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对杜甫现存的140多篇歌行作品进行梳理和研究。

内容简介

《杜甫歌行艺术研究》通过对杜甫现存的140余篇歌行作品进行编年梳理,力求系统呈现杜甫歌行一体的创作历史。并分为五个专题,从抒情、叙事、审美风貌、体制、音乐等五个方面对杜甫歌行作品进行研究,指出杜甫歌行艺术以“革新为复古”的精神实质。在歌行一体高度成熟、日趋走向文人化的盛唐,杜甫有意识地回归更早的乐歌传统,从抒情、叙事、审美风貌、体制、音乐五个方面继承了汉魏乐府的精神内核,开拓了歌行艺术的表现力,最终将歌行一体艺术成就推到无以复加的高度。

目录

  • 版权信息
  • 摘要
  • 序论
  • 一、杜甫歌行体的界定、源流与乐府及七古的关系
  • 二、杜甫歌行体研究现状
  • 三、杜甫对歌行一体的自觉选择
  • 第一章 杜甫歌行创作历程的初始阶段——从壮游到长安十年
  • 一、杜甫歌行创作的准备阶段
  • 二、十年长安——杜甫歌行创作的开始
  • 1. 京城流行的歌行创作风气对杜甫的影响
  • 2. 李白、岑参、薛华等友人的影响
  • 3. 杜甫对社会现实的留意以及盛唐后现实主义题材增加的趋势
  • 三、杜甫歌行创作求变之始——盛世转折,安史之乱
  • 1. 对歌行体语言艺术的新探索
  • 2. 现实主义的深入——《哀王孙》、《悲陈陶》、《哀江头》等名篇
  • 第二章 杜甫歌行创作的发展阶段——随驾凤翔到蜀中草堂
  • 一、人生的再次剧变,随驾凤翔到放还
  • 1. 北征途中的《徒步归行》
  • 2. 重返长安短暂安宁:《偪侧行》、《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
  • 二、贬谪华州到弃官而去——咏物、侍宴之作及名篇《洗兵马》
  • 三、同谷七歌
  • 四、蜀中草堂时期
  • 1. 营建草堂之初
  • 2. 草堂后期到辗转绵州——有意改造歌行体
  • 3. 蜀乱居梓州——歌行功用、美学境界的丰富
  • 4. 入严武幕府——杜诗歌行悲丽、盛衰结合境界之始
  • 第三章 杜甫歌行创作的高峰——夔州时期到晚年漂泊
  • 一、出蜀入峡时的歌行创作
  • 二、夔州时期——杜诗歌行创作的高峰
  • 1. 迁居白帝城——律体大成与歌行体变化酝酿时期
  • 2. 歌行体中悲丽结合美学风格的顶峰:《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 3. 夔州歌行艺术总体评价
  • 三、自峡入荆,漂泊中最后的歌行创作
  • 第四章 杜甫歌行中的抒情特质
  • 一、杜甫“敢于达情”,开拓了诗歌尤其是歌行的感情厚度
  • 二、杜诗歌行中的深切情感往往和家国之悲结合,具有格外动人的情感力度
  • 三、杜甫有意识地增强歌行的内部音乐性,从而增强其抒情性
  • 1. 以“歌者意识”增加抒情强度
  • 2. 以“当面述说”的手法拉近抒情距离
  • 第五章 杜甫歌行的叙事艺术
  • 一、杜诗“诗史”说
  • 二、杜甫乐府歌行作品的叙事成就
  • 三、杜甫歌行叙事是对《诗经》、乐府两大叙事传统的整合
  • 1. 《诗经》与汉乐府是中国古代叙事诗两大不同源头
  • 2. 杜甫歌行对《诗经》传统的继承
  • 3. 杜甫歌行对乐府传统的继承
  • 4. 杜甫对这两种传统的融合、对中唐叙事诗的启发
  • 四、杜甫叙事诗对中唐叙事诗繁荣的影响
  • 1. 娱乐主题的进一步强化
  • 2. 语言艺术的进一步通俗化
  • 第六章 杜甫歌行的审美特征
  • 一、杜甫歌行中“悲”与“丽”的审美张力
  • 1. 杜甫诗中“悲”的色彩
  • 2. 从晋宋到初盛唐歌行“丽”的美学基调
  • 3. 杜诗以“悲”破“丽”的艺术手法
  • 4. 杜诗以“丽”笔写“悲”的美学创造
  • 5. 悲句与丽句的交替错综之美
  • 二、猎奇与壮歌
  • 1. 早期的猎奇之作——咏鹰马等壮歌
  • 2. 蜀中时期——“奇”的审美特质的进一步发展
  • 3. 夔州时期——雄奇险怪风格的强化
  • 第七章 杜甫歌行体制——新题乐府创作研究
  • 一、新题乐府的界定及元、白等人对杜甫的祖述
  • 二、六朝至初盛唐时的乐府体制
  • 三、杜甫的新题乐府创作
  • 1.“即事名篇”的开端
  • 2.“撷词名篇”的命题方式
  • 3. 现实性题材的加入
  • 四、杜甫新题乐府对于元、白“新乐府”创作的影响
  • 五、杜甫新题乐府创作复古与革新的实质
  • 1. 杜甫新题乐府创作的实质是一种更高意义的复古
  • 2. 杜甫少作旧题乐府的原因
  • 第八章 杜甫歌行的音乐性
  • 一、传统七言诗歌的音乐节奏特色
  • 二、杜甫之前七言诗歌的音乐节奏特色
  • 1. 曼声促节——鲍照为代表的早期七言歌行的节奏特色
  • 2. 初盛唐歌行——对曼声促节节奏特色的继承与丰富
  • 三、杜诗节奏向沉郁顿挫转变,标志七言诗歌内部音乐性的成熟
  • 1. 继承前代蝉联流转,流丽疏放的歌行特色
  • 2. 沉郁——集前代大成的盛唐正音
  • 3. 顿挫——杜甫的变化与开拓
  • 结论
  • 附录 杜甫歌行专篇考证——《戏作花卿歌》新考
  • 从《百忧集行》、《严氏溪放歌行》看杜甫与高适、严武等蜀中好友的交游
  • 1. 《百忧集行》、《严氏溪放歌行》中的“主人”与“公卿”考
  • 2. 杜甫与蜀中诸友的交往及其处世之道、仕进之心
  • 参考文献
  • 参考论文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0年6月,是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综合出版单位。植根于“清华”这座久负盛名的高等学府,秉承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清华大学出版社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起来。清华大学出版社始终坚持弘扬科技文化产业、服务科教兴国战略的出版方向,把出版高等学校教学用书和科技图书作为主要任务,并为促进学术交流、繁荣出版事业设立了多项出版基金,逐渐形成了以出版高水平的教材和学术专著为主的鲜明特色,在教育出版领域树立了强势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