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牡丹亭》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

内容简介

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节。《牡丹亭》在《惊梦》《寻梦》《闹殇》各出的宾白中还保留了话本的若干原句。在小说中,杜丽娘还魂后,门当户对的婚姻顺利缔成;而在戏曲中,汤显祖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创造性劳动,把小说中的传说故事同明代社会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它具有强烈的反礼教、反封建色彩,焕发出追求个性由的光辉理想。

女主角杜丽娘是古典戏曲中最可爱的少女形象之一。出身和社会地位规定她应该成为具有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她的人生第一课是《诗经》的首篇《关雎》。传统说法认为它是“后妃之德”的歌颂,是最好的闺范读本。她却直觉地认出这是一支恋歌。在婢女春香的怂恿下,她偷偷地走出闺房。“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眼睁睁地看着青春即将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汤显祖没有因袭前人小说戏曲中一见倾心,互通殷勤,后花园私订终身的手法,而安排杜丽娘在游园之后和情人在梦中幽会;幽会以后,接着描写她第二次到园中《寻梦》。《惊梦》和《寻梦》是杜丽娘郁积在心中的热情的爆发,也是她反抗现实世界的实际行动。

《牡丹亭》的感人力量,在于它具有强烈地追求个性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浪漫主义理想。这个理想作为封建体系的对立面而出现。善良与美好的东西都属于杜丽娘。汤显祖描写杜丽娘的美貌很成功,而描写杜丽娘的感情和理想的那些片段更具魅力。《牡丹亭》写出,她不是死于爱情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渴望。通过杜丽娘的形象,《牡丹亭》表达了当时广大男女青年要求个性解放,要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

目录

  • 版权信息
  • 出版说明
  • 牡丹亭还魂记题辞
  • 第一出 标目
  • 第二出 言怀
  • 第三出 训女
  • 第四出 腐叹
  • 第五出 延师
  • 第六出 怅眺
  • 第七出 闺塾
  • 第八出 劝农
  • 第九出 肃苑
  • 第十出 惊梦
  • 第十一出 慈戒
  • 第十二出 寻梦
  • 第十三出 诀谒
  • 第十四出 写真
  • 第十五出 虏谍
  • 第十六出 诘病
  • 第十七出 道觋
  • 第十八出 诊祟
  • 第十九出 牝贼
  • 第二十出 闹殇
  • 第二十一出 谒遇
  • 第二十二出 旅寄
  • 第二十三出 冥判
  • 第二十四出 拾画
  • 第二十五出 忆女
  • 第二十六出 玩真
  • 第二十七出 魂游
  • 第二十八出 幽媾
  • 第二十九出 旁疑
  • 第三十出 欢挠
  • 第三十一出 缮备
  • 第三十二出 冥誓
  • 第三十三出 秘议
  • 第三十四出 诇药
  • 第三十五出 回生
  • 第三十六出 婚走
  • 第三十七出 骇变
  • 第三十八出 淮警
  • 第三十九出 如杭
  • 第四十出 仆侦
  • 第四十一出 耽试
  • 第四十二出 移镇
  • 第四十三出 御淮
  • 第四十四出 急难
  • 第四十五出 寇间
  • 第四十六出 折寇
  • 第四十七出 围释
  • 第四十八出 遇母
  • 第四十九出 淮泊
  • 第五十出 闹宴
  • 第五十一出 榜下
  • 第五十二出 索元
  • 第五十三出 硬拷
  • 第五十四出 闻喜
  • 第五十五出 圆驾
  • 附录一 汤显祖传
  • 附录二 玉茗先生传
  • 附录三 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1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是执迷

    第一次读完了杂剧原文,还是这部经典的《牡丹亭》,完全颠覆了我对这个故事的了解和想象。我总以为这是个绮丽凄美的故事,但原著中蕴藏的力量远远超出想象。


    所以我只想讲讲原著中这让我触动的 “力量” 从何而来。
    杜丽娘在牡丹亭上的春梦,就是整个故事的原力觉醒。这个春梦要了她的命,也让她游了一趟地狱枉死城,让她与阎王查证了自己生死簿上的因果玄机,也让她亲自遇到了命定的柳梦梅;这个春梦让她终于与柳梦梅鸳梦重温,也让她指引柳梦梅为她掘坟还阳,让她重获新生不说,还让柳梦梅种种因缘际会中了状元、与自己父亲一起完成了生死簿上的罪业,最后在南宋皇帝亲自过问之下,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
    这样一个故事,我实在佩服汤显祖是真地敢写。据说身为阳明心学非嫡系传人,汤显祖是辞去高官回老家搞创作,《牡丹亭》有他自由意志的体现…… 这些作者背景介绍太常见了,而在这部剧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当然应该是汤显祖把原来的一部话本二次创作成杂剧过程中,到底 “做对了” 什么。
    本书附录三即是故事原型话本。从话本可见,如今大多数流传的故事几乎就是话本内容,可是汤显祖的二次创作版本是截然不同的。不同之处最突出有三:
    一,唱词、诗文、格式的完备性。要不是由叶嘉莹先生的宋词讲座给我打底、我自己恶补了唐敎坊曲词知识,我根本不可能津津有味地读完了这部原著,还品不出其中的韵味。
    举一个很俗的例子,柳梦梅在怒气冲冲地回答老丈人质问时,那段描述自己如何让杜丽娘还魂的句子可真是情色生动,让我读来都心跳加速。同样的例子还有石姑姑讲自己因何出家、杜宝如何如何御敌,原著的语言十分有韵味、有趣味、极生动。话本只有故事,类似剧本梗概,故而遇到好的说书人可以讲得神采飞扬,但是杂剧剧本不同,任何经过排练的人都可以演出剧中人的情感,这是汤显祖二次创作最大的贡献。
    二,春情或者性欲作为原力,在原著中恰恰是通过鬼魂和死亡体现出来的。
    我觉得极好笑的一处,便是柳梦梅第一次看到杜丽娘自画像后、丽娘鬼魂与之初见,梦梅便决定与之成亲并娶为正妻。之所以很想笑这一段,乃因为这是丽娘主动提出来,仿佛可以看得到梦梅精虫上脑的样子。而且丽娘还要求梦梅必须要让她还阳,从坟里把丽娘尸身 (?) 重取出来。如此对照,很容易感受到丽娘虽然有情且深,但她更清楚地知道不光要厮守还要有厮守的条件,而梦梅就主要是沉迷美色了。
    两相对比,杜丽娘的性欲原力可控,而柳梦梅的性欲原力不可控,这就很有意思了 —— 生和死的差别不就是前者有自决的能力,而后者只能被接受吗?结果在这里,作为鬼魂的丽娘可以运用原力主导后续事情的发生,而作为大活人的梦梅却被原力驱使、一步步完成生死簿上的剧本。到底谁是生者?谁是死者?
    三,杜宝在原著中的戏份非常大,从篇目、文字量和剧情长度来说均超过了柳梦梅,按这说法算是男 A 了,但是在流传的牡丹亭故事中人们只记住了作为男 B 的柳梦梅,汤显祖不可能不知道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所以我只能理解为,《牡丹亭》并不是一对才子佳人的故事,而只能是杜丽娘一个大女主的故事,所谓男 AB 角都只是为了凸显杜丽娘这个原力觉醒的女子。到这一步再来看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这句话,大概就更好理解了。
    我提到的第二点,春情或性欲这个原力的控制意义是什么 —— 丽娘在梦里初尝性的美好之后不久便伤心而死,此后她去阴曹地府走了一圈之后,似乎便积极推动自己的人生脚本、再没有执迷于性欲,即使再与柳梦梅线下相遇,也基本上都是适可而止,跟要命的春梦相思比起来,那份情已经淡化得多。特别在全剧结尾,她本人为宣告自己获得幸福做出了封笔般的总结陈词极其精彩 —— 逻辑上压倒了杜宝坚持的逻辑、情感上压倒了柳梦梅心中的不忿,皆大欢喜。
    原著读完,我眼中的杜丽娘已经完全告别了以往娇滴滴的大家小姐形象,林黛玉变成了玉娇龙,玉娇龙修炼成了邓文迪,邓文迪柔化成了宫二。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是美好而极具破坏性的原力觉醒。而最终的皆大欢喜,乃在于主动地控制或克制原力。
    汤显祖也许在杜丽娘身体里装了一套美剧《西部世界》Doloris 的源代码,而杜丽娘的遭遇证明,只有自己做成大女主才可能获得幸福,一味地爱和情深则不能。

      1
      1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青年女性青春的觉醒,追求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的斗争精神

      《牡丹亭》的故事梗概: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叫杜丽娘的美丽女孩,一个春日,她在花园中徜徉,面对无边的春色,感叹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然后,含情脉脉的少女在落花中睡去,在梦中,她爱上了书生柳梦梅。梦醒之后,得不到的爱情折磨着杜丽娘,15 岁就死去了。在去世之前,她惋惜自己美丽的容貌,留下了一幅自画像。现实中的柳梦梅阴差阳错看到了这幅自画像,不可自拔地爱上了画中的女孩。最终,两人的爱情让杜丽娘复活,终成眷属。杜丽娘因梦生情,一往情深,在爱情面前,生与死,真与幻,一切人间的限制和隔阂都显得那么脆弱。通过贵族少女杜丽娘和青年书生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反映了那一时代青年男女,特别是青年女性青春的觉醒,对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执着追求以及要求个性解放、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精神。剧中写杜丽娘为爱情而死去,又为爱情而复活,反映了 “情” 和 “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杜丽娘这样一个女主角,让江南的才女们陷入了痴狂。她们把杜丽娘当成是心中的理想女性,希望像她那样,把爱情当做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也期待能像她一样,在生活中获得美好的爱情。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有的人,把杜丽娘当成活生生的人,每到节日的时候,会真诚地纪念她。有的人,因为现实往往不能实现她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宁愿生活在梦中,把梦看成是比现实更加真实和值得珍惜的世界。所有这一切,又都通过她们的写作或者别人的记录留存下来,传达出去。所以说,杜丽娘式的至情成了才女们的信仰。在她们心中,情真可以不受时间流逝或是肉体死亡的约束,人活着就要活出这种真情。她们开始通过评点,通过各种其他的方式,表达这种价值观,实践这种价值观。这种对于真情的痴迷,其实和当时整个社会的氛围是一致的。随着思想的发展,晚明的文人士大夫也开始重视人的真实情感,他们觉得人的情感不再是应该压抑的对象,而是有正面价值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个东北人读昆曲,真是一言难尽啊

        坦白讲,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看。没觉得这本书比东北二人转高明到哪里去。粗略下来,确实有几十出文辞艳丽,令人惊艳的地方。但是,诚如,作者所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情固然不可说不可述,摸着良心说,一见钟情的爱情,个人经历没有几个幸福的。柳梦梅也好,杜丽娘也罢,他们之间的爱情,除了激情还有什么?同时期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也是有激情,有荷尔蒙,但是,在激情之间,还是有他们个人的特质,他们个人的三观的。牡丹亭中,浅薄如我,没读出更深刻的东西来。差可告慰的,杜丽娘的父亲,值得钦佩。当出则仕,功成便退(当然最后没退成)这样的人生态度,值得瞻仰。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6条书评

        出版方

        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12月,注册资金2000万元,是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内开展数字出版的专门机构。公司作为集团内从事数字出版的专业机构,统一收集、规范管理集团所属各出版单位的数字内容资源和版权资源,依托集团传统纸质出版优势,集中开展网络教育资源服务、应用数据库开发、电信增值业务、数字电视、动漫等新媒体的商业化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