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38千字
字数
2023-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为“中国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建设丛书”系列之一。
内容简介
从国家金融管理的角度,如何把微观和局部的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是维护金融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本书沿着宏观审慎政策的结构性框架,对宏观审慎的现实基础、理论基础、调控工具和调控机制等核心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扩展至宏观审慎的信息基础(早期预警系统)、政策协调和方法论反思等相关议题。
本书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用于理解宏观审慎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的基本框架,并对其中的基础事实、基础理论和关键要点进行概要式的梳理、总结和提炼。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基础与财政金融的作用
- 一、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基础
- 三、财政金融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作用
- 前言
- 第一章 宏观审慎政策的产生背景
- 一、宏观审慎政策的现实基础
- (一)周期性的金融失衡成为影响宏观稳定的主要来源
- (二)传统货币政策和微观审慎监管政策的失效
- (三)宏观审慎政策的实践演进
- 二、宏观审慎政策的理论基础
- (一)微观审慎监管无法有效控制系统性风险
- (二)系统性风险的形成机理
- (三)宏观审慎政策成为一种新政策的调控理念与定位
- 三、宏观审慎政策的框架体系
- (一)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构建原则
- (二)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主要内容
- (三)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实施过程
- (四)宏观审慎政策与其他经济金融政策的关联
- 第二章 宏观审慎政策的目标与工具
- 一、宏观审慎政策的目标体系
- (一)宏观审慎政策的最终目标
- (二)宏观审慎政策的中间(操作)目标和监测指标
- 二、宏观审慎政策的工具体系
- (一)政策工具设计的两个基本维度
- (二)政策工具的分类及运作机理
- (三)主要政策工具的国际经验总结
- 三、中国的宏观审慎政策目标与工具
- (一)中国的宏观审慎政策目标
- (二)中国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
- 第三章 宏观审慎政策的调控机理
- 一、宏观审慎政策的调控规则
- (一)逆周期资本缓冲
- (二)动态拨备制度
- (三)部门性逆周期资本缓冲
- 二、宏观审慎政策的传导机制
- (一)资本类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
- (二)资产类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
- (三)流动性类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
- (四)释放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
- (五)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运用过程中的交互作用
- 三、中国宏观审慎政策的调控机理
- (一)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的调控机理
- (二)房贷最低首付比政策(LTV限制)的调控机理
- (三)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的调控机理
- (四)其他宏观审慎政策的调控机理
- 第四章 宏观审慎政策的早期预警体系
- 一、宏观审慎政策的早期预警方法
- (一)危机的早期预警系统
- (二)宏观压力测试
- (三)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与评估:危机后的进展
- 二、宏观审慎政策的早期预警指标体系
- (一)欧盟的宏观审慎数据库(MPDB)和风险指示集
- (二)IMF的金融稳健指标体系(FSIs)
- (三)美国金融研究所的金融稳定监测器(FSM)指标框架
- (四)新西兰中央银行的宏观审慎指标体系(MPIs)
- 三、中国的宏观审慎政策早期预警体系构建
- (一)早期预警指标的筛选
- (二)早期预警指标的处理和分析
- (三)早期预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 第五章 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 一、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与关联
- (一)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主要区别
- (二)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互关联
- (三)宏观审慎政策何以助力货币政策
- 二、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方式
- (一)政策协调配合的基本原则
- (二)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场景框架
- (三)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场景分析
- 三、中国的“双支柱”调控框架与未来发展
- (一)“双支柱”调控的产生背景
- (二)“双支柱”调控的主要内涵
- (三)“双支柱”调控与其他经济金融政策的协调
- (四)“双支柱”调控的未来发展
- 第六章 宏观审慎政策的动态方法论反思
- 一、宏观审慎政策与价格动态
- (一)货币分布与价格动态的结构性关联
- (二)货币和价格问题的本质:结构而非总量
- (三)价格动态与宏观审慎决策的信息基础
- 二、宏观审慎政策与市场过程
- (一)市场作为一个系统的动态性
- (二)宏观审慎必须关注动态性和结构性
- (三)宏观审慎的根本目标与政策工具
- 三、宏观审慎政策调整与人的行为调整之间的动态关系
- (一)理性、预期与偏好
- (二)政策改变与人的行为改变之间的动态关系
- (三)稳定政策与不稳定的政策:需要稳定的究竟是什么?
- 四、宏观审慎政策的动态方法论基础
- (一)误区之一:对市场结构的忽略
- (二)误区之二:对市场过程的忽略
- (三)误区之三:并不存在的“理想型”
- (四)究竟什么是合适的理论抽象?
- (五)宏观审慎的动态方法论基础:概要性小结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