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7.8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12千字
字数
2016-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智慧两阶段误解与真相
内容简介
中国智慧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经典阶段,也是古典哲学形成以后的阶段;二是经典以前的阶段,也就是被过去人称为“史前”的阶段、“神话”的阶段或“原始思维”的阶段。对于这个阶段,人们历来有误解。其中最重要的误解有两种:一是忽视早期智慧的特殊性,而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去曲解它;二是忽视早期智慧同经典时代的联系,而把它简单地归为“原始思维”,而诬为“原始的愚蠢”、“呓语”。本书从神话、艺术、仪式与科学等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早期智慧的真相,从而纠正了这类误解。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言 关于“经典之前的智慧”和“神话”
- 第一单元 神话
- 第一讲 从“鸱龟曳衔”神话谈起
- 一、关于太阳神话和“鸱龟曳衔”
- 二、鸱、龟在上古的符号意义
- 三、关于太阳在晚上的运行
- 第二讲 从“鸱龟曳衔”神话看上古神话
- 一、对“鸱龟曳衔”神话的解释
- 二、讨论一:神话体系、仪式和神话研究的方法
- 三、讨论二:神话的符号表达方式
- 四、结语
- 第二单元 艺术
- 第三讲 饕餮艺术
- 一、“狞厉的美”和其他
- 二、从古记录看虎噬人器物
- 三、饕餮艺术的思想内涵
- 第四讲 上古艺术的符号意义
- 一、饕餮纹和兽面纹的关系
- 二、饕餮艺术的起源和早期历程
- 三、对饕餮艺术若干形式元素的分析
- 四、结论:早期艺术是人神交通的工具和符号
- 第三单元 科学
- 第五讲 武王伐殷天象和上古天文学
- 一、从武王伐殷天象谈起
- 二、武王伐殷天象的图像表现
- 第六讲 上古天文学的知识特质
- 一、上古宇宙观的科学原理
- 二、古人对太阳和恒星视运动的观测
- 三、关于月亮和行星的视运动
- 第七讲 上古天文学的文化特质
- 一、太阳祭祀和十二支的起源
- 二、从火历看“绝地天通”
- 三、结论:上古科学联系于对彼岸世界的长期观察
- 第四单元 理论总结
- 第八讲 上古符号与思维
- 一、关于上古智慧的符号特质
- 二、上古中国人的符号理论
- 三、从仪式角度看上古符号
- 第九讲 上古符号与语言
- 一、从语言文字角度看上古思维的特性和价值
- 二、上古图像同语言的关联
- 三、关于上古图像语言的词汇功能
- 四、关于上古图像语言的语法特点
- 第十讲 经典世界和前经典世界的隔阂与沟通
- 一、《老子》“始”“母”“名”“道”等概念的原型
- 二、从老子哲学体系看“近取诸身”的思维方法
- 三、从上古图文献看孔子诗学
- 四、从孔子看前经典世界向经典世界的过渡
- 第十一讲 关于“天人合一”与“轴心突破”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关于“思想”和“天人合一”
- 三、关于“巫”和“史”
- 四、关于经典的形成
- 五、结语:以孔子的眼光看经典之前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