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毛泽东雄关漫道(典藏本)(套装共2册)》讲述了,毛泽东如同神祗一般,是一位可靠的向导、全体人民伟大的导师。

内容简介

《毛泽东雄关漫道(典藏本)(套装共2册)》中,法国汉学家鲁林教授以一个西方学者的认识视角和话语体系,查考了大量从未出版的资料,摆脱了简单的脸谱化模式,并以审慎的态度,按照时间顺序,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富有远见、醉心诗词、个性复杂的毛泽东的画像。著名汉学家毕仰高曾如此评价这部资料翔实的毛泽东传记:“不仅细致,而且可信、精确、公正。”

目录

  • 版权信息
  • 出版说明
  • 致谢
  • 前言 “历史不会撒谎, 或者对真相保持沉默”
  • 第一部分 叛逆者(1893—1927)
  • 第一章 不可能的上升之路(1910—1919)
  • 叛逆的儿子
  • “幸存下来的长子”
  • 拒绝成为农民
  • 倔强的毛头小子
  • 北京是那么远
  • 决定性的1910年
  • 从军
  • 一个自学成才的流浪者
  • 明理的师范生
  • “通常,你对自己很满意”
  • 一群忠实的朋友
  • 杨昌济教授
  • 肩上背着包袱
  • 多种社团活动
  • 北京的失意
  • 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
  • 一段重要的逗留期
  • 屈从于外省人的命运……
  • 第二章 一个湖南的民主主义者(1919—1921)
  • 湘江畔的杂志
  • 《民众的大联合》
  • 新闻与道德:赵女士的自杀
  • 新闻与政治
  • 驱逐张敬尧运动:毛泽东代表在北京
  • 毛泽东的新生活
  • 上海:返回的原因
  • 毛泽东:书商、编辑、工业家
  • 回家处理家族事务
  • 公民制宪的努力
  • 朝共产主义努力
  • 决定性的选择
  • 第三章 斗士(1921—1925)
  • 维金斯基的任务
  • 一次仓促的代表大会(1921年7月—8月)
  • 被忽视的毛泽东
  • 一个外省的共产主义者(1921—1923)
  • 自修大学
  • 毛泽东缺席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 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接近
  • 劳工领袖毛泽东
  • 毛泽东和湖南劳工会
  • 毛泽东和安源矿工
  • 毛泽东和汉口—岳州铁路工人罢工
  • 毛泽东声称自己是亚当·斯密
  • 毛泽东抗衡赵省长
  •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的转折
  • 个人的危机,国家的命运
  • 新国民党的建立
  • 第四章 选择了这个命运(1925—1927)
  • 国民党内部的斗争
  • 演说,写文章,开会
  • 辞去国民党宣传部长
  • 对中国社会五类阶级的分析
  • 农民运动讲习所
  • “农民问题”:毛泽东的判断
  • 中国共产党和农民的世界:陈独秀的判断
  •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东会议(1926年10月15日—28日)
  • “农民的痛苦”
  • 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 运动的教训
  • 暴力与启迪
  • 革命的狂喜
  • 毛泽东为农民暴力辩护
  •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 被高估的农民运动
  • 与外国列强关系的改变
  • 改善农民的处境
  • 黄鹤楼上的疑虑
  • 上海和南京的事件
  • 土地改革示意图
  • 毛泽东以退为进
  • 从后退到崩溃(1927年5月—6月)
  • 湖南湖北的镇压
  • 毛泽东寻找一条出路
  • 第五章 毛泽东转入地下(1927年7月—12月)
  • 中国共产党软弱的策略
  •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 毛泽东政治思想决定性的转折
  • 准备秋收起义
  • 战略分歧
  • 惨败
  • 撤到山上去
  • 受难
  • 重新掌权
  • 第一块红色根据地
  • 一个革命的土匪
  • 第二部分 革命者(1927—1945)
  • 第六章 华南地区的红色政权(1927年12月—1930年11月)
  • 蛮荒之地的革命环境
  • 在井冈山上生存
  • 小结
  • 军事和政治的东迁(1929)
  • 朱毛部队
  • 批评、对抗、嫉妒
  • “会”而不“剿”, “剿”而“不会”
  • 政治局的仲裁
  • 红军行动的分歧
  • 毛泽东思想逐渐形成
  • 第一次整风运动(1929年12月—1930年2月)
  • 毛泽东以退为进(1930年3月—6月)
  • 毛泽东与李立三(1930年夏)
  • 毛泽东结束了他的游戏
  • 第七章 失败(1931—1934)
  • 富田事变
  • 毛泽东主持工作:短暂的成功(1931—1932)
  • 对军事策略的怀疑
  • 对政治路线的怀疑
  • 虚渺的胜利
  • 毛泽东:继续主持工作
  • 宁都会议与毛泽东的半个失败
  • 渐渐远离权力中心(1932—1934)
  • 毛泽东:输就是赢
  • 第八章 毛泽东的“报复”(1934年10月—1937年9月)
  • 长征还是灾难
  • 突破封锁
  • 遵义转折
  • 不安定的9个月
  • 会师
  • 中央军委会议分裂
  • 兵分两路
  • 长征的结束
  • 命运的力量(1935年秋—1936年秋)
  • 悲惨的革命根据地
  • 巩固根据地
  • 张国焘的溃败
  • 埃德加·斯诺与毛泽东
  • 西安事变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开始
  • 统一战线形成过程
  • 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25日)
  • 危机小结
  • 艰难地建立第二次国共合作
  • 第九章 毛泽东思想的诞生(1937—1941)
  • 毛泽东的新生
  • 王明右倾的十个月(1937年11月29日—1938年10月14日)
  • 与国民党的摩擦期(1938—1940)
  • 边区
  • “法宝”
  • 新民主主义革命
  • 隐晦的“专政”
  • 走向决裂(1940年夏—1941年3月)
  • 百团大战
  • 可怕的1941年
  • 第十章 延安之路(1942—1945)
  • 整风运动或第一场毛泽东主义政治运动
  • 毛泽东和1943年的转折
  • 毛泽东和边区的巩固
  • 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1944—1945)
  • 美国朋友
  • 党的七大
  • 注释
  • 第三部分 领袖(1945—1976)
  • 第十一章 胜利者(1945—1949)
  • 徒劳的谈判(1945年8月—1946年6月)
  • 蒋介石的美国后台
  • 马歇尔的任务
  • 毛泽东的抵抗,艰难动员农民(1946年夏—1947年夏)
  • 农村的困难
  • 蒋介石发起进攻
  • 毛泽东和中共的反攻(1947年秋—1948年冬)
  • 巩固土地革命
  • 反“左”
  • 毛泽东的胜利(1948年秋—1949年秋)
  • 重返城市遭遇陷阱
  • 毛泽东和工人阶级
  • “毛主席万岁”
  • 第十二章 激进的创建者(1949—1956)
  • 毛泽东破除封锁(1949—1952)
  • “一边倒”
  • 基础的改革(1950年6月)
  • 朝鲜战争(1950—1951)
  • 进藏(1950—1951)
  • 密集的阶级斗争(1951—1952)
  • 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1954)
  • 加快过渡(1953)
  • 第一次政治危机:高岗、饶漱石事件(1954)
  • 与知识分子几近决裂:胡风事件
  • “社会主义高潮”(1955)
  • 理想主义的萌芽
  • 农历猴年的疑问(1956)
  • 加快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 对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强烈反应
  • 第一次“百花运动”
  • 秋日的惆怅
  • 一次战略会议
  • 第十三章 理想主义(1957—1959)
  • 第一幕:“百花运动”的序幕
  • 一次激情的演讲
  • 第二幕:“百花运动”
  • 反右运动
  • 第三幕:发动“大跃进”
  • 毛泽东的第二次莫斯科之行
  • 各处视察的毛泽东
  • 第四幕:共产主义过渡
  • 中国变成了大公社
  • 乐土
  • 第五幕:“大跃进”的后果
  • 毛泽东的疑问
  • 毛泽东安慰自己
  • 回到家乡
  • 第十四章 内外交困(1959—1962)
  • 庐山会议
  • 一封致命的信
  • 毛泽东的反击
  • 彭德怀下台
  • 面对饥荒的毛泽东(1959—1961)
  • 视而不见
  • 与苏共决裂
  • 论战
  • 疑惑的时期(1961年秋—1962年夏)
  • 刘少奇摆脱束缚
  • 毛泽东的反击和八届十中全会
  • “同志们,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 第十五章 发动“文化大革命”
  • 超级领袖
  • 崇拜越来越盛
  • 与苏联的冲突
  • 紧张局势升温(1962—1964)
  • “一分为二”
  • 推迟爆发(1964年12月—1965年12月)
  • 陈永贵的升迁
  • 毛泽东的一次出击
  • 有计划的攻击
  • 第一批领导被打倒
  • 毛泽东的进一步行动(1965年12月21日—1966年5月)
  • 彭真下台
  • 第十六章 “文化大革命”(1966—1969)
  • “造反”席卷了首都的校园(1966年5月—7月)
  • 校园风暴
  • 毛泽东给江青的信
  • 毛泽东回到北京
  • 混乱时期(1966年8月—1967年2月)
  • 红卫兵
  • 大火烧到上海
  • 短暂的上海公社
  • 武斗(1967年春—1968年夏)
  • 武汉的耻辱
  • 农村的情况
  • 红卫兵的落幕
  • “文化大革命”第一阶段结束(1968年秋—1969年春)
  • 第九次党代会
  • 林彪表面上的胜利
  • 第十七章 失误无法避免(1969—1976)
  • 毛泽东和林彪之间的决裂
  • 第一起事件
  • 重上庐山
  • 林彪的毁灭
  • 可疑的“571计划”
  • 毛泽东使林彪陷入困境
  • 虚幻的“周恩来年”(1972)
  • 尼克松访问北京
  • 犹豫的整改
  • 第二次“文化大革命”的流产
  • 十大,一次过早的大会
  • “批林批孔”
  • “左”派的无力
  • 毛泽东主义的耗竭(1974—1976)
  • 邓小平脆弱的复出
  • 长沙的风波
  • 邓小平最后的耻辱
  • 天安门广场抗议
  • 毛泽东的遗嘱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1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天降伟人

    梁漱溟晚年,美国学者问他:“您觉得最伟大的中国人物 — 无论历史上的人物还是在人世的,是谁?”,梁回答:“恐怕还是毛泽东。毛泽东实在了不起,恐怕历史上都少有,在世界上恐怕都是世界性的伟大人物。” 外国人可能不太理解,但对于通读历史的中国人就太明白了,无论是对比历史上的帝王将相,还是近代世界史上,其他国家的开国元勋,都难有人能够望其项背。教员自建了一套系统,我虽然从小喊万岁,但成长于信息大爆炸的开放年代,无论是高华的《红太阳》还是李医生的回忆录,各种传记我都耳熟能详,离得近还不觉得,但如果静下心来好好读读《资治通鉴》,再通读些世界史和近代人物传记,越读越感觉教员创立的组织体系和理论系统的伟大。毛泽东传记很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那套资料最全面,但读起来有些枯燥,这本兼顾资料的完整和可读性,对比中国人写的传记,外国人写的面对的是全世界的读者,对浩繁资料的筛选把握的很好,资料详尽,评论克制,不八卦,适合现代年轻人读的第一本毛传记。主席组织建设的伟大主要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运动考察报告》主席一生都能准确把握战略核心,抓住主要矛盾,纲举目张,「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在当时共产国际以工人运动为主时,提出依靠农民的农村包围城市,反对教条,依靠最广大的农民,发动农民的手段是” 土地革命 “。发展到今天就是实事求是,始终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政党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不是简单的依靠选票(形式民主),而是依靠实事求是的基层组织的调查研究。支部建在连上的” 三湾改编 “,党指挥枪,保证了军队的忠诚度,有个人的叛变,但从来没有成建制军队哗变,严谨的军委指挥体系。西方极力宣传 “军队国家化” 就是要削弱其战斗力,只有党指挥枪才能发挥战斗力,同时也不会出现军阀形势的 “家军”。延安整风,这才是红太阳升起的关键,组织内部的不断革命,也是敌对势力最痛恨和恐惧的,这也是” 四个坚持 “的来源,也是几代领导核心的共同坚持。以上三点特殊性和独特性,是中国革命能够成功和延续的根本,主席也是人,也会犯错误,但老人家为新中国创立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大的组织基因和丰富的思想宝库。

      1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读个传记跟读论文一样,注释和正文一样多

      读了很久了,才读完前传,刚过一半。期间不得不加读一些书写普通人的八卦来调剂。  一个感慨:伟人建功立业,俗人只会八卦。  当庸人们无所事事,拿着放大镜左左右右前前后后地指指点点,仿如真理在握地八卦伟人的过往时,是真的想还原历史告诉未来还是只想把伟人拉下神坛踩到脚下呢?外族带着在华既得利益被损失的怨毒这么做可以理解,注释中竟然还提到有华人撰文歪曲过往的情况就令人没法原谅了!不知道这种数典忘祖的败类是如何沦为外族攻击母国的打手工具的……  感觉资料用得好多,不忍心放弃。但读起来实在太累啦!还有一半待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法版毛传,写得特别好。注释信息量也很大。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5条书评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