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本书读懂孤独的社会运行机制,送给害怕孤独又社恐的你。

内容简介

人为何选择成为自己的孤岛?

不再用纸币交换商品,不再亲自去市场购物,不再与人近距离交谈,在隔离中逐渐适应居家办公、在线教育……我们似乎可以和所有人保持距离,保持一种无接触的生活。这是“社恐”的福音,还是孤独的当代症状?

本书试图告诉我们,孤独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生的,它不窥视人心,不要求个人的自省,而是从生理学、历史和文化、法律和政治的“外部视角”,为现代人普遍的孤独感做出诊断。

人在生理上渴望与他人接触,抚摸、拥抱、握手……但我们的世界始终存在暴力的威胁,保护人不受伤害的制度和社会共识又姗姗来迟;城市在发展中不断压缩着个体的边界,作为资源的身体在市场上被最大化地利用,这一切都将我们推向了亲密关系的反面。

当发达的社交媒体在人与人之间树起顽固的技术屏障,脆弱的现代人似乎找到了免于伤害的方式,长此以往,我们将迎来什么样的未来?是能够无所畏惧地相互关心、心甘情愿地彼此亲近,还是充满猜疑地自我封闭,保持缺乏亲密感的无接触式生活?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言 陌生的拥抱
  • 第一章 指尖的触感
  • 第一节 身体接触之重与触觉研究之轻
  • 第二节 无接触时代的“皮肤饥饿”
  • 第三节 敏感的指尖与无法愈合的伤口
  • 第四节 “新的性革命”:开放、脆弱与恐惧
  • 第五节 触摸中的互动性与信任感:按摩师和她的手
  • 第六节 老龄化社会的护理需求与触摸的双重性
  • 第二章 不受伤害的权利
  • 第一节 人权理念的发展和进步
  • 第二节 不受伤害,不可侵犯:理念高歌与政治低吟
  • 第三节 同情、伤痛与脆弱:进入现代之前的历史
  • 第四节 爱情并非只有痛苦:从狄德罗到玛莎·努斯鲍姆
  • 第五节 体罚:现代法律体系中依然存在的暴力
  • 第六节 不可逆的女性视角
  • 第三章 保持距离
  • 第一节 默默的反抗:别靠我太近
  • 第二节 无可避免的靠近:在同一屋檐下
  • 第三节 自愿的靠近:“迷你屋”和维也纳的居住计划
  • 第四节 自愿和非自愿的孤独:单身社会
  • 第五节 隔空的触摸:父母—显示屏—孩子
  • 第四章 被驱逐的自我
  • 第一节 劳动力市场中的身体
  • 第二节 如果身体接触也用算法优化:科林的《品质乐园》
  • 第三节 具身的自由:身体和躯体的二重性
  • 第四节 “对手”的权力:让·埃默里的“酷刑”
  • 第五节 什么都不能触动我:从《棱茨》到播放器列表
  • 第六节 共鸣:哈特穆特·洛萨的世界关系社会学
  • 结束语 如履薄冰
  • 文献与资料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2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理想的社会既拥有舒适的个人空间,又创设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互动空间,通过不同程度的接触交流智慧和爱。

      3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本书的名字虽然叫《自我决定的孤独》,但从目录到内文,扒开每一个字缝,则处处写着 “我不是自愿的”,可能副标题真相定律再一次发挥作用了,这本书实质讲的是 “难以建立亲密感的社会”。宠物经济、抑郁症、皮肤饥渴症、公益拥抱…… 作者从这些 “爱与代偿” 的现代病和衍生经济入手,试图分析背后的原因, 伊丽莎白・冯・塔登认为:能够被触摸,渴望被关注 —— 人相对他人的开放性始终都是最重要的,直到生命的终点依然如此。代偿方案能凑效吗,书中引述的研究认为,我们与非人之间的接触,无法完全替代人际间的亲密关系,接触的对象是很重要的,“你如何确定自己是被爱着的?”,从幼年到老年,统观人的一生,我们与人的身体接触,绝大部分发生在家庭之间,这也许是为什么,从古至今,家庭的纽带是如此坚韧、牢不可破。作者在第二章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了亲密接触为什么在现代如此之难的原因:接触带来的阴影仍未远去,这章引述的数据十分令人震惊:这里有一个被现行法律掩盖了的事实,1966 年德国法院的一项判决证明了这个事实的存在,在这项关于婚内性行为的判决中这样写道:“女方冷漠地完成夫妻生活并不能算作履行了婚姻义务,即便女方由于个人的性格或是包括配偶可能的无知在内的其他原因而无法在夫妻性生活中得到满足,也应考虑维持婚姻感情,并表现出牺牲精神,不允许表现出冷漠或反感。””1966 年,德国联邦法院的第四民事审判庭还曾经就女性的义务作出判决,判决并不针对具体的诉讼,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针对的是所有的婚姻。福尔克马・西古希认为,直到上世纪 60 年代末还有 90% 的少女并非因为自己的意愿,只是 “为了配合男孩” 才与其发生第一次性关系。” 认为国家和男性理所应当可以对女性或儿童的身体施加暴力的观点根深蒂固,同性恋也被认为是违法的。避孕药进入市场的时候,扬声器里传来的是滚石乐队的歌声,唱的是 “我不可以不满足”。亲密关系并不是 100% 安全的,在仅仅只隔了 50 年左右的新世纪,亲密关系或许还伴随着暴力和情感伤害,与这些比起来,拥有亲密固然美妙,但是如果倒霉,伴随而来的伤害可能远超愉悦,“无接触” 100% 安全,自然就成了现代人的首选项。除此之外,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也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这个因素就更复杂了,最后两章,作者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分析了原因,除了文化因素导致的社交距离外,居住条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等,无一不是导致 “无接触社会” 出现的客观因素。重点在于最后一章,作者认为,接触之所以难,因为现代人已经将自我价值的评价权让渡,对自我产生了陌异感,暴力由身体转移到虚拟网络的同时,大众发现,既然一切虚拟、短促,那么最后,自然 “什么都不能触动我”。布尔迪厄主张,工人阶级与其身体之间,往往会发展出一种工具性关系。身体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我们没有多少时间摆脱必须,或许对于这本书的主题,我们可以换一个问法,“接触是必须的吗?” 作者伊丽莎白・冯・塔登显然认为是必须的,且认为我们对此并无自觉。其实我觉得人们内心是认同爱与接触的价值的,不然 “爱” 不会被奉为现代社会的奢侈品,但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夺回时间和自我。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但话说回来,作为情感丰富的人类,我们依然更加渴望真实的接触和爱。也许此时此刻,你仍在为扩大自我空间而不断努力,也许你时常感到孤独。但通过本期听书,你至少可以加大做一件事的频次,那就是,对于你爱的人,你所珍重的人,请不要吝惜对他们的爱意的表达。有位心理学家说过:人一天需要 4 个拥抱来存活,8 个拥抱来生活,12 个拥抱来成长。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0条书评

        出版方

        广东人民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创建于1951年。是一家老牌的综合性出版机构,主要出版五个板块的图书,即:以党史和政治理论为主的政治读物,教材和教辅读物,原创的学术著作,文化普及读物和实用的财经、医学图书。建社57年来,出版图书1万余种,印数7亿多册,有500余种图书荣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奖励。为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出贡献。 1997年至2002年,连获国家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图书奖。一大批重点书和双效书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受到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多次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中国“良好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