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441千字
字数
2015-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在多个层面对原典马克思主义给予新的解读。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长达近30年学习、研究、思考的结晶。全书写作也有四年多,几易其稿。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一直深刻影响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如果解读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的成果直接与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改革的方向性、合法性紧密相连,理论意义和政治意义重大。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序
- 前言
-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篇——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根据的探讨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体系和方法
- 一 “马克思主义”概念
-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框架和方法
- 第二章 马克思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原理
- 一 马克思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原理(见下图示)
- 二 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发展动力原理
- 三 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原理
- 四 20世纪50年代中国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走上公有制社会主义道路
-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本共产主义思想——价值共产主义研究
- 一 马克思恩格斯人本共产主义思想的原著考察[1]
- 二 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本质上是人本共产主义
- 三 马克思恩格斯人本共产主义思想与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理念
- 第四章 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思想[1]——制度共产主义研究
- 一 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思想的原著考察
- 二 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思想的科学论证
- 三 依托股份制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缓缓走向共产主义
- 四 无产者变有产者——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的归宿
- 第五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和平过渡”思想[1]——道路共产主义研究
- 一 马克思恩格斯“和平过渡”思想的原著考察
- 二 马克思恩格斯“和平过渡”思想的背景分析
- 三 马克思恩格斯“和平过渡”思想的经济考证
- 四 马克思恩格斯“和平过渡”思想的历史争锋
- 五 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提出与马克思恩格斯和平过渡思想
-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中国马克思主义
- 一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 二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化道路探寻
- 三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走向[10]——兼论本书的研究方法
- 中国新民主主义理论和方法篇——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根据的探讨
- 第七章 新民主主义的理论先导——孙中山三民主义
- 一 三民主义形成的历史条件
- 二 旧民族主义、新民族主义与新民主主义
- 三 旧民权主义、新民权主义与新民主主义
- 四 旧民生主义、新民生主义与新民主主义
- 第八章 新民主主义的生成条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一 理论引领:马克思、列宁关于无产阶级和殖民地革命理论
- 二 国情判断: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确立
- 三 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形成
- 第九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毛泽东思想的主体内容
-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原理
-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
- 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对今天的启示:走出自我蒙昧
- 第十章 新民主主义建设思想——人民共和国的立国理论
- 一 政治建设:共产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
- 二 经济建设:国营经济领导的多种成分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建设思想
- 三 文化建设:共产主义思想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 四 社会性质:新中国是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新民主主义的社会
- 第十一章 新民主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成基础
- 一 “新民主主义”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界定
- 三 新民主主义演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
- 四 20世纪50年代为什么否定新民主主义实行社会主义
- 五 20世纪80年代又为什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历史生成上探讨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第十二章 由新民主主义理论立论的毛泽东思想
- 一 毛泽东思想是具有确定内涵的科学概念
- 二 毛泽东思想是具有确定内容的科学体系
- 第十三章 中国革命哲学——毛泽东方法论
- 一 毛泽东方法论的产生和形成
- 二 毛泽东方法论的主要原则及导向功能
- 三 “机动思维”:毛泽东方法论的特征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方法篇——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方法的探讨
-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形态——邓小平理论
- 一 邓小平理论的现实依据
- 二 邓小平理论的直接来源——毛泽东社会主义实践
- 三 邓小平新社会主义观的基本特征
- 四 邓小平理论的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导地位的确立
- 五 邓小平理论的实践方略
- 六 在邓小平引领下,中国人观念、意识和思维方式的大转换
-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形态——改革、发展、稳定理论
- 一 中国改革理论
- 二 中国发展理论
- 三 中国稳定理论
- 四 改革、发展、稳定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
- 第十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形态——人本执政发展观[1]——从中国共产党执政发展观的历史演变论起
- 一 毛泽东强国意识主导的“国本”发展观
- 二 邓小平富民意识主导的“民本”发展观
- 三 江泽民、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 四 人本执政发展观的提出具有重大价值意义
- 第十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方法论
- 一 开启时代新风的邓小平方法论思想
- 二 正在生成和影响中国的“中衡”新方法——探寻中庸与唯物辩证法的连接和融合(图示)[49]
- 结语:学习马克思,“为人类工作”,为“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条件
- 参考书目
- 一 经典作家著作
- 二 中央文献与领导人重要讲话
- 三 国内外学术专著
- 四 本书作者相关著述
- 研究说明和后记
- 一 研究说明
- 二 后话和致谢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