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47千字
字数
2021-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20世纪前期,在自然与社会政治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下,陕西遭受了空前的灾荒,对陕西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内容简介
本书从陕西的自然环境和政治生态角度分析民国时期陕西灾荒的形成原因,并重点考察了灾荒之后陕西人口、农村经济以及城乡关系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从国家与社会的视角,探讨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各种新型救灾团体的救灾活动及其互动;从区域史的角度,考察了中国救灾制度现代转型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
- 一 缘起
- 二 学术史回顾
- 三 资料运用
- 第一章 自然灾害的生成机制:陕西自然和人文环境
- 第一节 自然环境
- 一 地形与地貌
- 二 水系
- 三 气候
- 四 自然灾害
- 第二节 行政区划的变化
- 第三节 民初动荡不安的政局
- 第二章 无年不灾:灾害与灾情
- 第一节 民国之前陕西的灾荒
- 第二节 民国时期陕西灾荒情况
- 一 基于次数和县份——民国时期陕西灾害的统计
- 二 民国时期陕西灾情在全国范围内的比较
- 第三节 民国时期陕西的几次重大灾情
- 一 1920~1921年:动荡政局中的旱灾
- 二 1925年:多灾并发
- 三 1928~1932年长达5年的以旱灾为主、多灾并发的大灾荒
- 四 1933年遍及全省的水灾和冰雹、霜冻等灾
- 五 1943~1945年的旱灾、黑霜、水灾、雹灾并发
- 第四节 天灾何以成荒
- 第三章 灾荒与人口变动
- 第一节 庞大的灾民数量
- 第二节 灾期人口变动
- 一 人口数量短期急剧减少,直接影响到民国时期陕西人口总量
- 二 人口死亡、逃亡和贩卖,严重制约灾后重建,影响陕西人口结构
- 第三节 灾期家庭结构、各阶层比重变化
- 第四节 1928~1931年灾期人口死亡的考察
- 第五节 自然灾害移民问题
- 第六节 灾害对人口素质的影响
- 一 灾民缺乏必需营养补充,身体机能下降
- 二 大量妇女、儿童被贩卖导致灾后人口素质下降
- 三 严重的灾害对民众心理的消极影响
- 第四章 灾荒与农村经济变动、基层社会
- 第一节 农业歉收与减产
- 第二节 土地抛荒
- 第三节 地价降低与地权集中趋势
- 第四节 陕西省为解决土地问题而复兴农村的努力
- 第五节 灾荒与基层社会的失控
- 第五章 灾荒与城镇变迁
- 第一节 大量农村灾民流入城镇
- 第二节 灾荒与城镇商业
- 第三节 灾期城镇居民和灾民关系
- 第四节 城市市政设施的逐渐完善
- 第五节 灾荒与城市公共卫生体系的发展
- 一 疫苗制造、预防接种工作的开展与卫生防疫体系的逐步建立
- 二 公共卫生设施的发展
- 第六节 城市社会救济体系的逐步建立
- 第六章 救灾制度的构建:社会对灾荒的应对(之一)
- 第一节 中央救灾机构的演变
- 一 北京政府时期的中央救灾机构
- 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央救灾机构的演变
- 第二节 陕西地方政府救灾机构
- 第三节 赈务法律和规定
- 第四节 媒体对陕灾的关注与呼吁
- 一 社会舆论对陕西灾荒的关注
- 二 呼吁救济
- 三 报道各地捐赠和救济情形
- 第五节 资金筹集与分配
- 一 北京政府时期救灾资金来源
- 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筹措资金渠道
- 第七章 政府和民间团体的救济活动:社会对灾荒的应对(之二)
- 第一节 救命:实行急赈
- 一 粥赈
- 二 下赈款
- 三 赈粮和平粜
- 第二节 积极组织工赈
- 第三节 蠲免灾民赋税
- 第四节 积极预防:植树与兴修水利
- 一 保护森林资源,鼓励植树造林
- 二 兴修水利,预防灾害
- 三 恢复和发展仓储以提高防灾能力
- 第八章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救灾
- 第一节 灾荒赈济政策与机关
- 一 赈济机关
- 二 赈济政策
- 第二节 灾荒赈济的实施
- 一 国民政府的赈款与赈灾
- 二 边区政府的赈济活动
- 三 急赈
- 四 安置与救济移难民
- 第三节 义仓与备荒
- 参考文献
- 一 档案
- 二 报纸、杂志
- 三 资料汇编、统计与调查报告
- 四 方志及文史资料
- 五 著作
- 六、论文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