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刘宓庆翻译思想较全面的整体性概括。

内容简介

全书涉及翻译学的性质及学科架构、翻译理论基本模式、翻译的意义理论和理解理论、翻译思维、语言的互补互释性和可译性、翻译过程、翻译的程序论、翻译的方法论、翻译的技能与技巧、翻译风格、翻译美学、翻译的接受、文化翻译、翻译理论的中国价值等课题。

作者力求突出地显现翻译基本理论的系统结构及各理论项目的大体框架,理论完整、系统,内容充实。总体而言,本书适于通用的翻译理论引论,更多着眼于翻译的共性,同时也提纲挈领地触及中国翻译理论的特性。

目录

  • 版权信息
  • 《新编当代翻译理论》(第二版) 出版说明
  • 《新编当代翻译理论》(第一版) 出版前言
  • 《当代翻译理论》(第三版)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1.0 概述:翻译理论的职能和基本原则
  • 1.1 翻译理论的职能
  • 1.2 翻译研究的基本指导原则
  • 1.3 翻译学的基本理论原则
  • 1.3.1 重描写,建立翻译理论的功能观
  • 1.3.2 重对策研究,强调理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 1.3.3 重视语际对比研究,为方法论提供理论依据
  • 1.3.4 重视对传统的审视,立意于开拓
  • 1.3.5 强调科学论证,摆脱主观主义的影响
  • 1.3.6 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加强整体性理论整合
  • 第二章 翻译学的性质及学科架构
  • 2.0 概述:翻译学是一门经验科学
  • 2.1 翻译理论的发展概略
  • 2.2 翻译学的开放性
  • 2.3 翻译学学科架构:内部系统
  • 2.4 翻译学多维共同体
  • 第三章 翻译理论基本模式
  • 3.0 概述:理论的基本模式
  • 3.1 翻译理论的对象性和对策性
  • 3.2 基本理论模式的依据和依归
  • 3.3 翻译理论必须重描写
  • 3.4 语义结构的核心作用及架构手段
  • 3.5 形式对应的功能观
  • 3.6 翻译理论基本模式中的功能规范
  • 3.7 结语
  • 第四章 翻译的意义理论和理解理论
  • 4.0 概述:意义对翻译的意义
  • 4.0.1 概念意义
  • 4.0.2 语境意义
  • 4.0.3 形式意义
  • 4.0.4 风格意义
  • 4.0.5 形象意义
  • 4.0.6 文化意义
  • 4.0.7 意义的静态观和动态观
  • 4.1 语际意义转换的制约条件
  • 4.1.1 翻译的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观
  • 4.1.2 翻译的共时观和历时观
  • 4.2 翻译的理解理论
  • 4.2.1 对翻译理解的原则指引
  • 4.2.2 理解与表现
  • 4.3 翻译的任务、特征和翻译者的条件
  • 4.4 翻译思想初论
  • 第五章 翻译思维简论
  • 5.0 概述: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
  • 5.1 翻译思维的基本特征
  • 5.1.1 以分析与综合为特征的逻辑思维
  • 5.1.2 以语言审美与表现为特征的形象思维
  • 5.2 换码的思维过程
  • 5.3 翻译思维的发展机制
  • 5.3.1 词语形态分析
  • 5.3.2 语法层次分析
  • 5.3.3 文体审美分析:语用的择善从优
  • 5.3.4 词义色彩分析
  • 5.3.5 文化历史分析
  • 5.4 翻译思维机制中的综合:句子和语段
  • 5.4.1 句子
  • 5.4.2 语段
  • 5.5 结语
  • 第六章 语言的互补互释性与可译性问题
  • 6.0 概述:语言的互补性和互释性
  • 6.1 可译性概论
  • 6.1.1 认识所指的基本同一性及语义系统的“基本同构”原理(the Principle of Isomorphic Structure)
  • 6.1.2 思维形式的基本同一性
  • 6.1.3 语法差异的规律性及语义系统的对应
  • 6.1.4 文化的相互渗透性
  • 6.2 可译性限度
  • 6.2.1 同构的相对性及语言的模糊性
  • 6.2.2 语际转换中的障碍
  • 6.3 语言的互补互释性与可译性限度的调节机制
  • 6.4 结语
  • 第七章 翻译过程解析:语际转换的基本作用机制
  • 7.0 概述:过程与产品
  • 7.1 语际转换与语言符号行为模式
  • 7.2 语际转换的语言文字结构机制
  • 7.2.1 语言结构层次
  • 7.2.2 语序规范及其变通性
  • 7.2.3 表意手段
  • 7.2.4 文字结构
  • 7.3 语际转换的思维调节及语感机制
  • 7.3.1 按习惯表达法调节思维
  • 7.3.2 语感机制
  • 7.4 语际转换的社会功能机制
  • 7.4.1 接受者因素
  • 7.4.2 文化因素
  • 7.4.3 语境因素
  • 7.5 语际转换的四种基本模式
  • 7.6 结语
  • 第八章 翻译的程序论
  • 8.0 概述:语际转换过程的理论描写
  • 8.1 程序论中的分析
  • 8.2 程序论中的综合
  • 8.3 语法结构是翻译运作的语言依据
  • 8.4 翻译的步骤
  • 8.4.1 紧缩主干
  • 8.4.2 辨析词义
  • 8.4.3 分析句型
  • 8.4.4 捋清脉络
  • 8.4.5 调整搭配
  • 8.4.6 润饰词语
  • 8.5 程序论的“终端检验”
  • 第九章 翻译的方法论
  • 9.0 概述:基本理论原则
  • 9.0.1 方法论基本理论原则之一
  • 9.0.2 方法论基本理论原则之二
  • 9.1 方法论的分类原则
  • 9.2 对应论:常规手段
  • 9.2.1 对应(Equivalence)
  • 9.2.2 同步(Synchroning)
  • 9.3 代偿论:变通(通变)手段
  • 9.3.1 代偿(Redressing, Compensating)
  • 9.3.2 分切(切分Cutting)
  • 9.3.3 转换(Conversing)
  • 9.3.4 转移(Transposing)
  • 9.3.5 还原(Restituting)
  • 9.3.6 阐释或注释(Interpretating)
  • 9.3.7 融合(或糅合Blending)及缀合(Combining)
  • 9.3.8 引申(Extending)
  • 9.3.9 反转(复位Reversing)
  • 9.3.10 替代(Substituting)
  • 9.3.11 拆离(Splitting)
  • 9.3.12 增补(Adding)、省略(Omitting)与重复(Repeating)
  • 9.3.13 重构(Recasting);改写(Rewriting)
  • 9.3.14 移植(Transplanting)
  • 9.3.15 音译(Transliterating)
  • 9.4 翻译的译文操控论
  • 9.4.1 译文操控的基本指引
  • 9.4.2 译文操控的关键:“良性互动”
  • 9.5 结语
  • 第十章 翻译的技能与技巧
  • 10.0 概述:理论指导不可或缺
  • 10.1 翻译理论的指导意义
  • 10.2 翻译技能、技巧的获得和发展过程
  • 10.3 技能与技巧
  • 10.4 翻译教学的功能观
  • 第十一章 翻译风格论
  • 11.0 概述:原创性与局限性
  • 11.1 风格意义的可知性:风格的认识论依据
  • 11.1.1 对文体的结构分析
  • 11.1.2 风格的符号体系:着眼于音、形变异的形式标记(Formal Markers)
  • 11.1.3 风格的符号体系:着眼于审美效果的非形式标记(Non-Formal Markers)
  • 11.2 风格的可译性
  • 11.2.1 风格的翻译手段:翻译中的风格表现法
  • 11.3 风格翻译的原则及可译性限度
  • 11.4 关于所谓“翻译体”:外域文化和语言风格的可容性机制
  • 11.4.1 翻译中的外域文化可容性基本规范
  • 11.4.2 翻译中的外语表达法可容性基本规范
  • 11.5 结语
  • 第十二章 翻译美学概论
  • 12.0 翻译学的美学渊源
  • 12.1 现代翻译美学基本理论构想
  • 12.1.1 翻译美学的范畴和任务
  • 12.1.2 翻译的审美客体(Aesthetic Object,在本书中简称AO)
  • 12.1.3 翻译的审美主体(Aesthetic Subject,在本书中简称AS)
  • 12.1.4 翻译中语言审美与翻译审美操作的一般规律
  • 12.2 翻译的意义审美与审美调节问题
  • 12.2.1 意义的概念呈现(Conceptual Presentation)与审美呈现(Aesthetic Presentation)
  • 12.2.2 翻译中的审美调节(Aesthetic Modulation,简称为AM)
  • 12.2.3 审美调节是个开放系统
  • 12.3 翻译的审美标准问题
  • 第十三章 翻译的接受理论
  • 13.0 概述:“失去了读者就失去了一切”
  • 13.1 读者的“话事权”(the Receptor’s Say)
  • 13.1.1 读者的超功利性
  • 13.1.2 读者是文本“不确定性的确定者”:疑义相与析
  • 13.1.3 艺术模仿:对接受的转化和提升
  • 13.1.4 读者参与了翻译的价值取向
  • 13.2 翻译接受的价值标准
  • 13.2.1 接受群体(读者群体)的高度复合性
  • 13.2.2 读者接受的基本价值诉求
  • 13.3 翻译接受与开放性对话:艺术和语义解码的钥匙
  • 13.4 结语
  • 第十四章 文化翻译导论
  • 14.0 概述:翻译学视角中的文化
  • 14.1 语言中的文化信息扫描
  • 14.2 语言中的文化信息矩阵
  • 14.3 文化翻译的对策论
  • 14.4 文化隔膜:误解之源
  • 14.5 文化翻译的价值原则及表现论
  • 14.6 结语
  • 第十五章 关注翻译理论的中国价值
  • 15.0 概述: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
  • 15.1 中国翻译理论应有的价值取向
  • 15.1.1 中国翻译理论的文化战略考量
  • 15.1.2 “重描写、重意义、重功能”的基本理论原则
  • 15.1.3 翻译审美对中国翻译学的特殊意义
  • 15.1.4 注重整体性整合研究
  • 15.2 结语:接受时代的挑战
  • 附录 汉外互译中的汉语功能代偿词 (Functional Compensation Words)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译出版社

中译出版社有限公司是原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的出版板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是197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翻译出版机构,先后隶属于国家出版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中译出版社业务由单一出版联合国读物发展到译介出版世界各国的优秀作品,由出版语言翻译类著作发展到出版各类综合性书籍,逐步形成了以中译国际、中译外语、中译少儿、中译社科、中译财经为主要内容的出版格局。年出版新书500余种,输出版权160余种。 中译出版社立足于国际化定位,全面推动文化繁荣和出版“走出去”战略。出版社秉承高标准与高品质的宗旨,积累了大量蜚声海内外的知名翻译家、语言学家、作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优质作者资源,策划出版了一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精品力作,为沟通中外,实现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架起了文化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