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类型
8.0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77千字
字数
2016-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个博士生的返乡笔记,生动展示山区农村的生活图景。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的“一家之言”,但它向读者展示了处于大别山区偏僻一隅的农村的“生动图景”,希望借此引起更多人对当下农村问题,尤其是如何打赢脱贫致富攻坚战这一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目录
-
版权信息
-
呼喊,在风中(自序)
-
近“年”情更怯
-
为什么我们越读书越困窘
-
我们将无路可退
-
别了,家乡的板栗
-
表哥的亲事
-
母亲的初夏
-
父亲的信
-
孤独无依的人
-
二父住院记
-
一个人的生存
-
一位乡村教师的命运
-
上篇
-
下篇
-
城市鱼:她们背着婚姻漂流
-
一个乡镇公务员的自白
-
我们成了故乡的过客
-
“我一辈子的苦都在这里受了”
-
放蜂人
-
单身老汉的爱情故事
-
圣山垴的守望者
-
无声的乡村
-
乡村动物记
-
活着活着就走了
-
无力自卫的乡村
-
饮水史
-
渔事
-
大雾山上桐花祭
-
山乡杂记一
-
山乡杂记二
-
水库的黄昏
-
为了什么去农村
-
从梁漱溟的困境看今日的乡村动员
-
第一代农民工,故乡拿什么迎接你
-
老人农业有效率吗
-
寻找乡贤——关于城乡关系的随想
-
在今天,谁来赡养乡村老人?
-
附录一 写给家乡的诗
-
打要
-
父亲的生日
-
还乡
-
静默
-
村庄
-
墓地
-
熟了呀,稻谷
-
在L县
-
附录二 L县见闻
-
编后记
展开全部
回家
看本书的契机是源于去年萌生的一个念头,想要把我知道的农村故事集合起来出一本书的念头。我就想有哪些书可以参考参考,《在风中呼喊》就是其中一本。作者叫王磊光,2015 年的时候,在一个论坛上做了《近 "年" 情更怯》的演讲,稿子随后被媒体以《一个博士生的返乡笔记》为题发表了。这本书就是用他的笔记扩展开来的,里面就是他在农村的所见所闻以及小时候农村的生活记忆。里面说到了农业生产的问题、基础设施的问题、老人养老的问题、乡村教师的问题、五保户的生活问题、农村凋敝的问题,论述还是比较全面和深刻,想要了解农村情况的学友可以看看。不过他所说的大多数都是 2010 年的情况,现在有些问题是解决了,例如五保户的生活问题、农业生产销售的问题、基础设施的问题。有些问题依旧严峻,例如说没有年轻人返乡,农村老人该如何养老?例如说乡村学校依旧缺乏美术音乐等术科老师,该怎么解决?例如说很多农村都逐渐凋敝了,被合并进去其他村了,农民没归属感怎么办?这些问题呢,也引起我的思考,所以一本好书,会提出好的问题,引导你不断寻找答案。而我感触最深的是关于年轻人对于农村的感情问题。作者因为是农村的孩子,在上学路上困难重重,比城里的孩子也吃了更多的苦。还有一个困扰是曾经产生过很大的自卑感,哪怕他是博士。这让我想起两周前去上海参加开学典礼时,在动卧上遇到的一个销售大哥,他是卖红酒的,生活在珠海,华南地区他的红酒销量第一的。他说在外界看来他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人,工作有一定的成绩,生活条件更方面都不错,手下还有上百人的团队。但是他却因为自己从农村出来,有过深深的自卑感。他是 80 后,出生在安徽的农村,13 岁的时候去县城读书才第一看到超市这种建筑。他说他当时有两个疑问:第一是怎么世界上有这么多东西可以买?第二是这么多东西怎么卖得出去。他觉得那个时候的自己很傻。再后来到武汉上大学,上的是一本学校,但是依旧感觉自己什么都不懂,一点都跟不上城里的孩子。去了省直的一个单位,因为觉得自己没背景没人脉而辞职,他说在里面自己总是被看不起的。接着就来到了珠海,开始做销售,很拼命很努力才有点成果。但是他听到珠海的同事,10 岁就去香港迪士尼玩,他也是觉得自己真的落后人家太多了。他说他无数次痛恨自己是农村的孩子,很多年他都不想回家过年,他的妻子儿子也不想。前几年是家里老人生病了,他们回去照顾,再慢慢感受到农村对自己的影响,以及给自己带来的意义和价值,才慢慢释怀了。作者也是差不多这样的心路历程,最终他也是走出来了,也得到机会去美国加州大学学习进修。书里面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我觉得作为这篇书评的结束特别适合:开始不想回家;后来,觉得应回家;现在,想回家。农村永远是中国人的家。
今年看过最走心的书之一
乡村的瓦解总是伴随着田园挽歌,工业化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曾经发生。工业化使城市吸空乡村的人口和财富,造成乡村的衰败,使乡村人际关系重构,使陌生人社会的交往准则扩大为社会习常。即使唱着田园挽歌的人也是不会逆流而动的,否则那些从乡村出走的人何不返回呢?乡村的吸引力,大概要城市化成熟到使乡村的人口密度下降到十里无人的水平才会变得强起来。这个过程中,充满人的命运的辛酸,乡村文化的凋落,甚至如羊吃人般的压迫,左翼视之为人道的痛苦,右翼视之为必然的代价,而在城市里位置低下的 “农民工” 则既感受到了不平,同时也做出了脚的投票,他们仍然在离开故乡。乡村,回得去也好,回不去也好。这当然不能给城市的不平提供任何合理性的证明,但生活的逻辑比田园挽歌残酷,也比知识者的自艾要真实。真实的白描下,博士生返乡笔记其实不过抒发了一种虚空的诗性。
我们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农村?
一个从大别山区走出来的博士生,写于 2015 的回乡笔记。同调研报告不同,写的是一个个熟悉的亲朋戚友的故事,记实之余还有一份乡情,所以读来生动有趣。读书为了开阔自己的眼界,加深对世人的理解。对生活在大城市的我,对农村的认识可说是一张白纸。作者笔下 2015 年的农村:1️⃣靠出外打工,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2️⃣种粮养畜成本渐高,山地荒芜,野生动物繁衍,山沟里的村民向平原和公路旁的城镇迁移 3️⃣留守乡村的老人和儿童乏人照顾 4️⃣回流的农民工不愿种田,文化生活匮乏 5️⃣读书无用读后觉得城乡之间在医疗和教育方面的差别还侍改善,而城镇化又给农民带来了由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产生的新问题,如养老和放弃耕作,后者间接推动了退耕还林和农家乐的兴起。我们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乡村是此书希望引起读者关注的问题。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复旦大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1年,由复旦大学主办,受教育部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双重管辖。2001年经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复旦大学出版社与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两社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出版社,下辖二级社复旦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