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以海德格尔对虚无主义的克服为线索,从哲学、对政治的理解和政治行为三个层面分析了这种克服的表现及其失败的原因。

内容简介

在哲学上,海德格尔将虚无主义归结为常人的沉沦、形而上学中从“真”到“真理”的转变以及作为其极端表现的技术性生活;

在对政治的理解上,海德格尔强调决断的觉醒力量,将政治视“真”在历史性民族中的发生以及人的本质实现,以虚无主义危机中的德意志民族使命作为其政治诉求;

在政治行为上,海德格尔在克服虚无主义这个根本目标下将纳粹视为德意志“觉醒”的希望而效忠,就任大学校长进行大学改革,最终对纳粹幻灭并加以批判。

海德格尔在前述三个层次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不同角色之间存在着张力;角色间的紧张关系凸显出追求超越的“哲学之真”与维持秩序的“政治之力”间的本质性争执。

海德格尔认识到西方文明陷入虚无主义的必然性与危害性,并提示了转向的可能,但他始终无法克服深植于西方传统的“虚无主义焦虑”。

目录

  • 版权信息
  • 文前辅文
  • 导论 回到海德格尔本身
  • 一 海德格尔与现代危机
  • 二 海德格尔与虚无主义
  • 三 海德格尔的哲学与政治
  • 四 如何解释海德格尔思想
  • 第一章 海德格尔争论
  • 第一节 海德格尔思想进入政治的哲学基础
  • 一 对海德格尔纳粹哲学的批判
  • 二 将反纳粹哲学与纳粹政治分开
  • 三 克服虚无主义
  • 第二节 海德格尔对政治的理解
  • 一 德国传统
  • 二 民族危机
  • 三 德意志精神与使命的觉醒
  • 四 以艺术重新赋予意义
  • 五 为政治重新奠基
  • 第三节 海德格尔的政治行为
  • 一 积极的纳粹分子
  • 二 大学改革
  • 三 幻灭与沉默
  • 第四节 对海德格尔哲学与政治的总体判断
  • 一 哲学的叛徒
  • 二 政治的门外汉
  • 第五节 重新审视海德格尔问题
  • 第二章 虚无主义与海德格尔思想的缘起
  • 第一节 虚无主义思想史
  • 一 虚无主义在政治中“诞生”
  • 二 哲学与文学中的虚无主义
  • 三 虚无主义与20世纪的德国
  • 第二节 海德格尔最初的危机感
  • 一 两种文化
  • 二 哲学面临的挑战
  • 三 不再反省的虚无主义
  • 第三节 虚无主义背景下海德格尔思想的缘起
  • 一 信仰的精神
  • 二 现象学方法
  • 三 奥古斯丁与亚里士多德
  • 第三章 海德格尔对虚无主义的哲学认识
  • 第一节 常人的沉沦
  • 一 在世界中生活
  • 二 “失真”的沉沦
  • 三 沉沦的虚无
  • 第二节 形而上学
  • 一 真理与真
  • 二 存在历史
  • 三 尼采的虚无主义
  • 第三节 技术性生活
  • 一 技术的本质
  • 二 现代技术与数学
  • 三 权力与技术的“合谋”
  • 第四章 海德格尔对政治的理解
  • 第一节 政治中的决断
  • 一 从沉沦中觉醒
  • 二 在觉醒中决断
  • 三 以决断拯救政治
  • 第二节 政治中的真
  • 一 艺术、真与政治
  • 二 真在历史性民族中发生
  • 三 本真的国家、人民与领袖
  • 第三节 政治的转向
  • 一 从技术转向诗与思
  • 二 诗:创造共同体意义
  • 三 思:回归人的本质
  • 第五章 海德格尔的政治行为
  • 第一节 走出民族沉沦的决断
  • 一 纳粹与希特勒的崛起
  • 二 将纳粹革命视为“决断”力量
  • 三 效忠纳粹与领袖
  • 第二节 复归“真”的德意志革命
  • 一 暴力的开端
  • 二 精神革命中的大学改革
  • 三 存在论反犹主义
  • 第三节 重归技术虚无主义的幻灭
  • 一 注定的失败
  • 二 对纳粹的批判
  • 三 沉默中等待神的救度
  • 第六章 对海德格尔哲学与政治的反思
  • 第一节 海德格尔克服虚无主义的失败
  • 一 三个层面之间的张力
  • 二 真与力的悖论
  • 第二节 哲学与政治的争执
  • 一 新生与僵化
  • 二 创造与秩序
  • 三 癫狂与互制
  • 结论
  • 一 虚无主义现代危机与海德格尔
  • 二 海德格尔的哲学、政治与虚无主义
  • 三 海德格尔的突破与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 德语—英语—汉语术语对照
  • 索引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