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杂志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80千字
字数
2016-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报道文化行业相关领域研究成果与实践的文化类学术期刊。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文章:《论本雅明的视觉思想》《本雅明“地貌学”由来》《詹姆逊论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
目录
- 版权信息
- 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中国文论研究
- 论本雅明的视觉思想
- 一 形象的魔力:光韵
- 二 光韵的消失:祛魅
- 三 拯救性批判:讽喻
- 本雅明“地貌学”由来
- 一“地貌学”中的时间意识与历史哲学观
- 二“地貌学”的认识论前提
- 三“地貌学”的方法论实践
- 詹姆逊论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 一 现实主义
- 二 现代主义
- 三 后现代主义
- 重估考德威尔
- 一 否定性的评价
- 二 爱德华·汤普森的辩护
- 三 意识形态的逻辑
- 四 方法论的革新
- 论文学批评评价机制的价值论意义
- 一 文学批评理论基座的价值论定位
- 二 价值评价对文学活动构成的评价论意义
- 三 文学批评价值论的主体性意义
- 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经验与艺术理论建构
- 一 思辨主义
- 二 审美主义
- 三 技术主义
- 四 结语
- “劳动”话语的审美变迁与中国现代美学话语重构
- 一 劳动:从伦理学话语到美学话语的逻辑演进
- 二“劳动”成为中国现代美学话语起点的原因
- 三“劳动”作为中国美学话语起点的局限性
- 四 人文精神:重构中国美学话语的新起点
- 邓以蛰诗学中的境遇论
- 一
- 二
- 西方文论研究
- 巴赫金学派话语诗学的地位和意义
- 巴赫金文艺理论思想对叙事理论的影响
- 一 巴赫金的“作者—主人公”论与叙事主体论
- 二 巴赫金的“建构”论与叙事结构论
- 三 巴赫金“对话”论与叙事的交流
- 四 巴赫金的“边界”论与叙事的边界
- 五 结语
- 非自然副文本叙事论略
- 一 非自然副文本叙事的概念构成
- 二 非自然副文本叙事之于文本阐释的辩证功能
- 三 非自然的副文本叙事之于副文本自身叙事机制的凸显
- 四 结语
- “文学性”的法国历险:以罗兰·巴特为中心
- 一 含蓄意指符号、新颖性及零度写作
- 二 批评家、内在批评及“走出文学”
- 三 互文、延宕及读者漫游
- 沃尔特·佩特与艺术自律的神话
- 一 作为“吸血鬼”的艺术理念
- 二 艺术理念的面具及其意图
- 三 艺术自律的神话与悖论
- 西方文论中国化研究
- 福柯的中国面孔
- 一
- 二
- 三
- 文学理论的技术考察
- 一 被误读的米勒
- 二 文论界的集体焦虑和理论矛盾
- 三 文学理论建构中的技术入场
- 四 数字技术对文学的“终结”
- 五 数字技术时代文学理论的未来
- “文化诗学”的中国化
- 一“文化诗学”的中国化
- 二“文化诗学”中国化成功的原因
- 三 熔铸式创新
- 被遗忘的谢林
- 新媒介文论研究
- 论网络超文本的技术性民主
- 一 网络超文本的技术意识形态
- 二 网络超文本的多媒介互文性
- 三 网络超文本的技术性民主
- 微媒介的图文景观及其生成
- 一
- 二
- 论摄影的超现实本质
- 一 写实主义的困境
- 二 照片的超现实本质
- 三 中产阶级的趣味
- 四 消费社会的“超现实”
- 古代文论研究
- 意境论的现代阐释
- 一 意境论的传统解释
- 二 象的物化特征
- 三 意境的蒙太奇效果
- 四时气象与天体:宋代象喻文学批评的有趣选择
- 一 取喻之四时气象
- 二 取喻之天体
- 三 余论
- “诗余”说述论
- 一 缘起
- 二 释义
- 三 平议
- 论石涛“神遇”说的创作构成论意义
- 一“神遇”溯源及其概念内涵外延阐释
- 二“神遇”说的创作构成与内在逻辑
- 三“神遇”之义的拓展及其文艺理论意义
- 李渔的戏曲导演理论
- 一
- 二
- 三
- 四
- 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早期课程与讲义
- 一
- 二
- 三
- 四
- 作家作品评论
- 解码《木兰诗》:以巴尔特语码进行的观察
- 一
- 二
- 三
- 弑父·青春·欲望:80年代文化众象的情态表征
- 一
- 二
- 三
- 如何“在场”?何以“真实”?
- 一 多方利益主体共生下的非虚构
- 二 膨胀的叙述主体与沉默的叙述客体
- 三“伪在场”与“伪真实”
- 四 被想象的中国
- 色情面具·生命悲歌·身份困惑
- 一
- 二
- 三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