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20余年新能源汽车研发经验,吉林大学教授与新能源车企研发技术骨干共同编写。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总结了作者团队多年来积累的技术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对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硬件及其应用软件技术进行了系统论述,为实现新能源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自主创新提供了参考和帮助;书中提炼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仅适用于新能源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也是智能汽车线控制动系统共性技术研究的基础。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动能量回收技术概述、制动能量回收系统方案、制动执行部件机理分析、制动能量回收能力计算与制动意图识别算法、制动力分配与稳定性协调控制算法、制动压力控制算法、电机制动控制算法,以及制动能量回收技术测试评价方法。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提出的系统架构、控制策略、控制算法等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不仅可以用于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开发,对防抱死制动系统、车身稳定性控制系统以及线控制动系统的开发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适合新能源汽车、传统燃油汽车工程技术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1章 制动能量回收技术概述
  • 1.1 背景和意义
  • 1.2 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基本原理
  • 1.3 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评价指标
  • 1.4 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发展历程
  • 1.5 本书主要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2章 制动能量回收系统方案
  • 2.1 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硬件方案
  • 2.1.1 并联制动能量回收系统构型
  • 2.1.2 单轴解耦的串联制动能量回收系统构型
  • 2.1.3 全解耦的串联制动能量回收系统构型
  • 2.1.4 有限全解耦的串联制动能量回收系统构型
  • 2.2 制动能量回收系统软件方案
  • 2.2.1 系统功能架构
  • 2.2.2 控制器逻辑架构
  • 参考文献
  • 第3章 制动执行部件机理分析
  • 3.1 踏板感觉模拟器
  • 3.2 电磁阀
  • 3.2.1 线性阀
  • 3.2.2 开关阀
  • 3.3 电机液压泵
  • 3.4 高压蓄能器
  • 3.5 电子机械助力装置
  • 3.6 低压蓄能器
  • 3.7 电动副主缸
  • 参考文献
  • 第4章 制动能量回收能力计算与制动意图识别算法
  • 4.1 制动能量回收能力计算算法
  • 4.2 制动意图识别算法
  • 4.2.1 制动状态的识别
  • 4.2.2 需求制动力的计算
  • 4.3 传感器信号处理与监控
  • 4.3.1 传感器信号处理方法
  • 4.3.2 传感器信号监控方法
  • 参考文献
  • 第5章 制动力分配与稳定性协调控制算法
  • 5.1 制动力分配算法
  • 5.1.1 制动力分配理论
  • 5.1.2 并联制动力分配算法
  • 5.1.3 串联制动力分配算法
  • 5.2 防抱死协调控制算法
  • 5.2.1 防抱死控制理论
  • 5.2.2 传统防抱死系统的工作特点
  • 5.2.3 防抱死协调控制算法
  • 5.3 车身稳定协调控制算法
  • 5.3.1 车身稳定控制理论
  • 5.3.2 车身稳定协调控制算法
  • 参考文献
  • 第6章 制动压力控制算法
  • 6.1 压力控制需求
  • 6.2 阶梯压力控制算法
  • 6.2.1 控制逻辑
  • 6.2.2 控制状态的判断
  • 6.2.3 状态持续时间的确定
  • 6.3 线性压力控制算法
  • 6.3.1 控制逻辑
  • 6.3.2 压力变化率-压差-电流关系确定
  • 6.3.3 电流-占空比关系确定
  • 6.4 溢流压力控制算法
  • 6.5 体积压力控制算法
  • 6.6 工作特点与适用范围
  • 6.6.1 工作特点
  • 6.6.2 适用范围
  • 参考文献
  • 第7章 电机制动控制算法
  • 7.1 电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 7.1.1 永磁同步电机
  • 7.1.2 交流异步电机
  • 7.2 电机矢量控制原理
  • 7.2.1 坐标变换
  • 7.2.2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原理
  • 7.2.3 交流异步电机矢量控制原理
  • 7.3 电机制动原理
  • 7.4 电机制动控制算法
  • 参考文献
  • 第8章 制动能量回收技术测试评价方法
  • 8.1 试验平台
  • 8.1.1 硬件在环试验平台
  • 8.1.2 实车试验平台
  • 8.2 测试评价案例
  • 8.2.1 节能性测试
  • 8.2.2 制动感觉测试
  • 8.2.3 制动性能测试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略语表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是全国优秀出版社,自1952年成立以来,坚持为科技、为教育服务,以向行业、向学校提供优质、权威的精神产品为宗旨,以“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已由传统的图书出版向着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商务一体化延伸,现已发展为多领域、多学科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汽车、计算机、经济管理、建筑、ELT、科普以及教材、教辅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