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84千字
字数
2019-09-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从收入分配、就业问题、劳动力市场、劳动关系、劳动力迁移、人力资本、健康经济等多方面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内容简介
新中国成立70年,无论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前几个“五年计划”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中国劳动经济学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本书对相关领域研究的成就、经验和得失进行了综述,呈现了当代劳动经济学者的研究思路、探求方法和认识路径,展现了新中国70年劳动经济学发展的脉络,努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经济学。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劳动神圣 学科常青
-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走过的历程
- 一 第一代劳经人(新中国成立初期):怀揣革命理想,推动劳动者保护
- 二 第二代劳经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兢兢业业、建立体系
- 三 第三代劳经人(改革开放的前20年):顺应时代、锐意进取
- 四 第四代劳经人(改革开放的后20年):放眼世界、接轨国际
- 第二节 展望新时代劳动经济学的未来
- 第五代劳经人(新时代未来20年):迎接新时期的挑战
- 第一章 中国就业问题
- 第一节 就业数量、结构和非正规就业
- 一 就业数量和扩大就业
- 二 劳动力数量和质量
- 三 就业弹性
- 四 非正规就业
- 五 就业创造和就业损失
- 六 就业乘数效应
- 第二节 劳动参与率
- 第三节 失业问题
- 一 宏观失业的变化
- 二 对自然失业率的估算
- 第四节 农村剩余劳动力
- 第五节 劳动生产率
- 第六节 就业冲击对家庭微观决策的影响
- 第七节 宏观经济变动视角下的就业影响
- 一 宏观经济变动对就业的影响
- 二 最低工资对就业和劳动参与的影响
- 三 国际贸易对就业的影响
- 第八节 总结与展望
- 第二章 中国劳动力市场
- 第一节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1949—1978年)
- 一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 二 重工业化既不能提供有效的积累,也很难创造就业
- 三 劳动力市场在农村的萌芽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带来劳动力市场的发育(1978—1991年)
- 一 城镇劳动力市场的出现
- 二 农村劳动力开始流动
- 三 劳动力市场发育的起点——人力资本的视角
- 四 劳动力市场政策调整
- 第三节 城镇劳动力市场迅速发育(1992—2002年)
-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城镇劳动力市场迅速发育
- 二 国企改革进一步促进劳动力市场发育
- 三 民营经济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 四 劳动力市场立法
- 第四节 劳动力市场供求态势的变化(2003年以来)
- 一 “刘易斯转折点”到来,劳动力供给由过剩走向短缺
- 二 普通劳动者工资水平持续快速上升
- 三 中国城乡劳动年龄人口的劳动参与变化
- 四 积极的就业政策与推进劳动力市场正规化
- 第五节 劳动力市场供求主体的变化
- 一 高校扩招改变了劳动力的教育结构
- 二 农村劳动力持续减少,农民工增速趋缓
- 三 劳动力知识技能应对产业升级的需要
- 四 老龄化程度加深,企业社会保障开支增加,失去竞争优势
- 五 新就业形式与非正规化
- 第六节 尚未完成的改革
- 一 二元经济体制尚未得到消除,城镇化水平仍然落后于所处的发展阶段
- 二 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目标,仍在探索的过程中
- 三 劳动力流动,可能加剧区域经济不平衡
- 四 户籍制度改革尚未完成
- 第七节 总结与展望
- 第三章 中国工资与收入分配改革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中国工资与收入分配变迁
- 一 两次工资改革
- 二 四部门分配关系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功能性分配
- 一 改革开放以来的工资制度
- 二 劳动报酬份额与实际工资水平
- 三 部门间分配格局的变化
-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规模性分配
- 一 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 二 对中国基尼系数的解读
- 第四节 总结与展望
- 第四章 中国劳动力迁移
-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劳动力迁移进程的演变
- 一 第一阶段(1949—1957年)劳动力迁移空间流向与产业流向相悖
- 二 第二阶段(1958—1977年)户籍制度开始实施,劳动力流动受限
- 三 第三阶段(1978—1983年)小规模的城镇迁移兴起
- 四 第四阶段(1984—1994年)异地迁移需求激增,迁移空间扩大
- 五 第五阶段(1995—2002年)大规模人口迁移,户籍制度松动
- 六 第六阶段(2003—2014年)劳动力迁移达到峰值,迁移速率开始下滑
- 七 第七阶段(2015年至今)进城农村劳动力规模逐渐稳定,城乡差距缩小正改变劳动力迁移行为
- 第二节 劳动力迁移理论与中国的实践
- 一 结构转换迁移理论
- 二 人力资本迁移理论
- 三 新劳动力迁移理论
- 四 劳动力迁移与区域增长的关系
- 第三节 总结与展望
- 第五章 中国人力资本开发
- 第一节 早期的人力资本开发思想
- 第二节 人力资本开发理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 一 翻译人力资本的相关著作与文章
- 二 介绍国外的人力资本开发经验
- 三 评述人力资本开发以及相关理论
- 第三节 人力资本开发研究的不断深入
- 一 人力资本开发的收益分析
- 二 人力资本开发程度的度量方法研究
- 三 人力资本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四节 人力资本开发研究的新前沿
- 一 人力资本数据库的建立
- 二 人力资本开发与经济增长的双向关系研究
- 三 人力资本的配置问题
- 第五节 总结与展望
- 第六章 中国健康经济
-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国民健康水平变迁
- 一 中国国民健康总体变迁情况
- 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疾病模式变化情况
- 三 中国国民健康的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
- 四 小结
- 第二节 健康保障体系变迁和发展
- 一 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7年)的医疗保障体系
- 二 市场化阶段(1978—2002年)医疗保障体系
- 三 新医改酝酿阶段(2003—2008年)医疗保障体系
- 四 新医改时期(2009年至今)健康保障体系
- 第三节 健康服务体系变迁和发展
- 一 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7年)医疗服务体系
- 二 市场化阶段(1978—2003年)医疗服务体系
- 三 新医改酝酿时期(2003—2008年)医疗服务体系
- 四 新医改以来(2009年至今)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健康服务业
- 第四节 养老服务体系变迁和发展
- 一 福利服务时期(新中国成立至1977年)的养老服务
- 二 社区服务时期(1978—2012年)的养老服务
- 三 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时期(2013年至今)的养老服务
- 四 养老服务业主要研究重点
- 第五节 健康与经济的互动关系研究
- 一 健康、健康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研究
- 二 健康与劳动生产率、就业和收入之间关系的研究
- 三 健康与收入差距的关系研究
- 四 2015年之后,产业结构升级与健康产业的发展
- 第六节 社会保障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研究
- 一 社会保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功能
- 二 社会保障与就业需求
- 三 社会保障与劳动力供给
- 四 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
- 五 社会保障体系与劳动力市场制度的协调
- 第七节 总结与展望
- 第七章 中国劳动关系
- 第一节 劳动关系状况的变化及挑战
- 一 计划经济时期的劳动关系
- 二 市场经济时期的劳动关系——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
- 三 市场经济时期的劳动关系——劳动力短缺阶段
- 四 劳动关系面临的挑战
- 第二节 劳动法规的实施及其影响
- 一 相关劳动法规的形成及发展
- 二 劳动法规的实施及其影响
- 三 新型劳动关系对劳动法规提出新挑战
- 四 完善劳动法规的政策建议
- 第三节 最低工资制度的实施与影响
- 一 最低工资制度的立法进程
- 二 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及水平
- 三 最低工资制度影响的评估
- 四 完善最低工资制度的建议
- 第四节 工会及其他劳动力市场制度
- 一 中国工会制度的演变历程
- 二 中国工会制度改革的成效
- 三 中国工会制度现存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 第五节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中国就业问题
- 第二章 中国劳动力市场
- 第三章 中国工资与收入分配改革
- 第四章 中国劳动力迁移
- 第五章 中国人力资本开发
- 第六章 中国健康经济
- 第七章 中国劳动关系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