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探讨因果关系与客观归责研究现状、判断标准、理论不足等问题,结合案例分析,通俗易懂。

内容简介

因果关系与客观归责是当前我国刑法学界的热点问题之一,本书共分十五章,分别探讨我国因果关系理论研究现状、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客观归责理论的基本内涵与规则体系、因果关系与客观归责的关系、客观归责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定位与功能、客观归责理论的不足、故意犯的客观归责、过失犯的客观归责、过失犯客观归责的核心、特殊特质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客观归责、特殊认知者的客观归责、不作为犯的因果关系、不作为犯的客观归责、以客观归责理论限定不作为犯的先行行为、客观归责理论在我国的司法运用等,在一般说理、论述的同时结合案例分析,更具说服力,也比较通俗易懂。

目录

  • 版权信息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 导论
  • 一 对因果关系与客观归责研究的必要性
  • 二 客观归责理论的引入
  • (一)我国学者已经关注客观归责理论
  • (二)客观归责理论解决了我国因果关系理论的困惑
  • (三)我国现行的犯罪论体系并不排斥客观归责理论
  • 第一章 我国因果关系理论研究现状
  • 一 必然与偶然:因果关系落入哲学窠臼
  • (一)我国因果关系理论继承了苏联理论的必然说、偶然说
  • (二)必然、偶然因果关系无法指导司法实践
  • (三)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应区别于哲学上的因果关系
  • (四)刑法上因果关系摆脱哲学窠臼的路径
  • 二 事实判断与规范归责:因果关系理论的不能承受之重
  • (一)我国传统因果关系理论混淆了事实判断与规范归责
  • (二)因果关系理论应承担事实判断的任务
  • 第二章 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条件说
  • 一 条件说的基本立场
  • 二 条件说的问题点
  • 三 合法则的条件说
  • 四 合义务的替代行为
  • 五 择一的因果关系(双重的因果关系)
  • 六 假定的因果关系
  • 七 因果关系的断绝与因果关系的中断
  • (一)因果关系的断绝
  • (二)因果关系的中断
  • 八 累积的因果关系(重叠的因果关系)
  • 九 小结
  • 第三章 客观归责理论的基本内涵与规则体系
  • 一 客观归责理论的基本内涵
  • 二 判断规则之一:制造法所不允许的风险
  • (一)制造法所不允许风险的含义
  • (二)制造法所不允许风险的判断规则
  • (三)回溯禁止原则
  • (四)不能以假设的因果流程否定行为人制造风险而排除归责
  • 三 判断规则之二:实现法所不允许的风险
  • (一)实现法所不允许风险的含义
  • (二)实现法所不允许风险的判断规则
  • 四 判断规则之三:构成要件的效力范围
  • (一)参与他人故意的危险行为(自我负责原则)
  • (二)属于第三人(专业人员)的负责范畴(Der fremde Verantwortungsbereich)
  • (三)构成要件的效力范围与回溯禁止
  • (四)构成要件的效力范围即构成要件的规范目的
  • 第四章 因果关系与客观归责的关系
  • 一 归因与归责:因果关系与客观归责的功能界分
  • (一)归因与归责的区分体现了刑法评价的逻辑需要
  • (二)事实判断与规范归责:因果关系与客观归责的角色定位
  • (三)客观归责理论是具有实用性的归责理论
  • 二 从条件理论到客观归责理论的嬗变
  • (一)条件理论的提出
  • (二)客观归责理论从因果关系理论中脱胎并发展
  • 三 相当因果关系理论是一种不称职的归责理论
  • (一)相当因果关系理论中“相当性”难以判断
  • (二)相当因果关系理论仅是对条件理论的补充
  • (三)客观归责理论比相当因果关系理论更能胜任归责的任务
  • 第五章 客观归责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定位与功能
  • 一 客观归责与犯罪论体系
  • (一)客观归责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定位
  • (二)客观归责理论增强了客观构成要件的重要性
  • (三)客观归责:从三阶评价到二阶评价
  • (四)客观归责理论是实质的构成要件理论
  • 二 客观归责理论的功能
  • (一)概述
  • (二)客观归责理论限定客观构成要件的成立
  • (三)客观归责理论赋予构成要件行为新的内涵
  • (四)客观归责理论弥补成文不法构成要件或阻却不法要件的不足
  • (五)小结
  • 三 客观归责理论的方法论意义大于实体意义?
  • 第六章 客观归责理论的不足
  • 一 有些下属判断规则标准不够明确、具体
  • 二 下属判断规则在犯罪阶层体系定位上存在困难
  • 三 客观归责判断体系中也有主观的因素
  • 四 客观归责理论对既遂犯与未遂犯在适用上无法论理一贯
  • 五 客观归责可能导致将结果犯当作危险犯
  • 六 区隔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上的困难
  • 七 理论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 八 小结
  • 第七章 故意犯的客观归责
  • 一 有必要以客观归责限制故意犯的构成要件
  • 二 客观归责理论限缩了故意犯的适用范围
  • 三 特殊认知是客观归责要考虑的一个因素
  • 第八章 过失犯的客观归责:一般理论
  • 一 客观归责理论主要适用于过失犯
  • 二 客观归责理论重新架构过失不法的体系
  • 三 以客观归责理论检验过失犯的成立
  • 四 小结
  • 第九章 过失犯客观归责的核心:结果避免可能性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事实的与规范的结果避免可能性
  • (一)事实的结果避免可能性
  • (二)规范的结果避免可能性:合法替代行为的考察
  • 三 结果避免可能性与过失犯的客观归责
  • (一)结果避免可能性是过失犯客观归责判断的要素
  • (二)过失犯中客观归责理论优于相当因果关系理论:结果避免可能性的视角
  • (三)结果避免可能性的判断须受规范保护目的制约
  • 四 结果避免可能性在过失犯认定中的定位
  • 五 结果避免可能性的具体检验
  • 六 小结
  • 第十章 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客观归责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案件中因果关系认定的乱象
  • (一)洪志宁故意伤害案裁判简介
  • (二)廖钊朋等殴打致人死亡案裁判简介
  • (三)裁判理由的评价因果关系认定上的乱象
  • 三 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案件域外的考察及其启示
  • (一)意大利的学说
  • (二)韩国的案例与学说
  • (三)日本的案例与学说
  • 四 以客观归责理论解决被害人特殊体质案件中死亡结果的归责问题
  • (一)条件理论仅用来认定行为与死亡结果的事实关联
  • (二)相当因果关系理论无法有效解决死亡结果的归责问题
  • (三)客观归责理论在归因基础上有效解决死亡结果的归责问题
  • 五 小结
  • 第十一章 特殊认知者的客观归责
  • 一 引言
  • 二 特殊认知在客观归责中发挥作用
  • (一)特殊认知在客观上支配着危险流程
  • (二)特殊认知体现了客观归责理论的二元行为无价值论立场
  • 三 特殊认知没有改变客观归责的客观性
  • (一)目的行为论的批评
  • (二)对批评的回应
  • 四 功能主义的解决方案
  • 五 小结
  • 第十二章 不作为犯的因果关系
  • 一 引言
  • 二 不作为犯因果关系的存否
  • 三 以条件说判断不作为犯的因果关系
  • 四 不作为犯的所谓相当因果关系
  • 五 不作为犯中条件关系的具体适用
  • (一)不作为犯中假定条件关系的证明
  • (二)不作为犯条件关系的修正
  • (三)不作为犯中合法则的条件关系
  • (四)不作为犯条件关系的择一(选择)认定
  • (五)不作为犯条件关系的竞合
  • 六 从因果关系走向支配关系
  • (一)德国学者的观点
  • (二)日本学者的观点
  • (三)我国学者的观点
  • (四)评价
  • 七 小结
  • 第十三章 不作为犯的客观归责
  • 一 引言
  • 二 从因果支配走向客观归责
  • 三 保证人地位与客观归责
  • 四 先行行为与客观归责
  • 五 结果避免可能性(义务违反关联)与不作为的客观归责
  • 六 被害人自我答责与不作为的客观归责
  • 七 小结
  • 第十四章 以客观归责理论限定不作为犯的先行行为
  • 一 引言
  • 二 从形式、实质到机能:先行行为的理论演变
  • (一)作为形式作为义务的先行行为
  • (二)作为实质作为义务的先行行为
  • (三)机能说中的先行行为
  • 三 先行行为的性质及其限定
  • 四 以客观归责理论限定先行行为:一般规则
  • (一)先行行为引起的后果应当对行为人在客观上是可归责的
  • (二)创设了可允许风险时不构成先行行为保证人地位
  • (三)欠缺对后续结果的预见可能性排除先行行为保证人地位
  • (四)欠缺结果避免可能性(义务违反关联)不构成先行行为保证人地位
  • (五)超越规范保护目的范围不构成先行行为保证人地位
  • (六)被害人自我答责排除先行行为保证人地位
  • 五 以客观归责理论限定先行行为:具体运用
  • (一)合法驾驶行为不构成先行行为保证人地位
  • (二)餐馆正常售酒行为不构成先行行为保证人地位
  • (三)瑕疵产品与先行行为保证人地位
  • (四)正当防卫不会产生先行行为保证人地位
  • (五)紧急避险可以产生先行行为保证人地位
  • (六)故意犯罪行为可以引起先行行为保证人地位
  • 第十五章 客观归责理论在我国的司法运用
  • 一 引言
  • 二 分析的文本:基本案情、判决结论及裁判理由
  • (一)基本案情
  • (二)判决结论及裁判理由
  • 三 根据客观归责理论的分析——以德国为借鉴
  • (一)运用客观归责理论对本案的分析
  • (二)对本案判决书裁判理由的评析
  • 四 根据危险的现实化理论的分析——以日本为借鉴
  • (一)危险的现实化理论与客观归责理论
  • (二)危险的现实化的类型
  • (三)运用危险的现实化理论对本案的分析
  • 五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一 中文文献
  • 二 外文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