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从纳粹独裁、二战、大屠杀、冷战到柏林墙倒塌,一幅20世纪德国历史的完整图景,一部折射大时代的“小人物”群像。

内容简介

20世纪20年代出生的“魏玛一代”德国人,经历了20世纪几乎所有重要事件:第三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屠杀、战后重建、冷战分裂,以及柏林墙倒塌后的统一与复苏。私人生活与历史进程罕见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当他们回顾一生的经历时,曾经的热情因看清独裁政权的真相而幻灭,有人忏悔,有人以无知和被蒙蔽作为开脱的借口,也有人声称德国人同样是受害者以博取同情。

基于七十多部自传和回忆录的一手叙述,本书描述了普通人视角下的20世纪德国。其中既有参与前线战争的士兵,也有在后方挨过萧条岁月的女性;有种族清洗的加害者,也有纳粹暴行的受害者。

透过对德国民族身份的重新审视,本书试图回答:为何如此多人支持了希特勒的战争与纳粹的残暴,他们终又如何与种族主义和独裁政权切割并重新拥抱人权,从军事侵略者变为欧洲的民主支柱。

目录

  • 版权信息
  • M译丛序
  • 人物介绍
  • 1. 关键个体(提到超过80次)
  • 2. 次要主角(提到超过40次)
  • 3. 次要个体(提到超过5次)
  • 导言 德国人经历的叙事
  • 分析视角
  • 自传材料
  • 经历与记忆
  • 第一部分 战前的童年
  • 第一章 帝国的祖先
  • 祖先的传统
  • 祖父母的影响
  • 父母的影响
  • 模糊的遗产
  • 第二章 魏玛的孩子
  • 家庭庇护所
  • 学校的挑战
  • 街区的诱惑
  • 幸福的童年
  • 第三章 纳粹的青少年
  • 青年的纳粹化
  • 同龄人的压力
  • 私人空间
  • 背叛的感觉
  • 第二部分 战时的青年
  • 第四章 男性的暴力
  • 备战
  • 国防军的胜利
  • 无法改变的失败
  • 战争记忆
  • 第五章 女性的挣扎
  • 厌女主义的体制
  • 后方的挑战
  • 战败的恐惧
  • 同谋的代价
  • 第六章 受害者的苦难
  • 纳粹的迫害
  • 大规模谋杀
  • 与法西斯作战
  • 受害者的多样性
  • 第三部分 战后的成年
  • 第七章 作为全新开始的战败
  • 失败的滋味
  • 女性时刻
  • 重建生活
  • 叙述噩梦
  • 第八章 民主的成熟
  • 职业的成功
  • 私人的回报
  • 公众的参与
  • 成功的故事
  • 第九章 共产主义者的失望
  • 社会主义的希望
  • 非常态的正常
  • 大众的祛魅
  • 失败的叙事
  • 结语 断裂生活的记忆
  • 退休回顾
  • 破碎的生活
  • 有争议的记忆
  • 新德国人
  • 致谢
  • 文献列表
  • M译丛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