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摄影技术/21世纪摄影专业基础教材》全面详解摄影技术。

内容简介

《摄影技术/21世纪摄影专业基础教材》系统而全面地讲解了摄影技术的发展简史、拍摄技术、摄影的曝光控制、数码影像的原理、摄影光源和摄影滤光镜的性能与使用、感光材料的原理与性能、黑白暗房技术、摄影用光基础。图文并茂,便于广大摄影专业学生和摄影爱好者掌握摄影技术。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我们生活在一个“读图时代”
  • 一、传媒形式
  • 二、视觉传播与摄影
  • 三、三大网络与摄影
  • 四、图片的力量
  • 1.具有视觉冲击力
  • 2.接收时间短
  • 3.信息量大
  • 五、摄影的规律和语言
  • 第一章摄影技术发展简史
  • 第一节 摄影史上的第一张照片《鸽子棚》
  • 第二节 摄影术的诞生——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术
  • 第三节 卡罗式摄影术
  • 第四节 玻璃的使用——湿版时代
  • 第五节 从干版到胶卷
  • 第六节 自动曝光与自动对焦照相机
  • 第二章拍摄技术
  • 第一节 镜头的焦距对摄影的影响
  • 一、取景范围不同
  • 二、主体大小不同
  • 三、透视关系不同
  • 四、后景范围不同
  • 五、景深范围不同
  • 第二节 光圈与景深
  • 第三节 快门时间与清晰度
  • 一、控制动体的清晰度
  • 二、 影响手持照相机拍摄的清晰度
  • 第四节 快门时间与动感
  • 一、用慢门创作动感
  • 二、形形色色的慢门摄影
  • 第五节 运用追随法创造动感
  • 第六节 景深的原理
  • 一、景深的含义
  • 二、影响景深的因素及其规律
  • 第七节 景深表与景深计算公式
  • 一、照相机上的景深表
  • 二、弥散圆
  • 三、景深计算公式
  • 四、景深表
  • 第八节 焦深
  • 一、焦深的含义
  • 二、影响焦深的因素与规律
  • 三、焦深与景深的异同
  • 四、焦深的实用价值
  • 第九节 超焦距
  • 一、超焦距的含义
  • 二、超焦距与焦距、光圈、摄影距离和弥散圆直径的关系
  • 三、超焦距的调节与计算公式
  • 四、超焦距的实用价值
  • 五、超焦距表
  • 六、超焦距公式和利用超焦距表示的景深计算公式
  • 第十节 怎样拍摄清晰度高的照片
  • 一、快门时间与摄影分辨率
  • 二、镜头焦距对拍摄的影响
  • 三、相机振动对分辨率的影响
  • 四、减小振动的方法
  • 五、景深对清晰度的影响
  • 六、对焦对清晰度的影响
  • 七、曝光对清晰度的影响
  • 八、影响摄影清晰度的综合因素
  • 九、对清晰度的追求是永恒的目标
  • 第三章摄影的曝光控制
  • 第一节 光圈系数的计算方法
  • 一、光圈系数
  • 二、光圈的级数
  • 三、1/2级和1/3级光圈
  • 四、测光表里的1/10级光圈
  • 五、F制和T制光圈
  • 六、固定光圈和漂移光圈
  • 第二节 有效光圈
  • 一、有效光圈的概念
  • 二、关于镜头的对称性
  • 第三节 数码相机的光圈极限
  • 一、关于衍射极限
  • 二、数码相机的极限光圈和临界光圈
  • 三、临界光圈对于传统相机同样有意义
  • 四、小型数码相机的临界光圈
  • 第四节 照相机的快门时间
  • 一、快门时间
  • 二、1/2级和1/3级快门时间
  • 第五节 数码相机的感光度
  • 一、历史上的各种感光度标准
  • 二、数码时代的感光度标准
  • 三、整级的感光度
  • 四、1/3级的感光度设置
  • 第六节 光圈与快门的曝光组合
  • 一、曝光公式及其应用
  • 二、光圈和快门的曝光组合
  • 第七节 室外自然光条件下的景物亮度变化规律
  • 一、景物亮度对曝光的影响
  • 二、室外自然光条件下的景物亮度变化
  • 三、室外自然光条件下的曝光估算
  • 四、阳光十六法
  • 第八节 灯光条件下的曝光估算
  • 第九节 室内自然光的曝光
  • 第十节 感光材料的互易率和互易率失效
  • 第十一节 光度学的基本概念
  • 一、光通量
  • 二、发光强度
  • 三、照度
  • 四、亮度
  • 五、照度和亮度的关系与区别
  • 六、曝光量的计算公式
  • 第十二节 EV值的含义及其计算
  • 一、曝光参数方程
  • 二、什么是EV值
  • 三、EV值的规定
  • 四、EV值的计算
  • 第十三节 照相机的各种测光和曝光原理
  • 一、照相机的感光度设置及其作用
  • 二、照相机的测光系统及其功能
  • 三、照相机的自动曝光系统及其应用
  • 四、照相机的各种拍照模式
  • 五、照相机的测光局限
  • 第十四节 照相机的曝光补偿
  • 一、照相机曝光补偿的概念
  • 二、照相机曝光补偿的原理
  • 三、照相机曝光补偿的方法
  • 第十五节 测光表的原理与使用
  • 第十六节 测光的中央灰概念
  • 一、照度和亮度共同决定了黑、白、灰
  • 二、18%的灰板是测光和曝光的标准
  • 三、集成灰原理
  • 第十七节 亚当斯的区域曝光法(一)
  • 一、黑白照片的十一个区域
  • 二、曝光区域的确定
  • 三、拍摄中区域的安排
  • 第十八节 亚当斯的区域曝光法(二)
  • 一、胶片的曝光和冲洗
  • 二、区域曝光法的灵活应用
  • 第四章数码影像的原理
  • 第一节 数码影像的新概念
  • 一、全新概念的数码影像系统
  • 二、数码影像的技术原理
  • 三、两种图像传感器的主要区别
  • 四、数码影像技术的新概念
  • 五、数码影像系统的主要硬件设施
  • 第二节 数码相机与传统相机的比较
  • 一、数码相机与传统相机的分辨率比较
  • 二、现代数码技术的优势
  • 三、数码影像系统的不足之处
  • 第三节 数码影像技术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 第四节 数码相机的性能——图像传感器
  • 一、CCD与CMOS
  • 二、像素数
  • 三、传感器的面积
  • 第五节 图像传感器的微观结构
  • 一、图像传感器的三种阵列
  • 二、图像传感器的构造
  • 第六节 数码相机的性能——机身的功能
  • 一、测光方式
  • 二、曝光方式
  • 三、拍摄模式
  • 四、连拍速度
  • 五、对焦方式
  • 六、曝光补偿
  • 七、包围曝光
  • 八、多次曝光功能
  • 九、自拍功能
  • 十、除尘功能
  • 十一、HDR功能
  • 十二、取景器的性能
  • 第七节 数码相机的性能——快门及其他
  • 一、快门的性能
  • 二、显示器的性能
  • 三、支持闪光灯的功能
  • 四、高清摄像功能
  • 第八节 数码相机的性能——各项数码功能
  • 一、图像处理器
  • 二、存储卡
  • 三、感光度范围
  • 四、白平衡调节
  • 五、文件格式
  • 六、电池的续航能力
  • 第九节 数码相机的白平衡
  • 一、数码照相机的色温和白平衡
  • 二、数码相机的白平衡种类
  • 第十节 数码相机的噪点
  • 一、噪点是怎么产生的
  • 二、数码相机的降噪
  • 三、拍摄时降低噪点的方法
  • 四、测试相机的噪声
  • 第十一节 数码相机的4/ 3系统
  • 一、4/3系统的体积和重量
  • 二、新的微型4/3系统
  • 三、微型4/3系统的镜头群
  • 四、微型4/3系统的饼干镜头
  • 五、微型4/3系统的大口径镜头
  • 第十二节 奥林巴斯和松下的典型4/3系统相机
  • 一、松下的G2到G5
  • 二、奥林巴斯E-P2和松下GF2
  • 三、松下的GH2
  • 第十三节 数码影像的图像尺寸和压缩格式
  • 一、数码影像的格式
  • 二、数码影像的图像尺寸
  • 三、数码影像的压缩比
  • 第十四节 数码影像的色彩深度
  • 一、色彩深度的概念
  • 二、计算机系统的色彩深度
  • 三、计算机中的色彩输出位数
  • 第十五节 数码影像的分辨率和像素数
  • 一、数码影像的分辨率
  • 二、扫描图像的分辨率和镜头分辨率的换算
  • 三、扫描图像的分辨率和像素数计算
  • 第十六节 学会使用RAW格式
  • 一、RAW格式的优势
  • 二、关于“生肉”
  • 三、RAW的色彩位数优势
  • 第十七节 怎样拍摄高质量的数码照片
  • 一、高质量图片的技术标准
  • 二、你的眼睛需要多高的清晰度
  • 三、数码相机应该达到多高的像素数
  • 四、扫描底片可以获得多高的像素数
  • 五、怎样拍摄高质量的数码照片
  • 第五章摄影光源的性能与使用
  • 第一节 与光源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
  • 一、光源的种类
  • 二、几个重要的光度学概念
  • 第二节 摄影光源的色温
  • 一、色温的概念
  • 二、光源色温的标准
  • 三、色温与微倒度
  • 第三节 摄影光源的显色性
  • 一、光源的显色性
  • 二、光源的显色指数
  • 第四节 五种标准白光光源
  • 一、关于国际照明委员会(CIE)
  • 二、CIE色度图
  • 三、国际照明委员会规定的五种标准光源
  • 四、五种标准光源在色度图上的位置
  • 第五节 闪光灯的分类
  • 一、内藏式闪光灯
  • 二、独立式单体闪光灯
  • 三、小型伞灯
  • 四、大型影室灯
  • 第六节 闪光灯的闪光指数和使用方法
  • 一、闪光灯的闪光指数
  • 二、照相机的闪光同步速度
  • 第七节 独立式闪光灯的维护与保养
  • 第八节 大型影室灯的使用
  • 一、影室灯的功率及控制亮度的方法
  • 二、影室灯的其他重要性能以及操作方法
  • 三、影室灯的各种附件及其用途
  • 第九节 数码相机内藏式闪光灯的使用方法
  • 一、自动闪光
  • 二、减轻红眼闪光
  • 三、慢门同步闪光
  • 四、后帘同步闪光
  • 五、频闪闪光
  • 六、强制闪光
  • 七、禁止闪光
  • 第十节 大型影室闪光灯的工作原理及内在质量
  • 一、关于影室闪光灯
  • 二、影室灯的工作原理
  • 第十一节 大型影室闪光灯的选择
  • 一、大型影室灯的选择
  • 二、影室灯的几个主要品牌
  • 第十二节 新型的摄影持续光源
  • 一、影室灯的分类
  • 二、各种持续光源简介
  • 三、太阳灯
  • 第十三节 新型的LED光源
  • 一、LED简介
  • 二、LED灯的优点
  • 三、LED 光源的特点
  • 四、普通光源与LED光源的对比
  • 五、LED光源的优势总结
  • 第十四节 怎样组建摄影棚
  • 一、什么是摄影棚
  • 二、怎样搭建一个摄影棚
  • 三、摄影棚的灯光系统
  • 四、专业摄影棚的布置
  • 第六章摄影滤光镜的性能与使用
  • 第一节 黑白摄影专用滤光镜的种类和作用
  • 一、黑白摄影滤光镜的种类
  • 二、黑白摄影滤光镜的作用
  • 第二节 黑白摄影滤光镜的滤光原理与用途
  • 一、黑白滤光镜的滤光原理
  • 二、黑白摄影滤光镜的滤光用途
  • 三、黑白摄影滤光镜的使用方法
  • 第三节 黑白摄影滤光镜对天空层次的调节
  • 第四节 黑白摄影滤光镜的编号和曝光补偿
  • 一、黑白滤光镜的编号
  • 二、黑白滤光镜的曝光补偿
  • 第五节 彩色摄影滤光镜中的色温转换滤镜
  • 一、色温转换滤镜
  • 二、色温与微倒度
  • 三、色温转换滤光镜的使用
  • 第六节 其他彩色摄影滤光镜
  • 一、彩色补偿(CC)滤光镜
  • 二、彩色渐变镜
  • 三、彩色增强镜
  • 四、彩色特殊效果镜
  • 第七节 黑白、彩色摄影通用滤光镜
  • 一、UV镜
  • 二、天光镜
  • 三、密度镜
  • 四、近摄镜
  • 五、柔光镜
  • 六、星光镜
  • 七、特殊效果镜
  • 八、魔幻镜
  • 九、去雾镜
  • 十、倒影镜
  • 十一、粉画镜
  • 十二、多影镜
  • 十三、分景镜(近摄/远摄镜)
  • 第八节 偏振光和偏振镜
  • 一、偏振光的概念
  • 二、布儒斯特定律
  • 三、偏振镜的概念和使用
  • 四、用什么角度拍摄才能有效地压暗天空
  • 第九节 形形色色的滤光镜
  • 一、滤光镜的各种分类方法
  • 二、滤光镜的口径和品牌
  • 第七章感光材料的原理与性能
  • 第一节 感光材料的感光原理
  • 一、银盐的感光特性
  • 二、潜影的形成
  • 三、感光材料的冲洗原理
  • 第二节 感光胶片的种类
  • 一、从形态上分类
  • 二、从规格尺寸上分类
  • 三、从规格色彩上分类
  • 四、从用途上分类
  • 五、从色温上分类
  • 六、从感光度上分类
  • 七、从品牌上分类
  • 八、从包装上分类
  • 九、一次成像相纸
  • 第三节 感光胶片的结构与原理
  • 一、感光胶片的结构
  • 二、感光胶片的原理
  • 第四节 感光胶片的性能
  • 一、感光度
  • 二、密度
  • 三、最大密度
  • 四、灰雾密度
  • 五、颗粒度
  • 六、分辨率
  • 七、宽容度
  • 八、反差
  • 九、胶片的综合特性
  • 第五节 感光胶片的特性曲线
  • 一、感光胶片特性曲线的概念
  • 二、特性曲线上的几个部分
  • 三、特性曲线反映的几个数值
  • 第六节 感光胶片的选择与保存
  • 一、选用胶片的注意事项
  • 二、保存胶片的注意事项
  • 第七节 黑白相纸的性能与使用
  • 一、黑白相纸的分类
  • 二、黑白相纸的特性
  • 三、黑白相纸的选择
  • 第八章黑白暗房技术
  • 第一节 冲洗黑白胶卷的器材
  • 一、冲洗黑白胶卷的几种主要方式
  • 二、冲卷所需的器材
  • 第二节 冲洗黑白胶卷的方法
  • 一、冲洗胶卷的步骤
  • 二、冲卷的注意事项
  • 三、底片的质量鉴定
  • 第三节 黑白显影液和定影液的主要成分
  • 一、显影液的主要成分和功能
  • 二、定影液中的化学药品
  • 第四节 黑白暗房的药液配制
  • 一、黑白显影液和定影液的配置方法
  • 二、主要显影、定影液配方
  • 三、配药时的注意事项
  • 第五节 黑白照片的印制
  • 一、什么是印相
  • 二、印相所需器材
  • 三、印相步骤
  • 四、印相的注意事项
  • 第六节 黑白照片的放大
  • 一、什么是放大照片
  • 二、放大照片所需器材、药品和相纸
  • 三、放大机的构造
  • 四、放大照片的步骤
  • 五、注意事项
  • 第七节 影响照片影像质量的几个重要因素
  • 一、拍摄时的影响
  • 二、感光胶片的影响
  • 三、景物对比度对分辨率的影响
  • 四、冲洗条件的影响
  • 第八节 放大技术与放大照片的质量
  • 一、放大机镜头的分辨率
  • 二、大底片的放大效果
  • 三、大画幅照片的清晰度要求
  • 第九章摄影用光基础
  • 第一节 光的分类
  • 一、光的种类(光源)
  • 二、光的强度(光度)
  • 三、光的冷暖(色温)
  • 四、光的颜色(光色)
  • 第二节 光的方向(光位)
  • 一、正面光
  • 二、侧面光
  • 三、侧逆光
  • 四、逆光
  • 五、顶光和脚光
  • 第三节 光的性质(光质)
  • 一、直射光
  • 二、透射光
  • 三、反射光
  • 第四节 光的造型(光型)
  • 一、主光
  • 二、辅助光
  • 三、轮廓光
  • 四、背景光
  • 五、装饰光
  • 六、发型光
  • 七、眼神光
  • 第五节 光的强弱比例(光比)
  • 第六节 人像摄影的用光方法
  • 一、正面柔光
  • 二、前侧光
  • 三、三角光
  • 四、伦勃朗光
  • 五、宽光
  • 六、鳄鱼光
  • 七、包围式用光
  • 八、顶光
  • 九、脚光
  • 十、单灯照明
  • 十一、束光照明
  • 十二、L型用光
  • 十三、伊斯特伍德式用光
  • 十四、高调人像与低调人像的用光
  • 十五、软调人像与硬调人像的用光
  • 第七节 广告摄影的用光方法
  • 一、玻璃器皿的拍摄方法
  • 二、反光体的拍摄方法
  • 三、吸光体的用光方法
  • 第八节 闪光灯的直射闪光
  • 第九节 闪光灯的反射闪光
  • 一、顶部反射
  • 二、侧面反射
  • 三、背面反射
  • 四、角部反射
  • 五、利用反光板反射
  • 六、利用反光伞反射
  • 第十节 闪光灯的散射闪光
  • 一、利用柔光纱散射
  • 二、利用柔光罩散射
  • 三、利用柔光膜散射
  • 四、利用柔光伞散射
  • 五、利用柔光箱散射
  • 第十一节 闪光灯的离机闪光
  • 一、闪光灯的单灯离机闪光
  • 二、闪光灯的多灯离机闪光
  • 三、闪光灯的多次闪光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