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自然科普大师陶秉珍,专为中国孩子创作的昆虫记。

内容简介

作者从科学家的视角,细数蝴蝶、蜻蜓、萤火虫等15类中国常见昆虫的生活习性。以文学家的笔法,亲切雅致的千字小文章,分享昆虫的奇闻逸事和人文典故。

用教育家的初心,回应孩子的好奇心:蚊子为啥这么能吸血?蝉的叫声怎么这么大?

了解我们身边的昆虫,从本书开始。

目录

  • 版权信息
  • 出版说明
  • 第一章 蜂
  • 熊蜂的社会生活
  • 做百虫之王的胡蜂
  • 惨杀同胞的胡蜂
  • 钻木的木蜂
  • 蜾蠃的建筑技术
  • 奇妙的切叶蜂
  • 棉花蜂和采松蜂
  • 过寄生生活的蜂
  • 水栖的蜂
  • 蜂类的进步
  • 第二章 蜜蜂
  • 社会制度
  • 巢房
  • 蜜蜂中的三型
  • 分蜂
  • 信号
  • 尾上针
  • 第三章 蝶
  • 食肉性的小灰蝶
  • 奇妙的枯叶蛱蝶
  • 有趣的粉蝶
  • 蛱蝶
  • 凤蝶
  • 卵和幼虫
  • 倒挂的蛹和长寿的蝶
  • 应用美翅的工艺品
  • 第四章 蝉
  • 种类和异名
  • 蝉的一生
  • 蝉歌
  • 敌人
  • 冬虫夏草
  • 史话
  • 蝉和蚁的寓言
  • 第五章 萤
  • 异名
  • 种类
  • 发生
  • 奇妙的攻击法
  • 萤火
  • 求婚
  • 轻罗小扇扑流萤
  • 第六章 蚊
  • 可怕的蚊
  • 常蚊和疟蚊
  • 种类
  • 生活史
  • 哼哼调
  • 口器
  • 疟蚊和疟疾
  • 第七章 蝇和舞虻
  • 吸血蝇
  • 马蝇生活史
  • 牛蝇和蚕蝇
  • 寄生植物的蝇类
  • 秽物蝇的种类
  • 家蝇生活史
  • 舞虻的结婚
  • 琐谈两则
  • 第八章 蜻蜓
  • 种类
  • 适于飞翔的构造
  • 打箍和咬尾巴
  • 点水蜻蜓款款飞
  • 太古时代的大蜻蜓
  • 薄翅描花
  • 第九章 蟋蟀
  • 异种类和异名
  • 形态
  • 翅和歌声
  • 巢穴
  • 产卵和孵化
  • 交尾和争斗
  • 促织经
  • 第十章 蝗虫
  • 种类
  • 鸣声
  • 产卵
  • 从蝻到蝗
  • 蝗群
  • 治蝗
  • 几则蝗虫食谱
  • 第十一章 螳螂
  • 别名和种类
  • 若虫和成虫
  • 狩猎
  • 轧拉轧拉吃丈夫
  • 头被咬下还继续交尾
  • 螵蛸
  • 产卵
  • 第十二章 天牛
  • 种类
  • 散发芳香
  • 幼虫
  • 精美的化蛹房
  • 一个小小的化学实验
  • 第十三章 蚤
  • 种类
  • 发育和寿命
  • 第十四章 蚁
  • 蚁的社会组织
  • 蚁巢
  • 蚁的感觉
  • 空中结婚
  • 育儿
  • 搬家
  • 武器
  • 同种间的战斗
  • 异种间的战斗
  • 犯罪
  • 畜牧
  • 农业
  • 奴隶
  • 贮蜜
  • 图片来源列表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5.0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昆虫漫话(科学修订版)》

    【格式引文】陶秉珍著。果麦文化.2024:5. 得到电子书:https://d.dedao.cn/Fc4rg4nqQG0Rts8y 全世界共生存着超过八百万种生物,昆虫约占了一百万种。它们的种类这么繁多,对我们的影响更是巨大:看看振翅枝头的蝶、高唱柳梢的蝉,好像都是和平的舞手、歌人,谁知它们曾有过阻拦火车,大毁森林的事迹?像蚊子散布的疟疾,竟是促成古罗马衰亡的因素之一;跳蚤传播的鼠疫,竟使欧洲人口减少四分之一,这些更是大家都知道的。而且,在我们未发明木材造纸的方法之前,胡蜂早就会用朽木制造黄板纸似的巢了;混凝土是近代才发明的建筑材料,但蜾蠃(ɡuǒ luǒ)造巢时,早就会调制使用了;蜜蜂能应用六角形的自然法则,造面积和材料最经济的巢。可见昆虫也有奇妙的才能。至于像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没有懒汉,没有内乱的蜂群列阵阶前,勇于公战的蚁群,更有不少值得人类社会借鉴的地方。昆虫,不仅种类繁多,对人类有重大影响,具有奇妙的才能,而且它们的社会组织,又有高出人类之处,所以研究昆虫,实在是一件有必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近百年的昆虫科普,值不值得读?

      这是一本有着 “中国版昆虫记” 之称的民国科普老经典。作者陶秉珍是中国的第一批自然科普作家,他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路坚持做科研、写科普、教书育人,先是留学日本,后成为浙大教授,编写过民国中小学博物课本、大学植物学及动物学讲义,留下了 30 余部开启民智的科普著作,其中最精彩的就是这本《昆虫漫话》了,既细数我们身边常见的近百种昆虫,分享我国历史上的昆虫典故,也把当时世界上前沿的昆虫知识和国内外昆虫的奇闻轶事娓娓道来。简言之,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既中国又世界,更有难得的赤子之心。虽说精彩,但毕竟是出版于近 90 年前的书了。许多当时的用字遣词,也不太符合当今的阅读习惯。这里必须要感谢编辑团队的努力,他们除了逐一查证了一遍全书物种的中文名、拉丁学名,划出了看不懂的名词和存疑的解释,又特别邀请上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大城小虫工作室联合创始人汤亮,依据昆虫学最新研究成果、数据、规范,再对全书进行查证和修订,更新原作中的全部旧数据以及部分知识内容的阐述。比如将蚊子唱 “哼哼调” 的解释,从 “蚊子的气门板振动”,改为 “长而细的翅快速振动”;再比如在作者引用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说蝉是 “高叫的聋子” 的后面,补充更准确的科学解释 —— 蝉的声调很高,因为它有这样一架完美的发声器,但是它并不聋,主要通过鼓膜听器和神经系统对声波信号进行接收和解析。每一处修订的背后,都凝聚着编辑团队的不懈努力。在修订过程中,他们不仅参考了大量的论文资料,力求准确无误,偶尔还会发现某些论文或教材中的小瑕疵。这些细致入微的修订,虽然从书面上难以直接察觉,但正是这些背后的努力,使得我们能够轻松愉快地阅读这本书。此外,整本书不仅保留了经典的精髓,还巧妙地融入了故事性、趣味性和科学性,使得内容更加丰富多元,引人入胜。这无疑也体现了编辑团队在策划和编辑过程中的匠心独运和辛勤付出。在此我衷心感谢编辑团队的辛勤工作,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才让我们有机会欣赏到这样一本既经典又有趣、科学又富有故事性的好书。

        转发
        1

      出版方

      果麦文化

      果麦文化传媒成立于2012年7月。面向城市新兴中产阶层,提供图书、电影、互联网文化产品等“更好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