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用户推荐指数
历史
类型
8.2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835千字
字数
2014-09-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毛泽东雄关漫道(典藏本)(套装共2册)》讲述了,毛泽东如同神祗一般,是一位可靠的向导、全体人民伟大的导师。
内容简介
《毛泽东雄关漫道(典藏本)(套装共2册)》中,法国汉学家鲁林教授以一个西方学者的认识视角和话语体系,查考了大量从未出版的资料,摆脱了简单的脸谱化模式,并以审慎的态度,按照时间顺序,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富有远见、醉心诗词、个性复杂的毛泽东的画像。著名汉学家毕仰高曾如此评价这部资料翔实的毛泽东传记:“不仅细致,而且可信、精确、公正。”
目录
- 版权信息
- 出版说明
- 致谢
- 前言 “历史不会撒谎, 或者对真相保持沉默”
- 第一部分 叛逆者(1893—1927)
- 序
- 第一章 不可能的上升之路(1910—1919)
- 叛逆的儿子
- “幸存下来的长子”
- 拒绝成为农民
- 倔强的毛头小子
- 北京是那么远
- 决定性的1910年
- 从军
- 一个自学成才的流浪者
- 明理的师范生
- “通常,你对自己很满意”
- 一群忠实的朋友
- 杨昌济教授
- 肩上背着包袱
- 多种社团活动
- 北京的失意
- 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
- 一段重要的逗留期
- 屈从于外省人的命运……
- 第二章 一个湖南的民主主义者(1919—1921)
- 湘江畔的杂志
- 《民众的大联合》
- 新闻与道德:赵女士的自杀
- 新闻与政治
- 驱逐张敬尧运动:毛泽东代表在北京
- 毛泽东的新生活
- 上海:返回的原因
- 毛泽东:书商、编辑、工业家
- 回家处理家族事务
- 公民制宪的努力
- 朝共产主义努力
- 决定性的选择
- 第三章 斗士(1921—1925)
- 维金斯基的任务
- 一次仓促的代表大会(1921年7月—8月)
- 被忽视的毛泽东
- 一个外省的共产主义者(1921—1923)
- 自修大学
- 毛泽东缺席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 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接近
- 劳工领袖毛泽东
- 毛泽东和湖南劳工会
- 毛泽东和安源矿工
- 毛泽东和汉口—岳州铁路工人罢工
- 毛泽东声称自己是亚当·斯密
- 毛泽东抗衡赵省长
-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的转折
- 个人的危机,国家的命运
- 新国民党的建立
- 第四章 选择了这个命运(1925—1927)
- 国民党内部的斗争
- 演说,写文章,开会
- 辞去国民党宣传部长
- 对中国社会五类阶级的分析
- 农民运动讲习所
- “农民问题”:毛泽东的判断
- 中国共产党和农民的世界:陈独秀的判断
-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东会议(1926年10月15日—28日)
- “农民的痛苦”
- 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 运动的教训
- 暴力与启迪
- 革命的狂喜
- 毛泽东为农民暴力辩护
-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 被高估的农民运动
- 与外国列强关系的改变
- 改善农民的处境
- 黄鹤楼上的疑虑
- 上海和南京的事件
- 土地改革示意图
- 毛泽东以退为进
- 从后退到崩溃(1927年5月—6月)
- 湖南湖北的镇压
- 毛泽东寻找一条出路
- 第五章 毛泽东转入地下(1927年7月—12月)
- 中国共产党软弱的策略
-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 毛泽东政治思想决定性的转折
- 准备秋收起义
- 战略分歧
- 惨败
- 撤到山上去
- 受难
- 重新掌权
- 第一块红色根据地
- 一个革命的土匪
- 第二部分 革命者(1927—1945)
- 序
- 第六章 华南地区的红色政权(1927年12月—1930年11月)
- 蛮荒之地的革命环境
- 在井冈山上生存
- 小结
- 军事和政治的东迁(1929)
- 朱毛部队
- 批评、对抗、嫉妒
- “会”而不“剿”, “剿”而“不会”
- 政治局的仲裁
- 红军行动的分歧
- 毛泽东思想逐渐形成
- 第一次整风运动(1929年12月—1930年2月)
- 毛泽东以退为进(1930年3月—6月)
- 毛泽东与李立三(1930年夏)
- 毛泽东结束了他的游戏
- 第七章 失败(1931—1934)
- 富田事变
- 毛泽东主持工作:短暂的成功(1931—1932)
- 对军事策略的怀疑
- 对政治路线的怀疑
- 虚渺的胜利
- 毛泽东:继续主持工作
- 宁都会议与毛泽东的半个失败
- 渐渐远离权力中心(1932—1934)
- 毛泽东:输就是赢
- 第八章 毛泽东的“报复”(1934年10月—1937年9月)
- 长征还是灾难
- 突破封锁
- 遵义转折
- 不安定的9个月
- 会师
- 中央军委会议分裂
- 兵分两路
- 长征的结束
- 命运的力量(1935年秋—1936年秋)
- 悲惨的革命根据地
- 巩固根据地
- 张国焘的溃败
- 埃德加·斯诺与毛泽东
- 西安事变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开始
- 统一战线形成过程
- 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25日)
- 危机小结
- 艰难地建立第二次国共合作
- 第九章 毛泽东思想的诞生(1937—1941)
- 毛泽东的新生
- 王明右倾的十个月(1937年11月29日—1938年10月14日)
- 与国民党的摩擦期(1938—1940)
- 边区
- “法宝”
- 新民主主义革命
- 隐晦的“专政”
- 走向决裂(1940年夏—1941年3月)
- 百团大战
- 可怕的1941年
- 第十章 延安之路(1942—1945)
- 整风运动或第一场毛泽东主义政治运动
- 毛泽东和1943年的转折
- 毛泽东和边区的巩固
- 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1944—1945)
- 美国朋友
- 党的七大
- 注释
- 第三部分 领袖(1945—1976)
- 序
- 第十一章 胜利者(1945—1949)
- 徒劳的谈判(1945年8月—1946年6月)
- 蒋介石的美国后台
- 马歇尔的任务
- 毛泽东的抵抗,艰难动员农民(1946年夏—1947年夏)
- 农村的困难
- 蒋介石发起进攻
- 毛泽东和中共的反攻(1947年秋—1948年冬)
- 巩固土地革命
- 反“左”
- 毛泽东的胜利(1948年秋—1949年秋)
- 重返城市遭遇陷阱
- 毛泽东和工人阶级
- “毛主席万岁”
- 第十二章 激进的创建者(1949—1956)
- 毛泽东破除封锁(1949—1952)
- “一边倒”
- 基础的改革(1950年6月)
- 朝鲜战争(1950—1951)
- 进藏(1950—1951)
- 密集的阶级斗争(1951—1952)
- 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1954)
- 加快过渡(1953)
- 第一次政治危机:高岗、饶漱石事件(1954)
- 与知识分子几近决裂:胡风事件
- “社会主义高潮”(1955)
- 理想主义的萌芽
- 农历猴年的疑问(1956)
- 加快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 对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强烈反应
- 第一次“百花运动”
- 秋日的惆怅
- 一次战略会议
- 第十三章 理想主义(1957—1959)
- 第一幕:“百花运动”的序幕
- 一次激情的演讲
- 第二幕:“百花运动”
- 反右运动
- 第三幕:发动“大跃进”
- 毛泽东的第二次莫斯科之行
- 各处视察的毛泽东
- 第四幕:共产主义过渡
- 中国变成了大公社
- 乐土
- 第五幕:“大跃进”的后果
- 毛泽东的疑问
- 毛泽东安慰自己
- 回到家乡
- 第十四章 内外交困(1959—1962)
- 庐山会议
- 一封致命的信
- 毛泽东的反击
- 彭德怀下台
- 面对饥荒的毛泽东(1959—1961)
- 视而不见
- 与苏共决裂
- 论战
- 疑惑的时期(1961年秋—1962年夏)
- 刘少奇摆脱束缚
- 毛泽东的反击和八届十中全会
- “同志们,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 第十五章 发动“文化大革命”
- 超级领袖
- 崇拜越来越盛
- 与苏联的冲突
- 紧张局势升温(1962—1964)
- “一分为二”
- 推迟爆发(1964年12月—1965年12月)
- 陈永贵的升迁
- 毛泽东的一次出击
- 有计划的攻击
- 第一批领导被打倒
- 毛泽东的进一步行动(1965年12月21日—1966年5月)
- 彭真下台
- 第十六章 “文化大革命”(1966—1969)
- “造反”席卷了首都的校园(1966年5月—7月)
- 校园风暴
- 毛泽东给江青的信
- 毛泽东回到北京
- 混乱时期(1966年8月—1967年2月)
- 红卫兵
- 大火烧到上海
- 短暂的上海公社
- 武斗(1967年春—1968年夏)
- 武汉的耻辱
- 农村的情况
- 红卫兵的落幕
- “文化大革命”第一阶段结束(1968年秋—1969年春)
- 第九次党代会
- 林彪表面上的胜利
- 第十七章 失误无法避免(1969—1976)
- 毛泽东和林彪之间的决裂
- 第一起事件
- 重上庐山
- 林彪的毁灭
- 可疑的“571计划”
- 毛泽东使林彪陷入困境
- 虚幻的“周恩来年”(1972)
- 尼克松访问北京
- 犹豫的整改
- 第二次“文化大革命”的流产
- 十大,一次过早的大会
- “批林批孔”
- “左”派的无力
- 毛泽东主义的耗竭(1974—1976)
- 邓小平脆弱的复出
- 长沙的风波
- 邓小平最后的耻辱
- 天安门广场抗议
- 毛泽东的遗嘱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