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以比较分析为研究方法,将澄清蒲鲁东的思想原貌、厘清马克思与蒲鲁东的思想关系、概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黄金时代”、总结蒲鲁东的经济哲学观作为理论前提。

内容简介

书中就马克思与蒲鲁东的思想论战中涉及的主要议题进行深入而系统的探讨;通过这种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的交织,呈现马克思对其新世界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进行深邃思考、系统整合、深刻阐释的过程,并基于此将《哲学的贫困》置于马克思的思想进程中及其同时代的思想图景中进行重新定位,阐释它的当代实践启示。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马克思与蒲鲁东主义
  • 导论 重新研究《哲学的贫困》:意旨、思路与结构
  • 一 批判对象思想原貌的直接呈现
  • 二 马克思与蒲鲁东的关系演变之谜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局限性
  • 四 《哲学的贫困》研究的一个新结构
  • (一)政治经济学的哲学方法上的分歧与争论
  • (二)破解所有权的“斯芬克斯之谜”的不同方式
  • (三)价值形式问题上的分野与差异
  • (四)分工和机器、竞争和垄断之间内在关联的不同理解
  • (五)共产主义及社会革命的不同审视
  • (六)个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之辨
  • 第一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黄金时代”
  • 一 社会历史结构及其形态演进的深刻理解
  • 二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实践探索和理论过渡
  • 三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反复中断与延续发展
  • 第二章 蒲鲁东论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
  • 一 关于蒲鲁东经济哲学研究的学术史
  • 二 哲学的实证化与社会经济学的建构
  • 三 构成价值论的各种实践化尝试
  • 四 蒲鲁东经济哲学理论的内在缺陷
  • 第三章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哲学方法
  • 一 系列辩证法与政治经济学批判
  • 二 唯物史观视野下的系列辩证法批判
  • 三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科学方法
  • 四 把握现实及解决问题的不同程度
  • 第四章 棱镜中的所有权问题
  • 一 所有权问题的思想史谱系
  • 二 所有权批判及“批判的批判”
  • 三 所有权批判的现实性和革命性意义
  • 四 私有财产的本质及其扬弃方式
  • 五 共产主义与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
  • 第五章 破解所有权之谜的方式
  • 一 所有权的起源、含义及发展趋势
  • 二 土地所有权的历史起源与现实表现
  • 三 所有权之谜的现实分析和超现实理解
  • 四 对上述两种所有权理论的总体评判
  • 第六章 价值形式问题的科学阐释
  • 一 价值形式的二重性与矛盾性
  • 二 构成价值或综合价值的实质
  • 三 价值比例规律应用的非现实性
  • 四 价值形式所表征的社会生产关系
  • 第七章 从社会分工中复归人的自由
  • 一 分工的矛盾及其原因和解决之道
  • 二 分工的实质和它所表征的历史过程
  • 三 蒲鲁东分工理论的三重谬误
  • 四 消灭分工与实现自由的正确途径
  • 第八章 破除使用机器对自由个性的束缚
  • 一 机器的双刃作用及其破解办法
  • 二 工厂或机器的历史分析与经济考察
  • 三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的分工与机器
  • 四 使用机器与实现自由之间的关联
  • 第九章 竞争与垄断的关系之辨
  • 一 竞争必要性与后果相并存的矛盾
  • 二 竞争的实质及真正现实作用
  • 三 垄断作为竞争自我否定的结果
  • 四 垄断与竞争之间的辩证运动
  • 五 现代制度联结关系中的经济范畴
  • 第十章 共产主义及社会革命的审视
  • 一 共产主义的起源和基本原则
  • 二 共产主义学说史的梳理考察
  • 三 共产主义的可行性和实现途径
  • 四 共产主义评判社会革命的标准
  • 五 思想论战的再评价及当代启示
  • 第十一章 个人与社会历史之关系的把握
  • 一 现实的个人及其社会历史地位
  • 二 各种关系相互依存的社会有机体
  • 三 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之考辨
  • 四 透视社会历史的阶级分析法
  • 第十二章 《哲学的贫困》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想关系
  • 一 社会和历史的现实前提及运动形式
  • 二 分工的实质和它所表征的历史过程
  • 三 竞争的历史性及其在资产阶级社会中的表现
  • 四 共产主义的本质、作用和实现路径
  • 第十三章 马克思思想进程中的《哲学的贫困》
  • 一 “总的结果”指导下的“原本批判”
  • 二 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的再次整合
  • 三 批判与建构所得出结论的具体运用
  • 四 “有决定意义的论点”的首次科学概述
  • 五 “《资本论》中阐发的理论的萌芽”
  • 第十四章 同时代思想图景中的《哲学的贫困》
  • 一 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之间的内在关系
  • (一)斯密:政治经济学从属于道德哲学
  • (二)黑格尔: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内在合一
  • (三)蒲鲁东:构建“在行动中的形而上学”即社会经济学
  • (四)马克思: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与社会主义学说的内在整合
  • 二 资产阶级社会及其经济生活的观照
  • (一)斯密: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交换和分配的过程是天然的和道德的
  • (二)黑格尔:资产阶级社会不是真正的伦理上的自由阶段
  • (三)蒲鲁东:清除私有制并保留其他一切制度以实现平等
  • (四)马克思:构筑在阶级对抗基础上的资产阶级社会使现实的个人沦为抽象的个人
  • 三 社会发展的未来图景及其实现途径
  • (一)斯密:凭借人类情感的共鸣建立符合人的本性和客观规律的社会公正秩序
  • (二)黑格尔:通过国家这一必然环节实现伦理精神在普遍性和特殊性上的统一
  • (三)蒲鲁东:通过普遍建立互助及其组织形式实现整个社会财富构成的比例关系
  • (四)马克思:通过作为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的共产主义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
  • 第十五章 《哲学的贫困》的当代实践启示
  • 一 “真正的哲学”之时代使命
  • 二 剖析社会经济现象的方法
  • 三 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宗旨
  • 参考文献
  • 索引
  • 附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