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把法律规则转述为简单、真实,符合道德和人性的生活道理。

内容简介

时效制度是不是鼓励老赖?古董和股票有何相通?赔偿为何不能以实际损失为前提?楼价变动怎会成为纠纷发生的诱因?分析案件有哪些简易的方法……

本书将法律规则还原为简单的生活道理,并对这些问题作出既通俗却又不失专业水准的解答。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案例篇
  • 预备讨论:编写案例分析应当遵循的规则
  • 案例一 许霆恶意取款
  • 案例二 中、日对偷电案处理比较
  • 案例三 诽谤韩愈者被判刑——发生在台湾的一个笑话
  • 案例四 耕牛失而复得
  • 案例五 密码电话被盗打
  • 案例六 受托人误买家具的后果
  • 案例七 轮胎意外灭失的损失承担
  • 案例八 抵押权不成立的法律后果
  • 案例九 国贸中心起诉吴祖光名誉侵权
  • 案例十 楼价变动成为纠纷发生的诱因
  • 案例十一 村委会不能按约定收回承包地
  • 案例十二 两个错用诚实信用原则否定的抵押担保
  • 案例十三 可分物和不可分物的区分规则及其适用
  • 案例十四 不当出生(wrongful birth)能否请求赔偿
  • 案例十五 妻子因丈夫伤残获赔偿
  • 案例十六 一个值得称赞的法官创造
  • 方法篇
  • 预备讨论:适用法律的方法不是要使法律沦为技术
  • 专题一 良心比证据更重要——把法律装在心中
  • 专题二 公理法——法律要服从基本的道德和生活
  • 专题三 导向法——一种从实质把握的方法
  • 专题四 换位思考和反证法——讲人性、讲和谐的方法
  • 专题五 缺乏清晰思维会导致问题复杂化
  • 专题六 法律关系法与请求权法质疑
  • 理论篇
  • 预备讨论:按难易程度,法律理论怎样分类
  • 专题一 法律是什么——被学者搞得很玄乎的“法律”
  • 专题二 法律内部的名分之争——法律之间的“恩恩怨怨”
  • 专题三 法律为什么要规定时效
  • 专题四 物权法定的机理与误区
  • 专题五 资本市场法律制度的简单与复杂
  • 专题六 民事责任竞合理论质疑
  • 专题七 传统民法理论的玄虚之处
  • 专题八 对学者介绍的英美法判例的一些疑问
  • 专题九 法律研究者“自娱自乐”问题若干
  • 附录供规范性文件起草者参考
  • 附录一 试论民事推定
  • 一、民事推定的概念、特征及意义
  • 二、民事推定的分类
  • 附录二 解决善意取得制度中转让合同效力
  • 附录三 《民法通则》中值得商榷的若干条款
  • 附录四 “商品房买卖合同案件司法解释”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暨南大学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为“侨”而生,因“侨”而兴,砥砺卅五载,春华秋实,书香五洲,声教四海。始立以来,以“侨”为“桥”,厚植文化,秉承推动华文教育、服务教学科研、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理念,着力华文教材、华侨华人研究、岭南文化研究、高校学术研究成果的出版,已累计出版各类图书7000余种,《中文》《汉语》等华文教材发行海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