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全面梳理中国600年商业脉络的商帮史。

内容简介

在中国商帮、商人崛起与衰落的过程中,权力与资本之间的纠缠博弈从未曾停止。盐商、海上私商、外贸商人、买办、票号商人和近代金融实业家;晋商、徽商、粤商、闽商和甬商……无论是以行业区分,还是以地域代表,中国商人群体每一次的崛起、没落与再出发都离不开政商博弈,更受制于社会的开放或封闭。

什么是600年政商关系中的变与不变?中国未来的政商关系能走向何方?政商的边界在哪里?中国商帮史能给当代商人怎样的启示?本书整合中国货币史、朝贡史、贸易史、官宦史及明清不同身份商人的演变史等多种角度,为你一一解开这些问题,还原一部真正完整的中国商帮史,带你从时空看中国商脉走向,真正参透中国商人的历史与未来命运。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第一部分 晋徽盐商崛起:1370—1643年(上)
  • 第一章 作为试验田的山西盐政
  • 屯军百万:一个古老的趋势
  • 亲信的建议:一石三鸟
  • 屯军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 何以是明朝
  • 第二章 白银货币化的徽商起点
  • 1424年,明朝货币史的拐点
  • 白银帝国的货币化实践
  • 叶淇变法:徇私的乡情
  • 第三章 盐商豪势与官场地震
  • 户部尚书辞职
  • 盐商家族与政治大地震
  • 第四章 徽州盐商翻盘
  • 徽州盐商称雄两淮
  • 盐业总商与江氏家族
  • 特权与腐败之路
  • 第二部分 海商至窘:1370—1643年(下)
  • 第五章 巅峰之争:“夹心化”的海外贸易
  • 朱元璋的创新:朝贡贸易一体化
  • 海盗入贡:缺位的私人海商
  • 角逐南洋:若隐若现的影响力
  • 文官丑化下西洋:海权的尴尬
  • 太监与文官之争:海外贸易“夹心化”
  • 第六章 海盗交欢:开封之间
  • 争贡事件与葡西商人闯入
  • 双屿结盗:走私商的狂欢
  • 朱纨之死:去衣冠之盗难
  • 徽商王直:在对抗与招抚之间
  • 四任首辅老臣之死
  • 第七章 海上私商:最后的屏障
  • 徐阶晋升与梁材罢官
  • 四港成就的白银帝国
  • 白银帝国是这样“炼”成的
  • 飞来横祸:死里逃生马尼拉
  • 一张单薄的华人贸易网
  • 华商力量:不战而屈人之兵
  • 最后的海商大佬
  • 帝国央行搬到拉美矿山
  • 第三部分 外贸商人的天下:1644—1842年
  • 第八章 晋商第一次转型
  • 张家口:从八大皇商到普世商人
  • 从张家口到恰克图的常家样本
  • 泛山西化的北疆:山西贸易商人版图
  • 山陕商人:“术”字形的会馆见证
  • 群商闪烁的百年商业家族
  • 第九章 十三行商人:从边缘到中心
  • 从塌房、官牙到十三行
  • 广州外港:从澳门到黄埔
  • 四口争胜
  • “中国通”改变的历史
  • 十三行里的福建人
  • 国际投资家:灰色的财富人生
  • 第十章 南太平洋大撤退:海商宿命
  • 自生自灭的海外华商
  • 被肢解的金刚
  • 鸦片战争前夕的帝国行商
  • 明清朝贡贸易体系的崩溃
  • 第四部分 山西票商简史:1843—1948年(上)
  • 第十一章 晋商的第二次转型
  • 从赌博房学徒到票号创始人
  • 雷履泰对毛鸿翙:两个人的较量
  • 第十二章 山西票业发迹史
  • 一场突如其来的物价上涨
  • 1862年,国之倚重
  • 汉口:被隐没的双中心
  • 弃茶从票由汉及沪
  • 1900年,慈禧西行
  • 第十三章 晋商:心性的尽头
  • 集体呐喊:李宏龄的远见与执着
  • 闭口结舌之痛:一个人的偏狭
  • 银行与钱庄:夹缝之中
  • 梁启超站台,一场华丽的公关
  • 日升昌倒闭: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 平介票号独领风骚
  • 品牌四线,谁主沉浮
  • 祁帮走到最后
  • 第五部分 买办时刻:1843—1948年(中)
  • 第十四章 最澎湃的迁徙
  • 沪津政经地位的升格
  • 上海崛起:第三次商人大迁徙
  • 第十五章 买办上位
  • 澳门成就的买办之乡
  • 沪港买办香山制造
  • 港沪的买办家族
  • 第十六章 新旧气象交织
  • 政治气象:重商洋务派上位
  • 一场起义,一把大火
  • 闽粤商人的分水岭
  • 徽商走向下坡路
  • “买办三剑客”转型
  • 第十七章 甬商站稳上海滩
  • 慈镇商人活跃上海滩
  • 从“郁半天”到“李大王”
  • 上海道台多浙籍
  • 桕墅方家:执牛耳而立
  • 做人当如叶澄衷
  • 两次四明公所事件
  • 拐点人物严信厚
  • 三地买办,甬帮后来居上
  • 第六部分 沪上王者的沉浮:1843—1948年(下)
  • 第十八章 正统苏商
  • 钻天洞庭人走向上海滩
  • 东山席氏:沪上第一买办世家
  • 香山买办颠覆者
  • 胡雪岩垮台
  • 误国首恶
  • 状元实业家张謇:形神张之洞
  • 荣氏兄弟:君子天行健
  • 由苏而锡
  • 苏商三大气质
  • 第十九章 沪津商人
  • 沪商的四个圈
  • 津商:风起北洋
  • 第二十章 沪上王者
  • 钱业大商非甬即苏
  • 钱业领导人的传承脉络
  • 湖绍帮银行业力压粤常帮
  • 本土银行经理人的源头家族
  • 两位世界船王的宁波读本
  • 中国电影业的甬商力量
  • 第二十一章 粤帮逆袭
  • 粤籍电影人全产业链开花
  • 1917年、1918年的不约而同
  • 缘何又见香山帮
  • 第二十二章 巅峰对决与商帮没落
  • 被撕裂的乡情:朱葆三坍塌
  • 宋汉章与傅筱庵:甬绍对决
  • 粤甬帮总商会之争
  • 1935年,商帮孱弱
  • 闽粤帮侨化:惊艳的存在
  • 闽粤侨商:世界级富豪群体
  • 结语
  • 附录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1
1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权力资本与商帮》。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往往是农民闹革命,而不是商人或地主,这里面没有宏大的道理。在整个社会中,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基本是农民而不尽可能是商人。长期以来,中国商人给人一种宿命的印象:但凡大商,无不是政商,一旦涉及政治,他们又命运多舛。何故?没有一个政权不需要经济基础,政商需要协和,但边界在哪里?时至今日,中国甚少有百年商业家族,是外来侵略打乱了这一进程,还是中国社会本身的基因使然?为什么是明朝而非更早的朝代拉开了中国区域商人称之为 “帮” 的序幕,是本书首先涉及的命题。普遍的说法,明初的 “开中”(一项重要的食盐专营制度)和军屯、商屯、民屯的存在,导致山西商帮的出现。问题是,宋元时期也实行了同样的政策,为什么没有催生商帮萌芽,而到了明朝,商帮为何就那么自然而然、不可阻挡地萌芽了?1424 年,明仁宗做了一件改变整个明朝命运的事情:同意户部尚书夏原吉开放银禁交易的建议。尽管明仁宗在位仅一年,但他的这个决定影响了整个明朝。从之后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此举成为整个明朝货币史的拐点,也是徽商取代晋商在盐业领域地位的时间拐点。到了清朝,由四口通商到广州集万般宠爱于一身的一口通商,成就了广州十三行商人。为什么十三行商人中福建商人最为厉害?为什么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北上上海滩,首先得势的是广东香山商人?为什么李鸿章主持洋务时最早对香山商人十分倚重?香山商人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一地位是如何形成的?就浙商而言,为什么以甬商为代表的浙商稍后碾压粤商而在上海滩崛起?何以粤商又有卷土重来力压浙商之势?两地商人是如何角力的?同是起义,为何太平天国运动将山西票号推向了巅峰,小刀会起义却风云际会地改变了整个福建人在上海的生存生态和命运?就这一脉络而言,为何近代海外侨商以福建、广东、浙江等地人居多?洞察了这段历史,你就可以明白为何邓小平主持改革开放时要率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创建四个经济特区,尔后又提出 “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 的口号。为什么说山西商帮是中国商帮史上绵延历史最长甚至堪称最伟大的商帮?在张之洞将汉口打造成洋务重镇之前,汉口是晋商的大本营,晋商是在何种情况下弃汉投沪的?这段历史与香山买办有何交集?山西票号凭什么能够无以取代地与浙苏金融势力在上海滩相安无事?在向近代金融业转型中,山西票商占据先机又错失,这与晋商自身的特点有何内在关系?清末民初,士商边界模糊,在代表中国社会精英阶层的士绅逐渐瓦解之时,从士绅中孕育出了绅商。1904 年,在旷世官商盛宣怀授意下,近代意义上第一家打破区域之限的商人组织 — 上海商务总会成立。以此为标志,中国商人第一次以一个阶层的方式出现。随后,各种商会组织如雨后春笋,并在辛亥革命中事实上扮演了清朝掘墓人的角色。士商结合在特殊、少见的历史节点具有积极意义,但当士商合流掌权,将农工置于一边,特权横行,就意味着社会灾难。如果未能有效、及时地阻止,他们往往脱胎而成新的特殊利益集团。李嘉诚讲,他追求的境界是要 “建立自我,追求无我”。冯仑对此的理解是,在发展事业时要让自己强大,在做人时要让自己矮下来,矮到无我,让周边的人感觉不到自己存在的压力。在维系社会均衡发展的问题上,商人不能将自我矮化到人群中,要站起来有所担当,才能融入社会,真正消除贫者与富者之间彼此的压力感。中国北部 “从来就不存在一条连续不断的防御线或经过划定的边界。倒是有一连串设防的边疆州和县,战略要地筑有少量要塞,一些屯田、军马场、烽火台和警戒哨所散布各处”。这一东西走向的防御体系,“其中坚力量由灵州、太原、大同和北京等地强大的藩镇军队所组成”。山西盐商家族所率先达到的权势在盐商敢于参奏户部尚书以及户部尚书辞职等事件中表露无遗。尤其是因开市所引发的政治大地震,更是让明朝盐商特权家族势力之大露出庐山真面目。从此,明朝渐有锁国迹象,但这并非说明朝没有对外贸易的发展,只不过对外贸易完全被朝贡贸易所取代。朱元璋对朝贡体系的一大发挥,就是将贸易与朝贡捆绑在一起。对此,一段简洁、清晰的阐述是这样的:明太祖改变了历来朝贡与贸易分开的做法,让中外贸易只能由外邦的使节团来中国朝贡时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在 “礼部” 官员或港口的市舶司官员的监督下,公开进行;或者由朝廷派遣到海外的中国使节团,在外国顺便做点买卖。这个中外贸易完全变成政府的垄断事业,完全封闭民间贸易管道的朝贡贸易制度,是史无前例的。为了实现这个制度,明太祖颁行严格的 “海禁令”,禁止中国民众私自渡航到海外,也禁止外国朝贡使节团以外的任何船只到中国来,有时甚至禁止民众在沿海的捕鱼活动。明朝财政的白银化包括田赋、课、役三个方面。课的白银化,首先是盐,其次是茶、矿等。役的主体是遍布乡镇的里甲、均徭、杂泛,城市之役主要是铺行和火甲。因支付特殊的修建工程,国库的银锭储备往往被耗费一空。由于政府没有更多银两去购买货物和支付劳务,1540 年以后将实物税和徭役折银的现象变得普遍,以致续任的户部尚书先后在 1544 年和 1550 年建议,每年运往北京的漕粮 30% 折银缴纳,部分徭役折成白银。这项建议被批准,但由此得到的白银补充量仍不能满足皇帝对银锭的需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铁器不在与蒙古互换物品之列。明政府容许铁锅入市也是从辽东开始的。之后,王崇古也奏请铁锅入市,并建议陕西各市仿行。1572 年后,山西潞州铁锅流入马市。但在明朝高层,还存在另外一种思想:用铁器换马匹,是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日后无穷之患的灾祸之举。王崇古用互市的办法了结蒙汉结怨,曾有人用 “化干戈为玉帛,具有远见卓识” 来评价,但从事后的历史进展来看,互市也是一把双刃剑,尤其在乱世时更是如此。如果说从中原流出的铁器武装了女真人的部队,那么当女真人用铁器铸造的利器架在大明王朝的脖子上时,加速了明朝的灭亡。区域商帮的力量最早在温州等地商人身上体现得较为明显,他们在全国各地建立批发市场,形成中国批发市场的温州现象,并在抱团炒煤、炒房、炒棉、炒黄金等方面如出一辙。无奈投机过盛,实业黯淡,比较优势丧失,温商的光环不再。闽浙向来是中国区域商帮发达之地。当下中国最具商帮气质的当属福建泉州、莆田商人和浙江桐庐商人。他们不拘一格,从一人、一隅起,进而一村一乡起,把某个细分领域做深做透,做向全国。泉州在服装和运动品牌方面颇为耀眼,培育出劲霸、七匹狼、利郎、九牧王、柒牌、安踏、特步、361°、鸿星尔克、乔丹、匹克、贵人鸟等品牌。浙江桐商则把持着中国物流业的半壁江山,中国物流业的 “四通一达” 创始人:申通聂腾飞、圆通喻渭蛟、中通赖梅松、韵达聂腾云、汇通创始人,以及天天快递詹际盛,均是杭州桐庐人。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纵览各大商帮沉浮的一本书

      在书店发现了这本书,很感兴趣,一查得到有迫不及待加书架。一直对商帮的历史很感兴趣,希望从中去窥探一二,以史为鉴,一方面是见证一下不同历史时期内各大商帮的兴衰,另一方面也是去思考一些这些商帮在不同背景之下所做出的选择,去探究一下变与不变,尤其是处于当下这种更强调出海,走出去的时期,希望能从前人的经历里有所思考感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内容翔实,但作者的文风实在不敢苟同,读起来非常难受,很 old school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联合天畅

        北京联合天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7月,隶属北京联合出版社,是集出版与发行平台一起的一体化公司。(前身是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已成立多年) 出版方面,公司已有包括未读、读创、天略、童立方等37家战略合作图书公司和图书工作室,年出版品种300种,发行码洋2亿。出版类别涉及社科、文艺、少儿、明星等。 社科类已经合作出版图书有科普类《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本书书名无法描述本书内容》、《万物解释者》、《无言的宇宙》等; 家教育儿类有《正面管教》系列、《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等; 文艺类有林清玄《从容的底气》、黄佟佟《不由分说爱上这世界》等; 明星类有戴军《该不该在一起》、李响《响聊聊创业》、丁克森《当你听到世界为你叫好的声音》; 少儿类有少儿绘本《晚安,月亮》、《杰瑞的冷静太空》、《好啦好啦》、《别说你快点快点》、《做自己,木朵》;少儿文学类有乐多多的《胡小闹》系列、《亨利王子》系列,儿童科普类有高新科技AR图书《艾布克的立体笔记》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