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我们始终相信我们所听到的。”

内容简介

“在我们的时代里,众多因素正以一股合力钝化着心智的鉴赏力,使心灵不能发挥任何主动性,乃至退化到一种蛮荒的愚钝状态。”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表达了他的焦虑,并始终致力于提高人们心灵的灵敏度。他认为,“一位伟大的诗人应该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人们的感觉,带来新的感觉体验,使人们的感觉更加健全、纯洁、完善。”

本书即探索倾听这一感知方式。在许多诗作中,华兹华斯邀请我们停下来、静静聆听,或者,请悄悄走过。这是诗人对路人/读者提出的请求,考验着我们的感悟力。在18世纪“视觉专制”的背景下,人们将表面误认为本质,诗人则通过倾听感知到超逸于形象的崇高内涵。

当他从唯理性思潮引发的危机中复元,他逐渐学会聆听那“沉静而永在的人性悲曲”,体现了英国浪漫主义传统中的同情思想。“无声中的倾听”则呈现出诗人在经验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的艰难探寻。

随着科技的发展,维多利亚时期成为“听诊的时代”。“听诊”从医学发明演化为对时代的诊断。20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哲学家关注倾听这一感知范式,在“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世界里,坚定地恪守着“我们始终相信我们所听到的”。书后附有华兹华斯长诗《安家格拉斯米尔》的全诗译文。

目录

  • 版权信息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 序言: 四月的格拉斯米尔
  • 第一章 作为听者的华兹华斯
  • 1. 作为听者的诗人
  • 2. “灵魂忘掉感觉的对象,/却记住感觉方式本身”
  • 3. “倾听的责任”
  • 第二章 “和声的力量使目光平静”:华兹华斯与18世纪“视觉的专制”
  • 1. “视觉的专制”
  • 2. “和声的力量使目光平静”
  • 第三章 “那沉静而永在的人性悲曲”:英国浪漫主义传统中的同情思想
  • 1. 自我与忘我
  • 2. 倾听与共鸣
  • 第四章 “远居内陆……却听到强大的水声”:倾听能力的演化与诗人心灵的成长
  • 1. 《序曲》之序曲
  • 2. 一组童年游戏片段中的倾听活动
  • 3. 写诗即倾听
  • 第五章 “我将海螺托向耳边”:责任始于倾听
  • 1. 倾听海贝:音乐与空间
  • 2. 歌赋与苦难
  • 3. 荒漠中的倾听
  • 第六章 “当他在无声中/倾听”:“温德米尔少年”片段中的倾听行为
  • 1. 片段的基本含义
  • 2. “无声的旋律更加美妙”:无声中的倾听与浪漫主义想象
  • 3. 喧声与无声
  • 结语 倾听:一种敏感性的形成
  • 附录
  • I. 安家格拉斯米尔
  • II. 致无声(英文)
  • 引用书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