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400千字
字数
2023-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以积极的文学态度在历史的发展中审视文学存在价值的立场。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关注当代“纯文学”被图像与媒体霸权边缘化、在后现代视野中如何面对现代性的困扰、沉重的中国本土性如何获得后现代的表达方式,以及“纯文学”写作如何在自我更新与历史开创方面寻求新的法则等问题。
这些问题意义重大,涉及当代文学的一系列疑点与难点,是当代文学研究无法绕过去的。从这些问题出发,作者对中国当下的文学变动趋势进行颇为独到的阐释,对当前“纯文学”面临的那些困境以及超越困境的可能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舍弃抽象的理论表述,直接回到具体的文学创作实践中,通过对具体现象与文本的分析来揭示当代涌动的文学思想潮流。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序
- 第一辑 不死的“纯文学”
- 上篇 后历史的幽灵
- 文学的消失或幽灵化?
- 绝望地回到文学本身
- 给文学招魂或差异性自由
- 张艺谋的还童术
- 德里达拒绝历史吗?
- 历史断裂与接轨之后
- 元理论的终结与批评的开始
- 现代性与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 现代性有什么错?
- 下篇 返乡的文学
- 后现代在中国的曲折道路
- 在“底层”眺望纯文学
- 胜过现实的写作
- 不说,写作和飞翔
- 乡土中国与后现代的鬼火
- 别了父亲和长篇小说
- 极端经验与异质之力
- 身体的诡计:当下与历史的合谋
- “还乡”的文学或文字
- 附: 自序 不死的文学与文字
- 第二辑 现代性的文学想象
- 第一章 重新想象中国的方法
- 历史观与文学批评
- 重写现代性的文学批评
- “有情中国”之传统抑或本体论?
- 想象中国的方法与批评的文学化
- 第二章 “对中国的执迷”:放逐与皈依
- “对中国的执迷”:被放逐的原罪
- “世界的”现代思想史的语境
- 无法整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叙述
- 第三章 “影像中国”的方法
- 知识考古学方法:中国现代电影研究
- 认同的政治:影像中国的跨文化分析
- 空间意识:多地性的全球化视野
- 第四章 批评的历史与诡秘的文学性
- 批评历程简单回顾
- 批评的转向与文化研究的博弈
- 批评的幸存与典律的建构
- 第三辑 守望剩余的文学性(节选)
- 相信文学:重建启示价值
- 重论文学批评与大众媒体的关系
- 小叙事与剩余的文学性
- 当代文学批评:问题与挑战
- 90年代:文学怎样对“现在”说话
- 新世纪小说开辟的个体经验
- “历史化”与“去—历史化”
- 对中国当代文学60年的评价
- 回应批评:重新阐释中国当代文学的价值
- 渐行渐远的汉语文学
- 眺望时代的美学精神
- 今天的阳光充足,胜过一切
- 附:自序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广东人民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创建于1951年。是一家老牌的综合性出版机构,主要出版五个板块的图书,即:以党史和政治理论为主的政治读物,教材和教辅读物,原创的学术著作,文化普及读物和实用的财经、医学图书。建社57年来,出版图书1万余种,印数7亿多册,有500余种图书荣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奖励。为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出贡献。 1997年至2002年,连获国家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图书奖。一大批重点书和双效书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受到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多次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中国“良好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