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用户推荐指数
历史
类型
9.0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56千字
字数
2023-03-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涵盖历史地理核心问题,呈现中国历史发展大脉络。
内容简介
大地是人类生存的根基,也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人类依托大地、利用大地、改造大地的行为,成为地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历史地理是研究往昔的地理,本书涉及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领域——疆域、环境、政区、农业、交通、军事、城市等,对这些领域的基本问题及其历史发展进行了梳理和介绍,是了解中国历史地理很好的入门书。
目录
- 版权信息
-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编审委员会
-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 第一讲 绪论
- 第二讲 人类文明的进步
- 一 史前时期聚落的环境选择
- 二 聚落环境选择与人类生产方式
- (一)兴隆洼、赵宝沟文化的采集、渔猎生存方式与聚落环境
- (二)红山文化与原始农业
- (三)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的环境选择与原始农业发展
- (四)夏家店上层文化期聚落与环境
- 三 史前时期西辽河流域聚落持续使用时间与环境容量
- (一)聚落持续使用时间与环境容量
- (二)聚落文化的更迭与环境扰动
- 第三讲 从“中国”到中国
- 一 “中国”的含义及其空间变化
- 二 中国历代疆域变化及其地理基础
- (一)史前文化的空间组合与地理选择
- (二)从黄河中下游地区走向长江流域
- (三)以农耕区为核心的疆域扩展
- 三 清代晚期的疆界条约与疆域变迁
- 四 关于疆域问题的余论
- (一) 疆域伸缩的多变性
- (二)疆域归属的时间性
- (三)“九州与四海=中国+夷狄”
- 第四讲 冷暖时空
- 一 历史时期气候冷暖干湿之变
- (一)历史时期中国气候的冷暖之变
- (二)历史时期中国气候的干湿变化
- (三)极端气候事件与气候平均状态对于确定气候变化的意义
- 二 历史时期植被地理分布变化与重要农业生产界限
- (一 )历史时期天然植被地理分布变化
- (二)重要农业生产界限的空间走向与气候意义
- 第五讲 民生与大地
- 一 历史时期人类农业开发与土地利用
- (一)以扩展农业种植空间为核心的广度开发
- (二)以提高产量为目的的深度开发
- 二 农业开发与环境改造
- (一)宋代以来江南地区围湖造田引起的湖泊面积萎缩
- (二)宋元明清以来南方山区开发与水土流失
- (三)清代以来沿长城地带农业开垦与土壤沙化
- 第六讲 复栽与插秧
- 一 从易田制到土地连作
- (一)火耕水耨下的易田制
- (二)水稻秧播与土地连作
- 二 从水稻秧播到稻麦两熟制
- 三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环境选择与南移时间
- (一)稻麦复种的空间规模与环境选择
- (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时间
- 第七讲 大河大江
- 一 历史时期黄河河道变迁
- (一)黄河河源的探索
- (二)黄河中游河道变迁
- (三)黄河下游河道变迁
- (四)黄河下游湖泊的演变
- 二 关于历史时期黄河水患原因的探讨
- (一)黄河下游泥沙淤积与地上河
- (二)黄河下游的泥沙来源与黄土高原土壤侵蚀
- 三 历史时期长江中下游水道变迁
- (一)长江中游河床演变
- (二)长江下游河床演变
- 四 长江中下游湖泊变迁
- (一)云梦泽盈缩过程
- (二)洞庭湖湖面盈缩变化
- (三)鄱阳湖湖区变化
- (四)太湖平原水乡环境利用与水利工程
- 第八讲 移动的牧场
- 一 非农业民族的地理分布与经济生活方式
- 二 畜牧业从原始农业中分离与游牧业诞生
- 三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
- (一)季节牧场的划分
- (二)季节牧场内的迁移与游牧活动
- (三)牧场与游牧生活
- 四 各有分地与游牧区域
- 第九讲 政治的空间
- 一 分封制与政治空间管理
- (一)夏商两代政治制度与领土组合形式
- (二)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与政治地理
- (三)西周封建制的衰落与政治地理格局的变化
- 二 郡县制与地方行政管理
- (一)秦代郡县制的实行与一级行政区的变化
- (二)汉代郡国并治与行政区管理
-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行政区层级与类型
- (四)唐代从两级行政区转向三级行政区的历史镜鉴
- (五)宋代高度中央集权制与行政区建置
- (六)辽、金、元行政区与地方行政管理
- (七)明代行政区与地方行政管理
- (八)清代行政区与地方行政管理
- 第十讲 空间的政治
- 一 “随山川形便”行政区边界
- 二 “犬牙交错”行政区边界
- 三 “随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划界原则对当代的影响
- 第十一讲 千古足音
- 一 太行山东麓道路与重要战例
- 二 华北平原通向内蒙古的道路与重要战例
- 三 燕山山脉与华北通向东北的道路
- 四 黄河中下游地区陆路交通
- 第十二讲 蜀道通西南,丝路达西北
- 一 “关中”的得名与道路系统
- 二 川陕交通道路走向与重要战例
- (一)越秦岭道路
- (二)翻越巴山道路
- 三 西南地区交通道路与民族经济文化
- (一)川滇古道
- (二)滇黔古道
- (三)茶马古道
- (四)西南地区民族经济文化
- 四 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
- (一)丝绸之路的开通
- (二)丝绸之路的道路组成
- (三)丝绸之路的物质与文化传播
- 第十三讲 舟楫千里
- 一 运河的开凿与主要运河的流向
- (一)连通江、淮、河、济的邗沟、菏水
- (二)鸿沟水系
- (三)隋唐大运河
- (四)北宋时期以开封为中心的运河
- (五)元、明、清大运河
- 二 天然河道的利用
- (一)《禹贡》与江、淮、河、济天然水道利用
- (二)长江流域水道利用
- (三)岭南地区的水路与陆路交通
- 第十四讲 根本之地与四战之地
- 一 从西向东的政治空间与战略进程
- 二 从北向南的人口流动与军事交锋
- 三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战事与长城的地理学意义
- 第十五讲 都邑春秋
- 一 城市产生、发展的地理过程
- (一)史前时期河南聚落分布与城市起源
- (二)东北地区城市发展与中东铁路
- 二 中国古代城市地域空间格局
- (一)中国古代两套城市体系的产生与相互作用
- (二)区域性的地理环境与城市空间格局
- (三)近百年来商品经济促动下城市地域空间体系的形成
- 三 中国早期城市形态与重要古都平面布局
- (一)中国早期城市形态与重要古都布局变化
- (二)中国重要古都布局变化与规划思想
- 四 中国古代都城选址的地理基础
- 主要参考书目
- 第二版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