度
  • 五、重印、重版前的审读制度
  • 第五节 物流质量控制
  • 一、入库管理
  • 二、储存管理
  • 三、出库管理
  • 四、退货管理
  • 五、运输管理
  • 第六节 图书质量检查办法
  • 一、质量检查的范围和字数
  • 二、质量检查的内容
  • 三、评分标准
  • 四、处罚措施
  • 第七节 制度保障
  • 一、样本缴送制度
  • 1.样书送缴的程序
  • 2.样书送缴单位
  • 二、图书资料档案管理制度
  • 三、奖惩制度
  • 四、广告管理制度
  • 4.广告合同的签订
  • 1.投放图书的选择
  • 2.广告版面的制作和印装
  • 五、出版专业技术人员任职管理规定
  • 1.任职资格规定
  • 2.继续教育和培训规定
  • 六、分级管理责任制度
  • 1.出版社领导的分工
  • 2.科室主任的质量职责
  • 3.有关员工的质量职责
  • 第五章 出版社管理体系
  • 第一节 管理机构框架
  • 一、小型出版社的管理机构基本框架
  • 二、中型出版社的管理机构基本框架
  • 三、大型出版社的管理机构基本框架
  • 第二节 出版社战略管理
  • 一、总体战略
  • 二、选题战略
  • 三、营销战略
  • 四、人力资源战略
  • 第三节 人力资源管理
  • 一、员工的招聘
  • 二、员工的培训与职业规划
  • 三、员工的考评
  • 四、薪资系统的设计
  • 第四节 行政管理
  • 一、职业道德规范
  • 1.中国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 2.出版社工作人员职业道德准则
  • 二、岗位规范
  • 1.社长岗位规范
  • 2.总编辑岗位规范
  • 3.其他岗位规范
  • 三、规章制度
  • 第五节 财务管理
  • 一、流动资产管理
  • 1.现金管理
  • 2.账款管理
  • 3.存货管理
  • 二、固定资产管理
  • 三、成本和费用管理
  • 第六节 运营管理
  • 一、选题管理
  • 二、书稿加工过程管理
  • 三、材料供应管理
  • 四、生产过程管理
  • 五、营销过程管理
  • 1.客户管理
  • 2.订单管理
  • 3.物流管理
  • 4.资金流管理
  • 5.信息流管理
  • 六、仓库管理
  • 七、协调
  • 第六章 出版信息控制体系
  • 第一节 选题信息的收集与利用
  • 一、读者的需求就是选题
  • 二、学术会议上到处是选题
  • 三、追踪学者
  • 第二节 客户信息的收集与分析
  • 一、读者信息
  • 二、书店信息
  • 三、教师信息
  • 四、学校信息
  • 第三节 竞争者信息的收集与应对
  • 第四节 其他信息的收集与分析
  • 一、材料供应信息的收集与分析
  • 二、生产企业信息的收集与分析
  • 第五节 出版社内部信息的控制与管理
  • 一、信息的收集与分类
  • 二、信息的真实性
  • 三、信息流通与共享
  • 四、信息公开或保密
  • 附录一 图书出版管理规定
  • 第一章 总 则
  • 第二章 图书出版单位的设立
  • 第三章 图书的出版
  • 第四章 监督管理
  • 第五章 法律责任
  • 第六章 附 则
  • 附录二 出版管理条例
  • 第一章 总 则
  • 第二章 出版单位的设立与管理
  • 第三章 出版物的出版
  • 第四章 出版物的印刷或者复制和发行
  • 第五章 出版物的进口
  • 第六章 监督与管理
  • 第七章 保障与奖励
  • 第八章 法律责任
  • 第九章 附 则
  • 附录三 图书质量管理规定
  • 附件: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
  • 一、图书编校差错率
  • 二、图书总字数的计算方法
  • 三、图书编校差错的计算方法
  • 1.文字差错的计算标准
  • 2.标点符号和其他符号差错的计算标准
  • 3.格式差错的计算标准
  • 附录四 中国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 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 二、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力求坚持两个效益的最佳结合
  • 三、树立精品意识,提高出版质量
  • 四、遵纪守法,廉洁自律
  • 五、爱岗敬业,忠于职守
  • 六、团结协作,诚实守信
  • 七、艰苦奋斗,勤俭创业
  • 八、遵守外事纪律,维护国家利益
  • 附录五 标点符号用法
  • 1.范围
  • 2.术语和定义
  • 2.1 标点符号punctuatioin
  • 2.2 句子sentence
  • 2.3 复句complex sentence
  • 2.4 分句clause
  • 2.5 语段expression
  • 3.标点符号的种类
  • 3.1 点号
  • 3.2 标号
  • 4.标点符号的定义、形式和用法
  • 4.1 句号
  • 4.2 问号
  • 4.3 叹号
  • 4.4 逗号
  • 4.5 顿号
  • 4.6 分号
  • 4.7 冒号
  • 4.8 引号
  • 4.9 括号
  • 4.10 破折号
  • 4.11 省略号
  • 4.12 着重号
  • 4.13 连接号
  • 4.14 间隔号
  • 4.15 书名号
  • 4.16 专名号
  • 4.17 分隔号
  • 5.标点符号的位置和书写形式
  • 5.1 横排文稿标点符号的位置和书写形式
  • 5.2 竖排文稿标点符号的位置和书写形式
  • 附录A
  • A.1 句号用法补充规则
  • A.2 问号用法补充规则
  • A.3 逗号用法补充规则
  • A.4 顿号用法补充规则
  • A.5 分号用法补充规则
  • A.6 冒号用法补充规则
  • A.7 引号用法补充规则
  • A.8 括号用法补充规则
  • A.9 省略号用法补充规则
  • A.10 着重号用法补充规则
  • A.11 连接号用法补充规则
  • A.12 间隔号用法补充规则
  • A.13 书名号用法补充规则
  • A.14 分隔号用法补充规则
  • 附录B
  • B.1 易混标点符号用法比较
  • B.2 两个标点符号连用的说明
  • B.3 序次语之后的标点用法
  • B.4 文章标题的标点用法
  • 附录六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
  • 1.范围
  • 2.规范性引用文件
  • 3.术语和定义
  • 3.1 计量measuring
  • 3.2 编号numbering
  • 3.3 概数approximate number
  • 4.数字形式的选用
  • 4.1 选用阿拉伯数字
  • 4.2 选用汉字数字
  • 4.3 选用阿拉伯数字与汉字数字均可
  • 5.数字形式的使用
  • 5.1 阿拉伯数字的使用
  • 5.2 汉字数字的使用
  • 5.3 阿拉伯数字与汉字数字同时使用
  • 附录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 附录八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 1 范围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术语和定义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3.10
  • 4 著录项目与著录格式
  • 4.1 专著
  • 4.1.1 著录项目
  • 4.1.2 著录格式
  • 4.2 专著中的析出文献
  • 4.2.1 著录项目
  • 4.2.2 著录格式
  • 4.3 连续出版物
  • 4.3.1 著录项目
  • 4.3.2 著录格式
  • 4.4 连续出版物中的析出文献
  • 4.4.1 著录项目
  • 4.4.2 著录格式
  • 4.5 专利文献
  • 4.5.1 著录项目
  • 4.5.2 著录格式
  • 4.6 电子文献
  • 4.6.1 著录项目
  • 4.6.2 著录格式
  • 5 著录信息源
  • 6 著录用文字
  • 7 著录用符号
  • 8 著录细则
  • 8.1 主要责任者或其他责任者
  • 8.2 题名
  • 8.3 版本
  • 8.4 出版项
  • 8.4.1 出版地
  • 8.4.2 出版者
  • 8.4.3 出版日期
  • 8.5 页码
  • 8.6 析出文献
  • 9 参考文献表
  • 9.1 顺序编码制
  • 9.2 著者出版年制
  • 24 29.
  • 10 参考文献标注法
  • 10.1 顺序编码制
  • 10.2 著者出版年制
  • 附录A
  • A.1 普通图书
  • A.2 论文集、会议录
  • A.3 科技报告
  • A.4 学位论文
  • A.5 专利文献
  • A.6 专著中析出的文献
  • A.7 期刊中析出的文献
  • A.8 报纸中析出的文献
  • A.9电子文献(包括专著或连续出版物中析出的电子文献)
  • 附录B
  • B.1 文献类型和标志代码
  • B.2 电子文献载体和标志代码
  • 附录九 校对符号及其用法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半本都在摘抄国标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复旦大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1年,由复旦大学主办,受教育部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双重管辖。2001年经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复旦大学出版社与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两社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出版社,下辖二级社复旦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